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要上小学啦!
——幼小衔接课程

2022-03-17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枋洋中心幼儿园王泽芳

幼儿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学老师笔者幼儿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枋洋中心幼儿园 王泽芳

转眼间,已经到了大班下学期,幼儿时不时地讨论起“神秘”的小学生活:“我们已经大班了,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对啊,我们很快就要离开幼儿园,去上小学了。”“不知道以后会读哪个小学。”“小学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对未知的小学生活充满向往、好奇,同时也有一些担忧和害怕。追随幼儿的兴趣,笔者决定引导幼儿对小学生活进行探秘。

一、活动过程

(一)我期待的小学生活

幼儿期待的是什么样的小学生活?笔者在宽松的谈话氛围中倾听幼儿的见解。

笔者:很快就要上小学了,你们希望小学是什么样子的呢?

棋睿:我希望小学里有玩具。

子淇:我希望小学里有钢琴,老师弹琴给我们听。

梓沫:我希望小学的老师很温柔。

诺颜:我希望小学里有体育老师。

锦晨:上了小学,我们就是大孩子了,我们要玩大孩子的游戏,不用再玩幼儿园的玩具了。

铭烁:我姐姐说小学有作业,我希望作业不会很多。

…………

笔者: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佳权:我们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好紧张!

子淇:老师,我有点害怕去上一年级。

诺颜:我有点儿不敢去上一年级……

笔者:小朋友们为什么会觉得紧张和害怕呢?

锦晨:因为我不知道老师凶不凶。

语晨:因为我不知道小学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佳权:我们也不知道以后的同学是谁,对我好不好。

在与幼儿的交流中,笔者发现部分幼儿对于上小学有紧张和害怕的情绪。如何缓解这些情绪呢?幼儿开始分享他们的情绪疏导“小窍门”。

彬炜:可以给害怕的小朋友鼓励贴纸。

子豪:可以先试一下,如果觉得害怕就请假,等不害怕再去,如果又害怕就再请假。

佳权:可以鼓励他们。

语晨:如果我们知道小学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锦晨:我姐姐现在在小学上二年级,等我上小学了可以跟她一起,所以我不害怕。

嘉鑫:可以去问一下小学生在小学里做什么,知道了就不害怕了。

因为对小学生活不了解,所以部分幼儿觉得紧张和害怕。他们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对小学生活进行了解。

到了大班尤其是大班下学期,幼儿谈论上小学话题的热度不断上升。通过此次谈话,笔者初步了解到幼儿内心深处对于“神秘”的小学生活充满了期待,但也存在害怕、紧张的情绪。

我们在考虑幼小衔接活动时,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如何在作息时间、活动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整,好让幼儿较好地过渡到小学,却忽略了幼儿的心理——他们也会觉得害怕、紧张。心理适应也是幼小衔接中重要的一部分,幸而幼儿袒露了自己的心声,笔者也为忽略了幼儿的情绪而感到内疚。

(二)我想了解的小学生活

一些幼儿提出,如果提前了解了小学生活,就能够减轻紧张、害怕等焦虑情绪。于是,幼儿就“想了解的小学生活”展开了讨论。

1.我们如何了解小学生活呢?

佳权:可以问爸爸妈妈或读小学的哥哥姐姐。

诺颜:可以问小学的老师或者保安爷爷。

嘉鑫:可以看照片。

钰洁:可以到小学里面看看。

通过讨论,幼儿最终认为可以通过实地观察、询问了解情况的人以及查阅资料等方式来了解小学的生活。

2.想要了解哪些内容呢?

