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以某财经高校为例
2022-03-17张益菲
朱 庆 张益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29)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2]。2020年以来,外部形势变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这一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还将持续。202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历了2020和2021两届毕业生,对两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从中发现了共性规律。本文分析从2020年以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产生的影响和当下面临的新变化入手,以对某财经类院校为例,分析产生原因,并对做好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建议。
1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变化
(1)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原有秩序被打乱。从毕业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集中派遣,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规范的流程。2020年后,为了有效应对新形势和新变化,各高校都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在保证毕业生安全就业的同时,积极促就业。各高校基本取消了线下宣讲会和双选会,转为线上进行,高校和毕业生都是仓促应对,这对2020届毕业生春招产生了巨大影响。针对2020届毕业生,北京地区取消了集中派遣,改为分批次邮寄办理,大部分高校也是通过邮寄的方式给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2021届秋招和春招,北京地区高校都采取了限制举办规模,严格审核进校招聘人员健康状态的举措,并且多在室外举办各类招聘活动。
(2)毕业生求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情况下,高校毕业生求职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参加各类宣讲会和双选会,现场投递简历,这也是毕业生求职的主渠道;二是在企业里实习1-2个月,争取留用机会;三是通过导师推荐就业,这主要集中在硕士和博士。2020届毕业生春招求职主渠道转变为线上参加宣讲会和双选会,2021届毕业生求职时,在参加线下宣讲会和双选会的同时,线上求职和实习留用比例明显上升。
(3)影响了毕业生求职心态。2020届毕业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求职压力增大,我校在春招做的就业摸底调查显示,80%的毕业生感觉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焦虑。在经历2020届毕业生求职难之后,毕业生求稳心态明显。2021届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比例明显提高,我校摸底调查显示,70%的本科生有继续深造意愿,比2020届提高近10个百分点。选择就业的毕业生求职积极性明显提高,动手早、签约快,研究生在这方面表现尤其明显,报考机关事业单位人数大幅增加。
(4)催生了线上招聘这一新模式。2020年之前,企业主要是通过走进校园举行宣讲会或者参加高校举办的双选会来招聘毕业生,几乎没有企业采用线上招聘。以我校为例,2019届没有企业在我校举行线上宣讲会,2021届有33家企业在我校举办线上宣讲会,约占宣讲会总数的16%。线上面试效率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初面放在线上进行,不少京外企业面试全程均在线上进行,毕业生也从最初的陌生和紧张,转变为逐步接受和习惯线上面试。
2 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一些新变化
(1)从只关注就业率向“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转变。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校就业工作好坏的主要指标,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指标。近些年国家将就业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全社会都在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不仅要求要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就业率相对稳定,而且还要就业质量高、就业结构合理等,部分高校还要体现就业特色,比如去西部基层就业比例高、应征入伍人数多等等。
(2)从普适性就业指导向精准化、个性化就业指导转变。信息化时代和00后毕业生的到来,让就业工作告别了一个方案解决所有问题的时代。信息化时代具有招聘信息数量巨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媒介广的特点,同时新一代大学生对个人职业发展有着更高要求。因此,新时期的就业指导应该是个性化、多元化、精准化的,最好是量身定制的,这对新时期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3)从只关注毕业生就业结果向全周期、全流程转变。以往谈起就业工作,就是指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如今就业工作已经延伸到非毕业年级。不少用人单位招聘已经前移到大三和研一,部分单位遴选从大二就已开始,很多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从新生入学就已经开始。近些年上级部门先后出台了“规范就业手续办理”“改革完善毕业生就业统计”“开展就业统计核查”等系列通知,对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要一人一档,在确保就业稳定的同时,对流程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
(4)从线下向线上、移动端转变。新时期的就业工作离不开互联网,各高校都在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努力推进就业工作从传统面对面线下向线上和移动端转变。双选会从线下转变成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开通线上就业手续办理通道,就业指导主阵地也转移到网站和微信平台,毕业生求职和简历投递也从双选会现场转移到电脑和手机。这对就业工作人员的新媒体运用和互联网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
3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准确把握就业工作严峻复杂形势。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21届毕业生人数达到909万,加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毕业生人数将保持在1000万左右[3]。新形势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还在持续,部分企业还未完全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人才招聘规模收缩。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需要高校持续发力,方能保证就业工作总体安全稳定。
(2)将就业工作向互联网延伸。线下校园招聘活动,特别是大型线下校园招聘活动将受到限制。考虑到就业工作的时效性,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并且有安全保障的线上宣讲和线上招聘将是不二选择。00后毕业生已经到来,作为成长在互联网下的一代,他们更加接受和喜欢通过互联网求职。企业校园招聘信息几乎全部通过互联网发布,在线网申也已成为投递简历的主渠道,越来越多的高校开通了线上就业手续办理通道,教育部也开发了在线签约系统。因此新时期的就业工作应该是基于互联网的传统+现代,线下+线上的多维的、立体的。
(3)提供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无法把招聘信息、招聘条件与如此众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及时有效地匹配。目前大学生就业还存在着“人等岗位,岗位等人”“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结构性矛盾,因此,精准化就业指导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把就业工作从踢好“临门一脚”向前后两端延伸,前端要加快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后端要常态化地建立雇主调查反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供销对路”。针对当下社会对毕业生求职心态的影响,高校应该根据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精准分类,提供分类别、分层次的就业指导。针对考研的同学,应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复习条件,比如开设考研自习室等;对出国留学同学应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服务;考公的同学,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可统一组织相关辅导讲座,邀请师兄师姐分析工作经验等。
(4)努力破解“缓就业”和“慢就业”难题。2020年以来加剧了“缓就业”“慢就业”的产生,本科生选择深造的比例持续攀升,考研内卷严重,落榜生无就业意愿,一心二战考研的比例也逐年提升,在现行就业率统计方式下,这已成为很多高校就业工作的痛点。仅凭高校一方也许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但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努力提升保研比例,增加二学位录取比例;与海外知名高校合作,拓宽海外留学深造通道;引导落榜生转变思想,先求职,今后考取非全日制研究生;加大对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力度,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的生涯道路,避免盲目跟风和内卷。
当前全球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因此,高校就业工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承压。新时代对原有的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催生了许多新的就业形式,挑战与机遇并存,各高校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对国家发展需求的贡献度与契合度,以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服务国家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