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问题教学法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2-03-17林道贵
林道贵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遵循针对性、指引性和启发性原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学习设计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科学、合理地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应当对问题教学法有正确的认识,在日常教研教学中开展深入研究和探索,充分发挥问题教学法的独特优势,进而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一、双减与问题教学法的关联性
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课堂教学,其核心就是高质量的教学,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提质增效;其次是课后作业,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目的是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通过作业落实教育教学评价,提高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再次是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习得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产生链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全面。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对落实双减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引入问题教学法,可以使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改变,采用问题驱动、疑问牵引,激发学生分析讨论问题和学习知识的兴趣,如此可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1]此外,将问题教学法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分析问题能力,如学生在讨论和研究问题的同时,他们探究欲望、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等会得到提升。同时,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专注,通过问题的解决提升了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二、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
小学高年级学生尚缺乏成熟的心理,他们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再加上,数学学科知识的抽象性极强,与语文科目相比其生动性较低。不少数学教师的讲解时间过长,小学生就难以保持足够的注意力,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的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单一,讲解知识的方式也比较枯燥,不仅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还会对学习感到反感和厌恶,师生在课堂上缺乏充分的交流,因此难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然后采用合适的的授课方式,如此才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课堂教学方式落后
根据笔者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所做的关于教师授课方式的调查,部分数学教师并没有从学生个性特点和学情出发,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只是根据自身的教学习惯来讲解数学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学生就无法很好地吸收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更无法在课堂上体现出自身的主体地位。教师缺少新颖的教学方式,习惯于向学生灌输教材内容,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大容量重复性题型练习,以图巩固所教知识,但收效甚微。学生挣扎于题海战术中苦不堪言,失去了学习兴趣;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就无法做到提升数学教学效果。[2]
三、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问题教学法的策略
(一)详细分析教学内容
想要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顺利引入问题教学法,教师首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详细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然后结合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做好对相关教学问题的设计,按照不同的难易等级设置相关问题,还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下称“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的知识点时,应当在课前做好对教材的仔细研究,并结合相应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以生活化为原则,做好相关问题情境的设置。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提前准备好的果汁和杯子,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肯定都喝过果汁,但是如何利用果汁开展实验呢?同学们知道该如何进行吗?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此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随后,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好对课堂教学氛围的及时调整,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如下问题:将1000毫升的一瓶果汁按照每杯X克分别倒入三小杯,那么怎样才能够借助含字母的算式体现出剩余的果汁量?在这一设问过程中,学生的专注力会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会产生求知欲,如此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二)组织学生分析和探讨问题
数学教师在教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过程中,在提出相应的问题后,应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帮助他们掌握关键信息,让他们了解数学问题具有怎样的关联性,并采用直观的形式呈现复杂抽象的知识,如此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他们能有效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实践技能。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教师要想帮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特点,就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对相关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通过提出问题来帮助他们掌握关键信息。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折线统计图,并引导学生对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然后做好学生的分组,在经过探讨后,每组都要在纸上写下一个问题;最后由每组的代表抽取该组需要详细探讨的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引导他们掌握关键信息,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探索、解答,如此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该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三)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应当以培养数学素养、发展思维能力为目标。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固有的年龄特征,以及尚不成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以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创设问题情境的创新,为学生创设生动、适切的问题情境,通过情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便可以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当全面、详细地掌握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并从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使得创设的问题情境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为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还应当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和图片等,给学生带来更加真实的感受,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教师在问题教学模式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材内容,做好对如下问题的设置:从前有两个人,他们分别想要买地、卖地;卖家非常聪明,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卖法,他要求该买家向东沿着地面行走,如果在天黑前能够回到原点,那么,他所走过的土地就都属于他了。否则的话,不仅无法得到土地,还不予退还押金。那么,该买家在日落前怎样才能获得面积最大的土地呢?教师提出的该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可以巩固原有的知识,并加强自身的数学思维。[4]
(四)问题延伸,组织学生展开探讨和研究
数学教师在教授小学高年级学生时,可以在学生解决问题后,让学生拓展解答类似的问题,学生在探讨和研究数学问题的同时,不仅能够巩固自身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还可以提高数学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和方向》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对位置问题的设计,来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的知识,例如可以提问学生:果果和兰兰小朋友想要去动物园游玩,果果的门票出了问题,而兰兰先进去了。进去后兰兰向正西、正北、正东分别行走了300米、400米和700米,假设起点为动物园门口,请问兰兰在果果的哪个方位?解答方法是什么?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展开激烈的探讨,很快就有学生回答道:可以根据要求按照3厘米、4厘米、7厘米绘制相应的图画,如此可以得知兰兰位于果果的东北方位。该学生回答完后,其他同学会热烈地鼓掌。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应当适当延伸问题:果果在解决完门票问题后,就开始寻找兰兰。果果分别向正北、北偏东方向行走100米和500米,假设兰兰没有发生位置变化,并且周边都是空地,请问这个时候果果可以看到兰兰吗?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很快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一名学生说道:由于兰兰在东北方向,并且根据画图能够了解到兰兰位于正北和正东方向的400米处,而根据画图能够得知,果果与兰兰离得很近,再加上兰兰周边都是空地,所以果果能够找到兰兰。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验证这一结果,在经过验证后发现结果是正确的。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探讨数学问题的积极性,还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进而实现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五)提升教师的素质
要想切实落实双减政策,就应当加强教师的教研教改工作,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肩负着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重要责任,应当善于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就自然能够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学校应当结合双减政策,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为教师的学习培训制定中长期计划;采用多样化的学习研讨活动来提升他们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此外还应当强化教研活动,增加活动频率,丰富教研课题,通过布置任务来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教师自主研究课题等。如果教师在各环节都可以做到务实求真,做到注重实效,就可以推动双减政策的良好实施。[5]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要求减轻学生作业以及课外培训的负担,在有限的作业量和作业时间内实现作业管理目标,需要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探索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教师作为课堂问题设计的关键者,应当注重问题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齐心协力,推动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助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