书航:我想了解小学的作业多不多、难不难。

诺颜:我想了解上小学需要带什么文具。

睿城:我想知道小学老师凶不凶。

语晨:我想知道小学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

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很多想要了解的内容,笔者一一记录下来。这么多内容,乱七八糟的,大家怎么去探索呢?诺颜提出:“可以做成表格呀,这样就很清楚。”诺颜的建议获得了同伴的赞同。于是,笔者和幼儿一起将想了解的内容整合,梳理成调查表。

幼儿回家后,带着调查表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答案,并认真地完成了调查表。

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调查、了解调查表中的问题之后,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记录,然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调查表和他们所了解的小学生活。其中诺颜的调查表最让大家惊喜,她和她妈妈一起找到了一位小学老师,并将自己想了解的关于小学的内容以及疑惑与小学老师进行了交流。这位耐心的小学老师详细地解答了诺颜的问题,诺颜妈妈也细心地将整个过程录制下来。回家后,诺颜听着录音,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表征。诺颜妈妈也认真地在图画旁边做了清晰的文字标注。

在幼儿的分享中,他们发现同一个内容每个人调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关于作业,有的幼儿了解的是作业数量,有的幼儿了解的是作业种类;关于老师,有的幼儿了解的是老师性别,有的幼儿了解的是老师凶不凶;关于考试,有的幼儿了解的是难度,有的幼儿了解的是小测、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竞赛等种类……于是,笔者在幼儿调查表的基础上,将问题进行汇总,使幼儿关于小学的经验更完整和丰富。笔者将调查表装订成册,挂在墙上供幼儿闲时翻阅、回顾。

同一个调查内容,不同的幼儿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显示出幼儿个性化的内在需要。幼儿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环境、新生活,充满了好奇,也存在一定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教师和家长既要从全班幼儿的角度出发,开展适宜的集体活动以帮助全班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学生活,也要针对个体幼儿的具体要求做好个别化的教育,使得每个幼儿都能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愉悦地面对生活的改变。

(三)我最想了解的内容

在幼儿不时翻阅调查表的过程中,他们三三两两地讨论起来:“小学在哪里运动?”“应该也在操场吧。”“诺颜画的小学有点小,看不清。”“对呀,也不知道小学到底是什么样的。”……虽然幼儿对调查表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有关小学的更多细节还是模模糊糊的。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笔者重新组织幼儿讨论。

笔者:我发现你们在翻阅调查表的时候,还有很多疑惑的地方。

多名幼儿:对呀!

笔者:你们想更深入地了解关于小学的哪些内容?

锦晨:我最想了解运动,因为我最喜欢运动。

若棱:我想了解红领巾。

语晨:我最想了解文具,因为如果没有文具,我们就没有办法写作业。我觉得文具很重要。

梓沫:我想了解小学几点上课、几点下课。他们(时间安排)跟我们一样吗?

语晨:如果我们知道的话,以后就不会迟到了。

锦晨:迟到的话会被罚站。

…………

面对这么多问题,幼儿决定投票表决。排名靠前的是运动、文具、红领巾、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小学是什么样的。于是,笔者和幼儿决定直接从票数最多的“运动”切入。幼儿提出了关于运动想深入了解的问题有:上小学之后在哪里运动?运动的工具(器材)收在哪里?什么时候可以运动?

有了上次调查的经验,幼儿认为小学老师是最了解小学的,所以提出可以通过询问小学老师的方式来解答困惑。

笔者支持幼儿的想法,表示可以邀请小学老师来幼儿园,但具体的时间还得和小学老师交流后再定。幼儿担心:小学老师如果长时间没办法来,问题都忘了怎么办?于是有幼儿提出要把问题画下来,每个幼儿都把自己的困惑记录下来,然后再梳理汇总到一张纸上。

因为未能确定小学老师入园的时间,为了缓解漫长的等待,笔者便与幼儿商讨是否可以先了解其他内容。幼儿便提出想再详细了解“小学是什么样子的”。

小学是什么样子的?参观小学是最直观的方法。但由于疫情,幼儿没办法集体进入小学参观。

笔者:不能集体进入小学参观,我们怎么了解小学是什么样子的?

佳权:让我哥哥来介绍吧,我哥哥就在小学。

子豪:你哥哥也要上课,怎么来?

梓沫:老师,你去拍给我们看。

若棱:诺颜会画画,能不能请她去画?

