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诗“泪”意象的文化情结

2022-03-17高梓梅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流泪情结唐诗

高梓梅

(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 河南 林州 456500)

人受情感影响而生之以泪, 泪具有深沉的悲伤、愁苦、喜极的内涵,一旦被文人撷取,将产生动人的艺术魅力。窥视唐诗,“泪”意象为数不少,有忧国泪、离别泪、相思泪,还有悲伤泪、喜极泪等。受泪水的浸润,诗显得空灵、飘逸,意蕴深邃,感人至深。法国诗人缪塞在《纳穆娜》中说:“把一滴泪变成珍珠一粒,这就是人世间诗人的痴情,这就是他的财富、生活和雄心。”[1]唐诗人就是把泪变成了一粒粒珍珠,赋予其文学性灵融入诗中,使其表达的情感柔肠百转,慷慨淋漓。无情不诗,情是诗的本质,透过诗中的“泪”意象,可窥探诗人心灵中跳动的爱恨情结及唐代历史阶段给诗人们留下的心灵创伤。

一 唐诗中瑰丽奇异的“泪”意象

晋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情之发,因辞以形之;……”[2]泪具有深沉的情感包容性,有悲、有怨、有愁、有喜,泪演绎的情感真挚而深沉,一旦被文人采撷于文学,成为意象,即具备了无声的动人魅力与情感渲染力。唐代悲情诗人善于融泪于诗,泪在诗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表达形式多姿多彩,回味无穷,能引起读者共鸣。

(一)流

“流”为诗人极度悲伤的泪水意象,如韩愈《送陈羽》:“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李白《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中:“相思两不见,流泪空盈巾。”《长相思》中:“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诗人将思妇的泪用“流”字写出,把思念之情表达到了极致。杜甫经历战乱,颠沛流离,受困苦生活缠绕,到老年更是孤独忧伤,他的《登岳阳楼》用一“流”字写尽了生活辛酸:“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贾岛视艺术为生命,对诗句反复推敲,他在《题诗后》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此是激动之泪。泪用流形容,不但唐诗中常见,宋代词人也用,如李清照《武陵春》云:“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失去丈夫,又无子女,到老年孤苦一人,颠沛流离,“流”字写尽生活的艰辛和经历的痛苦。《淮南子·齐俗训》曰:“且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发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譬若水之下流,烟之上寻也。”[3]诗人们将泪用动态“流”表达出来,极尽悲戚情感。

(二)沾

泪为心声和情感的外在表现,诗人们用“沾”字道尽了内心的痛苦。流泪用衣巾拭是人的自然行为,这种行为用于诗中,提升了情感的表达效果,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唐诗泪水意象多用“沾”字,如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李白的才气得到贺知章的赏识,于是两人喝酒,竟然喝到了“金龟换酒处”的程度,因此李白得到了“谪仙人”的称号,李白回忆此事时,竟哭得泪沾巾,这是激动之泪。孟浩然《与诸子登砚山》云:“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用巾拭泪,表明诗人被羊公事迹感动之深。而崔融《则天皇后挽歌二首》云:“镜奁长不启,圣主泪沾巾。”则是忆想武则天不能对镜梳妆而落泪的悲伤情态。送别挥泪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如司空曙《峡口送友人》云:“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云:“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高适《别韦参军》云:“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以上是诗人与朋友因情浓而不忍离别之泪。而杜甫的《喜达行在所》则是喜极之泪:“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极而泣是人的自然行为,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占据长安,杜甫冒险逃出长安,投奔肃宗,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生活中这种巨大的转折在他心底激起波澜,一向忠君爱国的杜甫不由得喜极流泪,泪如雨下,把巾帕都哭湿了。“沾”字写尽了诗人的悲欢之情。正如朱海燕所说:“一滴泪可见诗人心灵中大千世界,揭开诗人内在跳动的丝丝情蕴。”[4]泪意象意蕴深刻,喜、怒、哀、乐尽含其中。

(三)涕

“涕”字在唐诗里运用最为广泛,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诗人忧国忧民,又失意、寂寞、苦闷,当他登上幽州台时,面对广阔无边和永恒不息的天地,对比短暂与渺小的人生,不仅潸然泪下。杜甫《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中“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此“涕”字将诗人内心的辛酸,对着惜别的朋友倾泻出来,显得异常凄悲。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曰:“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李白一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苦闷,常常“三杯两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他性情豪放,常将悲情诉之于笔端,涕虽泗涟,但悲而能壮,彰显出为国的担忧,无怪裴斐评价李白曰:“其豪纵奔逸总是同深沉的悲感分不开,或豪中见悲,或悲中见豪。”[5]用“涕”表达悲情是中国诗歌的一个传统,《诗经》就有不少诗句用“涕”字表达,如《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诗经·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楚辞·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唐诗人继承了这一传统,无论是悲戚而涕,抑或是喜极而涕,“涕”泪意象可谓是苦难时代悲情诗人的真实写照。

