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队工科院校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法探析

2022-03-17郭赞史越伍黎明常飞

教育现代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机务专业课航空

郭赞,史越,伍黎明,常飞

(1.空军工程大学 航空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2. 空军工程大学 装备管理与无人机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一 引言

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20 年5 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元素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基础,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2]。因此,必须把好课程思政元素入口关,科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源头确保课程思政元素具有针对性,确保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效供给。本文以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本科课程《航空装备维修操作技能训练-机械A》为例,说明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应用。在该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既是国家对高校教育的要求,也是部队对毕业学员的现实需求,同时还是学员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 专业课思政元素特点

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明显的、系统化的思政元素,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犹如一个个隐藏在课程内容这一“矿藏”中的“宝石”,具有如下特点:

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多是隐藏的。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没有明显的思政元素,其所涉及的思政元素多是隐藏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事件或者人物事迹中。专业课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将这些思政元素挖掘出来。

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多是分散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系统的思政元素不同,专业课程中所隐含的思政元素多呈点状分布,其本身不成体系,没有规律可言。同一教学内容可能涉及多个思政元素,同一思政元素也可能在多个教学内容中都有体现。

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是多少不均的。思政教育内容涉及点多面广,每门专业课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其教学内容自成一体,所隐含的思政元素也各不相同,与课程性质及课程教学内容密不可分。如文学历史类课程就属于隐含有较多思政元素的“沃土”,相对而言,理工类课程则属于隐含思政元素较少的“贫瘠之地”。

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是有所侧重的。一门课中所隐含的思政元素,不可能面面俱到,必然有所侧重。以《航空装备维修操作技能训练-机械A》为例,其主要涉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治精神。《纲要》将专业课程分为七大类,强调要分类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也是这个道理。

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是广泛存在的。虽然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是隐藏的、分散的,但是却广泛地存在于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中。人类的知识不是凭空而生的,任何知识都有其产生的背景,都有其发展的过程,在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道理、所出现的人物和事件都是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的思政元素。

三 思政元素挖掘应当精准对接教育需求

实施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造就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时,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同时,每个行业对从业人员都有其特有的要求,课程思政教学还要服务于这一要求。另外,课程思政是因学员而设,在实施课程思政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学员的教育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 要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事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需要教育系统培养和造就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迎头赶上,使我们国家真正成为现代化的强国。

为此,教育部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7 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重点,任何专业课程都应该在纲要的指导范围内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

(二) 要满足军队对人才培养的期望

军队是国家进行和平建设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历史经验反复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不管经济如何强大,终将被人欺辱。军队作为党执政力量的重要基石,要求所属人员必须要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当前我军正在进行改革,下一步,随着军官职业化的到来,如何增强军官的职业认同感,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的意识,确保军官队伍的相对稳定,已成为军官职业化道路上一个必须重视的课题。相对于其他指挥类专业而言,航空机务专业军官更多的是与装备——飞机,而不是人打交道。因此,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与一般指挥军官也有所不同。

航空机务特别强调“极端负责、精心维修”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准确迅速、团结协作、刻苦耐劳”的优良维护作风、 强调“科学维修精神”“ 三个负责”精神和“依法维修”[4],教员要根据航空机务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这些富有特色的思政教育元素,增强教育的针对性,铸牢学员职业发展的思想基础。

(三) 要满足学员对自身发展的需要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还要从学员思想发展规律和自身成长需要出发,以满足学员的教育需求。军队院校实装类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四时期,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操作,使学员对装备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系统的全面认识,对组织指挥程序有基本的了解,为毕业后任职打下良好基础。这一时期的学员,即将面临毕业分配,渴望到部队建功立业,希望到部队后能够迅速打开局面,融入集体,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希望在同龄人中尽快脱颖而出,将自己作为一名本科生军官的优势尽快凸显出来。为此,教员在挖掘这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时,就必须立足学员第一任职需要,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职业品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品质与个人成长进步的关系阐述清楚。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国家、军队和个人三方的教育需求出发,构建“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体系,才能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精准对接起来,才能为课程思政的顺利持续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课程思政教学就会徒劳无功,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相反效果。

四 思政元素挖掘方法

在挖掘《航空装备维修操作技能训练-机械A》课程的思政元素时,大致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 历史事件挖掘法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都有其历史渊源,都是伴随着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而出现的。通过对航空机务历史事件的挖掘,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现实,更加明白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必然而不是偶然。

例如,在概述中可以引入我军航空机务人员的培养历史。早在1924 年[5],中国共产党就利用国共合作的机会,在国民党创办的航空学校开始了中国红色空军航空技术种子人才的培养。1927 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为了继续培养航空人才,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两次选调人员转入苏联航空学校学习。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又借助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机会在新疆盛世才的航空队培养航空技术人才。在“借巢育鹰”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注重依靠自身力量培养航空技术人才,于1938 年在新疆新兵营成立了教员训练班,以培养储备航空技术人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培养航空人才。随后又于1941 年在延安成立了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以继续培养航空机械工程人才,此后,航空技术人才的培养一直未曾间断,直至1946 年“东北老航校”的建立,开始系统地培养航空机务人员。

历史是活的教科书,通过在概述中对航空机务历史事件的挖掘,让学员从我军航空机务人员的培养历史中感悟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从心底对中国共产党油然而生一种敬佩感,从而在思想上更进一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课后让学员通过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分析,深入探讨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能够站在建立国家的角度去培养储备人才?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如此自信?从而引导学员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当时能够救中国的唯一“良药”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典型人物挖掘法