语晨:画大一些,就能看清楚了。

相比于教师的镜头展示,幼儿更期待诺颜的绘画。诺颜也欣然答应了同伴的请求,决定回家根据录像绘制小学布局图。

在绘制时,诺颜遇到了以下问题:“一年级在东边”,东边到底是哪一边?“穿过羽毛球场和排球场到达食堂”,什么叫作“穿过”?……太多的问题使诺颜停止了布局图的绘制。她思考之后,请求妈妈帮忙。在诺颜妈妈的建议下,诺颜决定第二天傍晚带着这些问题去参观小学,而后再绘制布局图。

诺颜将小学的每个角落都走了一遍,重新绘制的布局图更加详细和写实。

诺颜带着更详细的布局图与同伴分享后,全班幼儿请求笔者将诺颜画的布局图放在班级里,方便大家随时观察。

解决“小学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之后,小学老师终于来到幼儿园为幼儿答疑解惑。温柔的小学老师与幼儿亲切地打招呼后,幼儿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老师,什么时候可以运动?”“老师,小学的哥哥姐姐在哪里运动?”“老师,运动器材要收在哪里呢?”……

小学老师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运动时间是在课间10分钟、体育课或是放学时间。下课时间较短,可以在一年级教室后面的‘园中园’里运动,体育课时体育老师会带学生到操场上进行运动,放学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运动,并到合适的场地进行运动。运动器材收在大门左边的器材室里,也可以自己带跳绳等便捷的运动器材到小学进行锻炼。”

幼儿一边听小学老师的讲解,一边对照着诺颜画的布局图,还把诺颜画的布局图拿给小学老师看。细心的小学老师根据诺颜绘制的布局图给幼儿详细地讲解了一番,幼儿听得津津有味……接着,幼儿急切地问起了其他问题。有的幼儿问作业多不多、难不难,小学老师便安慰幼儿作业不会太多,也不会太难,不需要太过担心;有的幼儿问考试难不难,小学老师答复只要认真学习,掌握了知识,就不会觉得考试难;有的幼儿问上小学需要什么文具,小学老师便说明了文具的种类及数量,提醒幼儿务必带全;有的幼儿问小学的作息时间是怎么样的,小学老师便耐心地讲解了小学的上下课时间……

由于小学老师要回学校开会,讲解只能中止,幼儿依依不舍地与小学老师道别。

幼儿对于小学最感兴趣的是运动方面的问题,可能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户外运动时间较多,而且他们根据在幼儿园的经验,知道运动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段、需要在合适的场地运动、运动后需要自行将运动器材收纳好。幼儿了解到上小学后很多时间是在课堂上学习以及做作业,与幼儿园的“自由活动”相差较远,所以难免担心小学是否有足够的运动项目、时间和场地。

在“问答会”上,幼儿原本只是想问自己预设的问题,可当小学老师来了之后,他们突然又提出了其他想要了解的问题。幼儿的想法总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追随幼儿的兴趣和“突发奇想”,也让笔者得到了更多惊喜。

家长、小学老师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幼儿的问题在家长甚至小学老师的眼中,可以说是“有用的”。调查表不再是发放回去的“家长作业”,调查与探索真正成为幼儿的学习过程。

(四)时间体验

一次活动中,笔者与幼儿对之前的活动进行总结:哪些问题已了解?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了解?很多幼儿对小学老师提出的“课间10分钟”表示不理解,“课间10分钟”是什么意思?

子豪:上次小学老师说“课间10分钟”就是两节课中间的下课时间。

笔者:那小朋友们知道10分钟有多长吗?

诺颜:老师,我们觉得课间10分钟有这么长。

可爱的幼儿纷纷伸出手指或是张开手臂,比出他们认为的10分钟的长度。

笔者:时间是用什么测量的呢?

佳权:应该是用时钟测量才对。

诺颜:或者用手表。

胤琳:也可以用手机。

于是笔者取下活动室的时钟。

笔者:时钟怎么样才表示过了10分钟呢?

钰洁:就是长针(秒针)走1圈。

佳权:那是1分钟!

子豪:1个小格是1分钟,10个小格就是10分钟。

诺颜:可是我们还是不知道10分钟有多长。

佳权:试一试不就知道了!