(四)下

“下”用于泪水,是人内心悲酸到极点,无声流泪,最为感人。唐诗泪意象的描写,多用“下”字,如李白《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曰:“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下”字写尽了李白壮志未酬的沉痛苦闷和对妻子的挂念与怜爱。武则天《如意娘》曰:“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武则天在感业寺落发为尼时,度日如年,思念唐高宗而流泪,泪用“下”字,极写她的相思之苦。“下”字形容流泪是文人表达悲酸的习惯用法,早在东晋时刘琨就运用,如其《扶风歌》中:“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下”字将流泪人的内心酸楚尽情托出,使读者为之黯然神伤。

唐诗泪意象多姿多彩,除上面的流、沾、涕、下外,还有用泣、垂、溅、抛等来写泪的,如李商隐《赠刘司户蕡》中“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杜牧《赠别二首》“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甫《秋雨叹》“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等。泪是人内心悲伤情感洪流涌动的使然,融进诗中显得自然合理。

二 唐诗中“泪”意象的运用艺术

诗是语言的艺术,艺术离不开想象。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6]唐诗“泪”意象充满着诗人的想象,诗人利用夸张、比喻等手法,使泪意象显得瑰丽多姿、张力震撼。

(一)极具冲击力的夸张

诗人以夸张的艺术写泪水,使诗中的泪意象起到了鬼斧神工、点铁成金的奇效,具有极大的冲击力。

一是用数字夸张。唐诗中常用千行万行写泪水,极尽夸张。如李绅《长门怨》:“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恨君王薄情、无情,使自己落得今日这种凄苦冷清的境遇,泪流千行,更显思得深、恨得切,极具艺术感染力,把女子的恨与怨表达得强烈、明快。李白《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 。”诗人流放夜郎,悲愤交加,流泪不止,一反往常豪放,流露出了自我感伤的性情。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妻子给丈夫写信,才写了一行就写不下去了,泪下千行:天气寒冷寄去的衣服收到了吗?千行泪中有思有爱,这才是夫妻情。元稹《送卢戡》:“红旗满眼襄州路,此别泪流千万行。”千万行泪道尽了与卢戡分别时的无限感伤。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千万行的泪水包含着政治上受迫害的极度悲愤和对政治盟友无限眷恋难舍难分的情感,同时,也包含着诗人的心酸与无奈。无论怎样的伤情流泪,谁也不会仔细地数数流多少泪,用“千行”“万行”形容泪水之多,悲情之深,极度夸张。用夸张,宋词不比唐诗逊色,无论相思情,还是别离情,宋词中都有精妙描绘。如柳永《忆帝京》:“系我一生心,惟有千行泪。”李清照《孤雁儿》:“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吹下,千行泪。”泪千行传递了儿女情长,道尽了人间悲怨。二是用盈、满、滂沱、流泉等来夸张。 如李白《寄东鲁二稚子》:“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以“如流泉”极写儿女的泪水之多,反衬自己对儿女的怜爱、思念之深,这种柔情令人赞叹。夸张是一种艺术,它能使泪意象饱满而充盈,极具冲击力,引发读者共鸣。