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6]。讲好中国空军航空机务人的故事,则是军队航空机务院校教员的时代使命。一部航空机务发展史,就是一部航空机务人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历史,就是一部航空机务人改革创新、精心维修的历史。

在我军航空机务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发生在他们身上感人至深的朴素故事,体现了广大航空机务人员对航空机务使命任务与基本规律的深刻认知,体现了机务人员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新时代指引机务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建功立业、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从我军航空机务先驱常乾坤到“机械师尖兵”夏北浩,从“雷锋式的机务战士”彭正彪到“爱岗敬业模范士官”窦树军,他们的事迹无不体现了中国空军航空机务人员的革命情怀[7]。

教员可以结合具体实践科目,适时引入这些先进典型的事迹。例如,在讲授飞行检查科目时,以部队现在通用的“夏北浩”检查法为引子,通过课前布置任务的形式,让学员重点围绕“机械师尖兵”夏北浩的典型事迹进行讲解,使学员在完成任务中对以夏北浩为代表的广大机务人员极端负责,精心维修,不放过细节,不放过疑问,不放过侥幸,自觉践行“排故不怕三九寒,查疑不畏三伏天”的责任态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夯实学员矢志献身航空事业的责任心,使学员在实践中自觉践行“我的工作无差错,我的岗位请放心”的责任标准,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 反面案例挖掘法

反面案例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更能触动人心,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能够弥补一味正面说教的不足[8]。反面案例一般在规章制度落实方面具有更佳的教学效果。

为了加强空军航空机务工作正规化建设,规范空军航空机务工作,空军历来注重航空机务法规制度建设,以增强全系统依法维修、依法管理意识。航空机务维修活动的展开都要在规章制度的允许范围内进行,制度中的很多条款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有些还是用沉重的教训换来的,如果在工作中不遵守规章制度,就极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例如,在讲解清查工具制度时,可以加入某部因工具管理不规范,机组未严格落实工具清查制度和大项工作读卡制度而导致手电筒遗落在飞机进气道内,最终将发动机打坏的典型人为差错。以此增强学员的遵章守纪意识,使学员对规章制度产生一种敬畏心理,降低学员在实习和今后工作中发生差错的概率,可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在运用反面案例进行教学时,要切记课程思政的目的,要对学员进行正确引导,不能为了吸引学员眼球而大举特举反面案例,使学员对机务工作产生畏难恐惧心理,而是要精选一两个针对性强的案例,要有意地让学员深入探讨事故案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引导学员正确认识和对待机务工作中的差错,同时还可借此强化学员的法制观念,增强学员在生活中的遵法守纪意识。

(四) 联系时事挖掘法

军校学员富有朝气,怀有建功立业的热情,对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高度关注,特别是对军队建设相关的问题,更是紧盯不放。针对学员这一特点,军校教员要把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放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教会学员正确看待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正确看待我国与世界的关系。

例如,在发动机试车科目,以课前任务的形式,让学员梳理出目前我军主战飞机所配备的发动机都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国产的?哪些是进口的?我国发动机水平与俄罗斯和欧美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导致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都有哪些?通过课前任务的完成,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 年起连续稳居世界第二,虽然我们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进展,但是我们在某些领域仍然要受制于人,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飞机发动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讲到这个例子时,可以引申到华为5G 技术在通信领域的优势,以增加大家的信心,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只要我们能够下定决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在相关被卡脖子领域实现突破,真正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五 在挖掘思政元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由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进行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一) 不能过度思政

专业课知识如汤,课程思政元素如盐,汤中的盐既不能少得淡而无味,又不能多到喧宾夺主。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是灵魂,起到的是画龙点睛作用,思政教育内容过多会产生画蛇添足之嫌,导致学员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思政教育内容又供过于求,最终引起学员消化不良。

(二) 不能浅尝辄止

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发人深省。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引用思政元素时,如蜻蜓点水一般,一带而过,而不加以深入剖析,不能让学员从内心深处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能触动学员的神经,不能触及学员灵魂,学员对老师所讲必然会无动于衷,这样的思政教育必然产生不了预期的效果,课程思政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三) 不能生搬硬套

思政元素必须与专业课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起到育人作用,否则就很容易出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如果为了思政而思政,把不相关或关联度不大的思政教育元素强行加入专业课堂教学,很有可能会使学员在心理上对思政教育滋生抵触情绪,则不仅起不到育人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四) 不能让教师唱独角戏

如果把思政元素挖掘看作仅仅是教员的事情,不让学员参与其中,会导致学员仍然处于“听读看”的被动学习状态,与把学员作为教学主体的主流思想不符。教师要主动打破这种形式,通过给学员布置形式多样的针对性任务,将课堂向第二课堂(实践)和第三课堂(网络)拓展,将教学活动向课前和课后延伸,使学员在完成有形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无形的教育。

六 结语

课程思政元素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思政元素的挖掘质量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因此,如何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将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一个关键问题。

猜你喜欢

机务专业课航空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机务联系电路设计实例分析
机务管理模式下提高货车列尾装置作业效率的研究与实践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北疆蓝天里的驭“鹰”师——记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务二中队机械师武明文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新形势下加强车辆机务技术管理保障运输安全的对策研究
一战航空百年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