由于“时间”对于幼儿来说较为抽象,部分幼儿知道秒针走1圈就是1分钟,于是笔者在此基础上先引导幼儿进行1分钟时间长度的体验。

体验完之后,幼儿交流起自己的感受:静坐时,1分钟太长,很无聊;自由活动时,1分钟又很短,喝完水刚走到走廊,1分钟就到了。幼儿还讨论、分析出是因为从座位走到寝室动作慢,装水的时候和同伴说了会儿话,导致浪费了一些时间,所以以后应该要快一点,就不会浪费时间了。

在用不同方式体验完1分钟后,幼儿便兴冲冲地吵着要再体验10分钟,于是笔者与幼儿一起讨论了10分钟能做些什么。有的幼儿说可以绕幼儿园跑5圈,有的幼儿说可以拍球10下,有的幼儿说可以编5个小朋友的头发……由于大多数幼儿想要体验的活动在户外,我们便将体验地点定在户外。幼儿因为有了体验1分钟的经验,到户外之前纷纷快速地喝水、上厕所、排队,生怕浪费了一分一秒。

他们在手机跳动的分分秒秒中快速活动着,想赶在10分钟结束前完成自己的活动。10分钟过去了,幼儿收拾好器材,回到活动室。

笔者:10分钟内你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么样呢?

欣妍:我以为我只能拍球10下,结果我拍了95下!

梓沫:我以为我能绕着水池跑2圈,结果跑了23圈。

佳权:我以为我能绕着操场跑5圈,结果我只跑了3圈。

若棱:我原本以为我能编5个小朋友的头发,可是我1个也没有编成功。

彬炜:若棱,你为什么没有编完啊?

若棱:因为我把时间都花在拆头发上了,10分钟一下子就过去了。

诺颜:以后要提前做好准备,就不会浪费时间了。

幼儿在完成体验后,纷纷分享了自己的实践与猜测之间的差距,得出了“不能浪费时间”和“做事情之前要提前做好准备才不会浪费时间”的结论。

在后续的一次集中活动中,有的男孩吵闹,使得笔者中止了活动。于是班级的多数幼儿大叫:“你们浪费了很多时间!”活动继续进行后,又有幼儿吵闹使活动中止。班级的一些幼儿生气了,大喊着:“你们又浪费了1分钟,你们浪费了好多时间!”于是,笔者追问:“可以怎么做,才能不浪费时间?”

语晨:集中活动的时候不能随便在下面玩。

佳权:我们吃饭的时候边吃边玩,就很慢,浪费了时间。

诺颜:我们上厕所、喝水的时候聊天,浪费了很多时间。

子豪:我们要快一点,不能浪费时间。

笔者:可是你们怎么知道自己花了多少时间,速度有没有变快呢?

梓沫:可以每次都把时间记下来!

通过讨论,幼儿认为自己最容易浪费时间的环节有吃饭、上厕所、喝水、吃点心、收拾区域材料、上课吵闹、换衣服、睡前换拖鞋、起床叠被子、排队、放学拿书包……于是他们决定每天记录这些时间,然后进行对比,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他们还发现有的幼儿上学总是迟到,于是决定把入园的时间也加入记录范围。

“记录自己每天浪费的时间”是幼儿自己提出来的,所以他们每天会记录各种活动所完成或者所浪费的时间。但记录了两天后,幼儿却发现很多问题:记录时如果教师不在,就没有手机可以计时;记录的结果也很凌乱……针对问题,幼儿和笔者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

书航:我们又没有手机,老师的手机老师自己也要用啊。

语晨:可以自己看时钟。

少铠:可是有的小朋友看不懂。

子豪:可以请园长老师帮我们买秒表,我们就能看懂了,而且不用拿老师的手机。

诺颜:结果可以做成表格,这样比较清楚。

对于如何绘制表格,笔者和幼儿继续讨论:所涉及的11种活动,是想以班级为单位,以红队、蓝队为单位,还是以个人为单位来记录呢?幼儿决定投票确定。经过投票,幼儿最终决定将吃点心、上厕所、喝水、吃饭、排队、上课吵闹、睡前换拖鞋等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记录,将换衣服、收拾区域材料、起床叠被子、放学拿书包等时间以红、蓝两队为单位进行记录,将每天入园截止时间定为晨跑开始时间。最后幼儿又请诺颜帮忙制作了记录表。