(二)精工巧构的比喻

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7]《诗经》就多采用“比”。如《燕燕》:“瞻望不及,泣涕如雨。”唐诗则继承了这一传统,对泪水意象的描绘多采用比。一是以雨水比泪水,如李白《乌夜啼》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诗人将思妇的思夫悲情抒发到了极致。李白《陈情赠友人》中:“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李白因李璘事件入狱,心中苦闷,又无处释怀,一反往常的豪放,泪水如雨而下。二是以泉涌比泪流,泉水从洞中流出俗称泉眼,用泉水比泪水之多、伤心之最,极为神似。唐诗中泪如泉涌的悲伤情绪常见。如李白《去妇词》:“相思若循环,枕席生流泉。”诗人用流泉极写思妇对故夫的思念。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中:“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李白登上巴陵,看到洞庭水流不息,联想到过往的岁月和消逝的年华,不禁感慨万端,悲从中来,泪水像泉水一样涌出。李白《白头吟》曰:“泪如双泉水,行堕紫罗襟。”李白站在卓文君的角度,来体验她因司马相如变心而悲痛流泪时的心情。刘损《愤惋》“莫道诗成无泪下,泪如泉滴亦须干”,也是以泉比泪。诗人以泉水比泪水早在魏晋已出现在诗中,如建安七子之一徐干的《室思》“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刘琨《扶风歌》“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唐代诗人继承这一传统(指以泉比泪),表达极度悲伤的情感。唐诗中还用珠比喻泪水,如李白《学古思边》“相思杳如梦,珠泪湿罗衣”,又《有所思》“长鲸喷涌不可涉,抚心茫茫泪如珠”。用珠比喻泪水源于张华《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又据《文选》左思《吴都赋》“泉室潜织而卷绡,渊客慷慨而泣珠”, 后为诗人引用、阐发。唐诗中的泪水意象比喻精巧工整,又多姿多彩,如李商隐则把泪水比喻成绳索,甚至黄河水,如《晓坐》“泪续浅深绠,肠危高下弦”,将不断流下的泪水,比喻成长长的绠索不断。《安平公诗》“如公之德世一二,岂得无泪如黄河”,将自己对崔戎的感恩之泪比作滔滔黄河,感情深挚,气势磅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曾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泪水用物象、事象比喻,使泪意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可感,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三)神形毕现的人格

唐诗中泪水常被赋予人格,如李白的《秋浦歌其一》“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以泪化人,送我到扬州,真够奇异,情味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李商隐《景阳宫井双桐》中“翠襦不禁绽,留泪啼天眼”,意思是雨从破裂的桐叶中流下来,为桐叶哭泣,“眼”字、“泪”字用笔传神,拟人巧妙,极具艺术魅力。

唐诗中泪意象除以上通用的艺术手法外,还有比拟、对比、反问等,诸多艺术手法的运用使泪意象极具形象性、可视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三 唐诗“泪”意象的文化情结

情结是一种复杂的、难以排解的情感困扰。唐诗中的泪意象精妙绝伦、瑰丽奇异,无论诗人们哭得“泪如雨”,还是“如泉涌”,都是因为难以排解的感情。人总是因得不到或失去而痛苦、悲伤,由此形成文化情结。

(一)相思情结

相思情包括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情和男女之间的爱情。一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情情结,包括父子情、母子情和手足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子女是父母心头的牵挂,血缘关系的情结是天然的、难以割舍的。血浓于水,分开就会思念,甚至流泪。杜甫最为典型,他适逢乱世,常年漂泊,夜晚人静时,他被对妻子儿女的思念困扰着,不仅潸然泪下:如他的《鄜州月》“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唐诗中的泪意象把父子母子情结描绘得惟妙惟肖,如韦应物的《送杨氏女》:“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描述的是父亲离别归来见到幼女而涕泪不止。血缘情结还包括手足之情,这种情结排解不开时,也会使人痛断肝肠,白居易的《别行简》中的泪阐释的就是兄弟手足之情:“何言巾上泪,乃是肠中血。”兄弟情深,难舍难分,哭得巾上全是泪,令人动容。岑参离家牵挂家人,哭得泪流不止:“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读之使人动容。谁无父母、亲人,基于血缘关系的相思情结入心入肺,难以割舍。二是男女相思情结。金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曰:“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爱情凝成的情结是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诗人们把这种情结表现得非常形象,如崔郊的《赠去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两个人相爱不忍离别,只有流泪。泪滴罗巾显得委婉含蓄,但又蕴含着爱情之深,无法排解。林逋《相思令》:“君泪盈,妾泪盈,罗带通信结未成,江头超已平。”韦应庄《女冠子》“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诗中把女子的相思情结表现得凄婉动人。男女相思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不但唐代诗人以泪写相思,宋词更为多见,如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世间男女相思情最苦,入心入骨,真情真感,无别男女,为情流泪不失男儿风度。鲁迅认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8]人秉性灵,情根本在,千种苦情总抵不过相思情结,刻骨相思情结成为唐诗中的凄凉一笔,正如晏殊在《玉楼春·春恨》所言:“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二)爱国忧民情结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特别注重家国情怀的国家。黑格尔认为:“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9]既是国家儿女,焉能不爱国。早在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就为民而掩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爱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唐代诗人与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尤其是国家内忧外患、面临亡国之际,更是对国家关怀备至,但文人难以力挽狂澜,内忧郁闷凝结为泪水,只有通过笔端排解,因此唐诗中的泪水意象蕴含着诗人们的爱国忧民情结。杜甫最为典型,他的诗无论是触景伤情,还是忧时伤事,都蕴含着对国的爱、对民的忧。泪水无论是溅、或是泣,感情炽热而深沉,折射出感人的艺术魅力。爱国忧民情结贯穿于杜诗的始终,挥之不去,始终萦绕着国破都陷的阴影,如当他投奔肃宗欲为国效力时,却被乱军俘获,受尽磨难,于是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泪水用溅,可见他对国忧之深,就是明媚的春光、娇人的花鸟,也抹不去他忧国的深情,因此,泪是感时泪,情是恨别情。杜甫关心国家和人民,当他闻听官军收复失地时,喜得“涕泪满衣裳”。涕泪饱含对国家深沉的爱。没有国哪有家,爱国是人的本性、初心,在唐诗中,不但杜诗的泪水意象凝聚着爱国忧民情结,李白诗的泪意象同样蕴含着爱国忧民情结,如“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这里的泪水为的是为国效力,为的是“安社稷,济苍生”,然而君主不重用他,理想无法实现,于是怀念历史上的明君,“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哭的是昭王,抒发的是爱国之情。叔本华曾说:人因为得不到而痛苦……因此,诗中的泪意象是悲戚的,悲戚中蕴含着诗人的爱国忧民情结。

