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班级日记 搭建沟通桥梁
2022-03-17陈泓静
陈泓静
著名校长刘长铭认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施行德育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与学生建立起互相尊重、民主平等、亲密无间的关系,就需要班主任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借助适当的契机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指导。笔者在担任班主任的这些年里,一直通过充满班级特色的“班级日记”来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将交流从笔尖转移到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师生关系。
一、设立“班级日记”的初衷
班级组建之初,班主任通过有限的学生资料往往很难全面了解学生,大部分教师会让学生上台进行自我介绍,抑或设计五花八门的“个人情况调查表”让学生填写,这些自我介绍往往流于形式,很多学生说完自己的名字就匆匆下台,只有极少数性格特别开朗的学生才会愿意多说几句;学生的个人简历里则多数是曾经获得过的荣誉和担任过的职务,这就会导致很多学生的经历、特长似乎雷同,从一开始就给人以泯灭于众人之中的感觉,教师无法从这些材料中真正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成绩也无法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全貌,学生在不同方面所表现的优秀与否,不一定跟学习成绩呈正比。而且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相对较强,往往愿意并勇于表达,希望自己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要想一开始就了解学生的心声,倾听他们的心里话,走进他们的心灵,“班级日记”就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
二、特色“班级日记”的形成
“班级日志”对于多数班主任来说并不陌生,通常用A4纸订成一本,一周一页,每页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涵盖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一般是由班干部负责记录班级同学的各种分数。这种日志虽然内容一目了然,但形式相对单一,不仅记录者缺乏参与感和主动性,也容易引发阅读者的负面情绪。
笔者为改变这种现状,将名称改动一字,由千篇一律的“班级日志”灵活变为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级日记”,并且从外观、内容、形式、撰写者等多方面进行改革,目的是让学生爱上写“班级日记”,进而真正使自己成为班级的一份子,切实提高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热情。笔者所带班的班级日记本就采用了记事簿形式,并搭配胶布、贴纸、各色便利贴等辅助材料,便于学生记录。当然要建立具有特色的“班级日记”,不是仅仅对日记本的外在形式进行改革那么简单,还要对使用方式做必要的改进。首先,班级日记不再是班干部的专属记录本,而是全班学生按照学号顺序每人负责一天的记录,无论成绩好坏,每人都有一天做本班的值日班长,记录同学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思考,体现出公平公正的特点。其次,对于日记的内容,笔者对学生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没有要求”,日记可以写事写人,可以写实写虚,所听所想所感皆可入记,文体不限、风格不限、字数不限、形式不限,可摘抄、可原创。再次,集众人之力完成,内容丰富的日记面向全班开放,甚至可以邀请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们加入留言。这一过程中,学生从开始的好奇到最后的踊跃参与,教师从简单的鼓励到深入对话,使得师生关系迅速升温。
三、师生“班级日记”的互动
起初个别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索性淘气地写一句“今日无事启奏”,笔者回复“钦此”;对于一些比较害羞拘谨不爱表达的学生,笔者要求他们至少写一句话,可以是自己的感悟或者座右铭,也可以是送给同学的话,然后笔者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这样一来,每个学生就会更重视自己所写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记里的内容变得五花八门、精彩纷呈。有学生喜欢用四宫格的二次元画风,记录课堂和课间趣事;有学生喜欢写诗,会把自己创作的诗句写在“名人名言”的下方;有学生会把自编的英语说唱歌词写得满满一页。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乏互动,甚至会续写出一段精彩的武侠小说。对于这些颇有才华的学生,笔者一向是采取鼓励的态度,且不吝于表达自己的钦佩之意,有时还会将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后面让更多的人欣赏。当笔者出差在外,学生还会写:“静姐离开的第一天,想她……”
以上种种效果,都是笔者实行“班级日记”之前未曾预料到的。其实学生比教师所能想象的做得更好更优秀。通过班级日记,学生逐渐愿意将自己开心不开心的事倾诉出来,也愿意跟教师沟通传递心声,同时也在尽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由此证明,教育实质上是一个“看见”的过程,教师要“看见”更多的学生,也要让更多的学生被“看见”。
四、玩转“班级日记”的意义
用班级日记进行班级管理也成为笔者开展德育活动的新切入点。在班级日记中,笔者看到了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看到了学生真实的内心需求,看到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看到了学生“真正的样子”,增加了师生间的信任,也为后续德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某次一位女生在日记里给笔者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建议笔者不要阻止班上同学读课外书。在征得她的同意之后,笔者以她的日记内容为契机开设了一节主题班会课。首先,笔者表扬了这位同学能充分利用“班级日记”这一师生沟通工具,向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其次,笔者组织全班学生针对班级里能不能看课外书、什么时候看课外书、该看哪些课外书等话题展开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再次,为了表明笔者听取学生建议的意愿,为班里增加了“生日赠书和奖励赠书”的活动;最后,笔者与学生共同制订了一条新的班规,并将这个班规抄写在这位女生的日记下面,为这个突发事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还有一次班上有两位特别爱说话的男生因为纪律问题被点名批评。当笔者与两人谈心时,他们态度是自暴自弃:“反正我们就很差了,再怎么努力,成绩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扣分就扣分,无所谓啦。”恰好班上有位女生写过一篇“身边的同学”的班级日记,在她的描述中,这两个男生是“好人”,头脑聪明,还有细腻体贴的一面,有暗自发奋的劲头,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于是,笔者就让这两个男生细细地阅读这篇日记,同时给他们时间去反思,果不其然,读完后,两人感到非常不好意思,接下来就产生了积极的变化,能时时以班级为先,尽力争取不给班级同学拖后腿。此时无声胜有声,再怎么严厉的批评教育都不如让他们亲自感受同龄人对自己的期待,进而激发内心积极向上的斗志。
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作为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班级日记”能使教师更为客观深入地了解学生,而学生的记录和反馈也能帮助教师适时调整教育方法和内容。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之间的对话,而“班级日记”能使师生之间平等沟通,建立融洽的关系。“班级日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既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能帮助学生建立归属感。正如一位学生毕业前写道:“最冷的一天,反倒阳光明媚。斜倚树影外,谈冬夏俯仰看天公哭笑。星月南移时,聊冷暖高中三年深浅过。”高中三年时光荏苒,种种印记都在“班级日记”中一一留下。毕业时,一本本沉甸甸的班级日记由学生交回到笔者手中保管时,笔者才真正觉得自己早已深深融入其中,成了他们中的一份子。“班级日记”对学生来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对教师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