诺颜完成绘制记录表之后,向全班幼儿进行了解说。幼儿共同对记录表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认为记录表可以更换一下顺序;可以用尺子来画横线,让表格更清晰;红队、蓝队的标志应该涂上红色和蓝色……幼儿一起根据改进建议将记录表进行了完善。

记录表完成之后,幼儿还就由谁来记录进行了分配。他们通过讨论,决定同时需要三个人记录,一人记全班,一人记红队,一人记蓝队,并以号数轮流,如1号记全班、2号记红队、3号记蓝队,依此按号数顺延。

问题解决后,园长购买的秒表还没到,幼儿已经迫不及待,开始向园内其他教师借手机,尝试新一轮的记录。

新一轮记录结束后的分享过程中,幼儿又发现了问题:有些项目时间没有记录,有些项目时间不稳定,有些项目时间越来越长。笔者及时与幼儿分析原因,讨论如何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担任记录班级项目的子豪以及担任红队与蓝队记录员的诺颜、若棱各自提出了自己遇到的问题。

子豪:上厕所、喝水的时间我自己也要去,有时候就没有记录;集中活动时吵闹的时间有时候还没等我开始记,小朋友们就已经安静下来了,我来不及记;排队的时间很短,我自己也要排队;吃饭时间我都按手机上的时间记的,我也不知道时间为什么越来越长……

若棱:我们每天穿的衣服不一样,所以换衣服的时间有时候长、有时候短。

诺颜:我是跟小朋友们一起起床的,等我叠完被子、换完鞋子,时间就已经过去了,有一段时间没记录。

针对三名记录员提出的问题,大家开始出谋划策。

钰洁:可以先把秒表打开再去上厕所、喝水,然后速度快一点,再回来按停止。

语晨:记录排队的时间可以提前去按开始,然后记录完之后再排在队伍的最后面。

诺颜:排队就不用记了,我觉得我们都很快。

梓沫:集中活动吵闹也很少,可以不用记。

佳权:记起床时间的小朋友可以比其他小朋友先起床,准备记时间。

锦晨:可以请生活老师叫记录的那个人先起床。

为什么记录员严格按照手机上的秒表记录,用时却越来越长?幼儿发现是个别人的原因导致整个集体(团队)的用时变长,比如:一个小朋友吃饭较慢,导致集体吃饭用时加长;一个小朋友整理书包时不专心,使团队用时落后于另外一队;等等。分析出原因之后,幼儿纷纷表示自己要快一点,不能“拖后腿”。另外,对于用时不稳定的现象,幼儿得出穿不同的衣服及鞋子、吃不同的点心和菜会影响时长的结论,所以他们觉得只要不是因为个人拖拉的原因影响整体时间就没有关系。

幼儿讨论后再次调整记录表,决定去掉排队和上课吵闹的计时。

当园长购买的秒表送到班级时,幼儿对于时间的记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但能自主操作、记录,还能将计时活动延伸到区域时间和家里……

小学老师提到的“课间10分钟”,引发了幼儿对时间的好奇和探究。然而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只能通过钟表、日历等中介来感知。在一开始的谈话中,幼儿纷纷用手指或者手臂比画时间的“长度”。即使借助时钟,幼儿也只能知道秒针走1圈就是1分钟,走10圈就是10分钟,但还是不能理解10分钟到底有多长。幼儿最直观的探索方式就是试一试——体验。