(三)伤心悲痛情结

悲伤是对人身心的一种摧残,或失去亲人,或失去朋友,都会痛彻骨髓,悲痛欲绝,号啕大哭,哭对人内心是一种创伤,比起一般的相思情结抑郁得多、凄惨得多,因此更打动人。唐诗中的悲伤“泪”意象极度悲戚,令人感叹。一是失去亲人的悲伤情结。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一旦失去,割肝割肺,痛不欲生,悲伤至极。如元稹的《哭子十首》中先写母失子的痛苦:“尔母溺情连夜哭,我身因事有时悲。……消遣又来缘尔母,夜深和泪有经声。”再写自己失子的悲伤:“若是愁肠终不断,一年添得一声啼。”血浓于水,生离死别的亲情泪最为悲切。白居易老年得子,起名阿崔,视如掌上明珠,不料阿崔三岁夭折,白居易哭得泗泪滂沱,痛彻心扉:“掌珠一颗儿三岁,发雪千茎父六旬。岂料汝先为异物,常忧吾不见成人。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情最难排解,它饱含着亲人的牵挂。牵挂是一种说不出的痛,一种酸酸的无奈,往往使人泪水涟涟,痛彻心扉,牵肠挂肚,每每想起总是痛哭流涕,悲痛情结催人泪下,感人万分。二是失去妻子的悲伤情结。唐诗中最典型的应为白居易《长恨歌》中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泪水。唐玄宗自得杨玉环,使得“从此君王不早朝”,缠绵悱恻,不料马嵬兵变,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玄宗哭得“血泪相和流”,归来,看到什么都是贵妃的形象:“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玄宗心中悲伤,以泪洗面,因此泪水是人内心难以遏制的哀恸情结的生理外在表现。人大都一样,苏轼妻子死去十年,夜间做梦还“泪千行”。王義之曾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10]无论血缘的亲情,还是爱情深厚的夫妻情,一旦死别,悲伤哀恸,情不自禁,由此,唐诗人把失去亲人的内心悲痛体验到了极致。除此,还有失去朋友的悲伤情结,如崔钰的《哭李商隐》:“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用鸟啼代人啼,以万物同悲,表示哀悼。另有刘得仁的《哭翰林丁侍郎》:“惆怅天难问,空流泪满巾。”泪满巾充分表达了失去朋友的痛心。失去亲人或朋友往往使人悲痛欲绝,泪水长流。“泪”意象也显得深沉而哀伤、凄苦而迷离。

总之,意象作为一个意蕴丰富的文学形象,以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存在于文学语言中,并作为文学理解的重要视角存在着。唐诗中的“泪”意象凝聚了诗人们沉重的文化情结,无论是爱国忧民、爱情相思,或失去亲人的痛苦悲伤,都是将“个人的伤心、道德的愤怒和政治的关切等诸种强烈的感情混合在了一起”[11],来诉说那个历史阶段给他们造成的心灵创伤。研究唐诗中的泪意象,不仅是为了了解诗人,而且可促使今人了解历史,不忘使命,努力奋斗,建设新文化,写好新历史。

猜你喜欢

流泪情结唐诗
流泪
感动得流泪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流泪的红舞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