有关时间知觉的研究结果证明:注意资源分配给时间加工的资源越多,知觉到的时间就越长,而情绪加工会占用一定的注意资源,使得分配给时间加工的资源减少。在“静坐1分钟”的体验中,幼儿的注意集中在时间加工,所以知觉到的时间很长,而在“自由活动1分钟”的体验中,幼儿的玩乐即愉快的情绪占用了一定的注意资源,使得注意分配给时间加工的资源少,知觉到的时间就较短,造成了同样是体验1分钟,幼儿有不同的时间知觉的结果。所以,幼儿提出体验10分钟时,笔者先和幼儿讨论10分钟能做些什么、想做什么,保证在同样情绪下感知时间,从而使幼儿得出“不能浪费时间”以及“做事之前要提前做好准备才不会浪费时间”的结论。

对于是否浪费了时间,幼儿提出通过记录一日生活的各环节用时来判定。通过讨论、投票,幼儿确定了班级项目以及红队、蓝队比赛项目,并在不断记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有关时间的经验,也提升了自己的认知:要快一点,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全班或团队的时间。计时项目指向幼儿的一日生活,时间的变化见证了幼儿自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以往,笔者总是催促幼儿“快点”“太慢了”,正是因为没有给幼儿准确的时间信息,幼儿往往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去做。在体验时间、记录时间之后,笔者发现把催促的词语换成准确的时间语言,比如“只有5分钟时间把所有玩具收拾好”“如果3分钟之内没有出门就要迟到了”等,幼儿就会根据引导语来改变自己的行动。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能够增进幼儿对时间概念的认知和理解,防止他们做事拖拉,从而为未来的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五)讨论“课间10分钟”

时间的体验逐步回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于是,笔者和幼儿又回到“课间10分钟”的问题上。

佳颖:老师,小学的课间10分钟是在干吗?

诺颜:我觉得可以绕着操场跑3圈。

佳权:绕幼儿园可以跑3圈,绕小学应该只能跑1圈吧。

子淇:可以跟同学聊天。

锦晨:可以跟同学玩游戏。

…………

幼儿结合时间体验和幼儿园生活经验,认为在小学的课间10分钟可以和同学聊天、和同学玩游戏、写会儿作业、趴在桌子上休息、做运动、帮教师擦黑板、提前准备好文具、上厕所、喝水……

时间的体验,从“课间10分钟”来,又回到“课间10分钟”上。从幼儿的谈话过程和列举的课间10分钟可以做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时间的体验使幼儿的表达越来越准确,他们对时间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也越来越清晰。

二、反思与感悟

幼儿对“10分钟有多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是幼儿的自身需求,在探索兴趣的驱动下,他们自主自发地生成了“体验时间”“计时”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发现自己在日常活动中的拖拉造成了时间的浪费,所以决定开展计时活动来改变现状。在计时过程中,幼儿反思计时方式、计时工具、计时人员的分配是否合理,并通过设计和调整表格、申请购买秒表、讨论人员分配的方式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计时人员也会进行自我反思,并向同伴提出自己的困惑。

幼儿就这样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着,生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新活动。幼儿也在这样的自主活动中以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反思、调整,在思考和学习中逐步理解了抽象的时间概念。

整个“我要上小学啦!”的课程活动过程中,笔者都在观察幼儿、追随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教师、家长关注的问题,在特定的时期,幼儿自身也关注着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因为活动源于他们的需要和兴趣,所以他们在活动中自主了解、自主体验、自主建构经验。围绕着小学生活,幼儿好奇、担心、讨论、调查、分享、反思、体验,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规则意识、时间观念不断建立,这也正符合幼小衔接重在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的精神。

在活动的过程中,笔者灵敏地捕捉到幼儿的兴趣,时刻站在幼儿的“旁边”,与之互动。有时候笔者是“在前”或“面对面”,引导幼儿生成活动、推进活动;有时候笔者是“在左右”,当幼儿需要的时候,笔者在“看见”“看懂”的基础上,及时做出回应;有时候笔者“在后”,当幼儿专注投入的时候适时退出,保障幼儿的探索不被打扰,跟随幼儿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因此,教师只有采用适宜的指导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猜你喜欢

小学老师笔者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梦想与我同行
真没骗你,小学老师不是谁都能当的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老师,别走……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创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