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反思
2022-03-17王学柱
王学柱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9)
1 《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及部分活动现状
1.1 《体能训练》课程
因为是首次完成四个年级的教学任务,考虑到场地、器材保障等问题,也克服了一些困难,保证了各科目的顺利教学,完成了既定教学目标。包括课程考核、年度体能考核等,总体来说,成绩的分布包括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不及格率,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体能水平没有太大提升。
1.2 基础体技能比武
一年级报名相对积极,并且在比武开始前进行了相应训练;二年级因上次特殊原因停办了一次,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首次参加,报名也算积极;三、四年级,基本没有主动进行报名,甚至报名参赛的也是出公差。个人项目假设报名都是基础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可以说这种突出的个人明显偏少,理应更高一筹的三、四年级学员无论在报名意愿,还是成绩上完全颠倒了,也不符合我们人才培养预期。尤其在集体体能项目中,三、四年级的5000米、400米障碍几乎没人及格。
1.3 其他体育活动
主要是运动会、球赛等。这些活动参与者基本都是相对固定的一小部分群体,他们要么是某项活动爱好者,或者是先前就具有优秀的某项运动技能或素质,很少有进入大学后才习得的较高运动素质或技能。
《体能训练》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多年来自己的授课能得到学员的认可让自己很是欣慰,体能联考通过率也有一定提升,此外,日常通过锻炼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一部分人,私下能够积极主动和我探讨一些健身知识,并且主动锻炼的意识也明显增强。尽管很努力,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更多的人,大多人还是把通过体能考核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目的,以致很多人在考核后,体能大幅下降。另外,由于大多学员在高中忙于文化课学习,运动技能普遍较差,在学院四年没有习得一项相对熟练的运动技能。
2 《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反思
《体能训练》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及具体的训练、考核内容,因此,考核成绩是评价其学习、训练效果的有效手段,但若仅看考核成绩,又是十分片面和狭隘,没有考虑到体育锻炼的全面育人作用及终身锻炼的意识养成,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联考成绩即使通过的学员,过半个学期,很少有人能及格了。总的来说,学院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每年都有相应的投入,但是成绩上和以往并无明显变化,甚至有退步趋势,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体能训练课程训练、考核课目属于基础体能范畴,从其难易程度角度考虑,它是达标需要,而非竞技需要,是学员体能养成的最低要求,因此达标难度不是很大;从其训练技术角度考虑,若不为达到竞技需要的高水平,其技术难度并不是很大,何况现在获取知识的手段又比较便捷,在手机上就能找到很多训练方法。举个具有代表性的学员,2015级男学员陈某,在之前的体能训练中,不能够很好的坚持,训练强度上不去,主观认识不足、意志力不够,体型保持的也相对较差,在课程及年度体能考核中,基本达标不了。在5000米联合考核中,不仅没有及格,而且被送进了ICU抢救室,情况一度非常危险,也因联考不及格滞留1年,本人也意识到了,联考这关无论如何都要跨过去,否则毕业不了,能改变现状的只能靠自己。后经在家几个月的刻苦训练,整个人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身上肌肉发达,体型完美,有氧耐力优良,联考项目可以说轻松在良好以上。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上述学员及联合考核前后变化,不难发现体能考核及保持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员有一个好的运动习惯。学生都是通过严格选拔进来的,都可能是未来工作中的骨干或栋梁之材,因此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长远看是对人才保护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等。
2.1 作为教员在体能教学训练过程中该扮演何种角色
(1)树立其对体能训练的正确认知。新学员入校,对体能训练的理解完全是空白,教员要引导学员对体能训练认知上的改变,使其明白体能训练对遂行任务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并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对其施加影响;(2)促使其正确的体能训练价值观树立。绝大多数学员是没有运动基础和理论知识,在网上或其他途径学习的一些运动技巧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缺乏相应的鉴别、判断,不能形成理性、系统认知,更无法形成自己的一套有效的训练理念,在这过程中,教员可以适当予以引导及相应训练理论讲解,促使其自我正确体能训练价值观的树立;(3)基础理论、基本运动技能、伤病防护等知识传授。教员的适当提醒、讲授相关知识,为其在训练过程中答疑解惑等,可以让学员少走弯路,让其训练更能有的放矢;(4)通过环境塑造、个人行为等方式影响学员,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2.2 从学员的角度考虑,呈现出目前体能现状的主要原因
(1)争优型。此类学员由于一贯的学习风格和好胜心驱使,任何考试都要积极争取优秀,因此他们在训练时完全不用操心,基本能够考核达到优秀水平,至少不用担心不及格问题,这类群体约占10%;(2)爱好型。此类学员对于健身就是一种爱好,他们喜欢追求完美的体型、强大的力量、酷炫的训练技术等,他们可能对考核优秀不过分追求,但绝对不允许不及格,这类群体约占10%;(3)不挂科型。此类学员也有很强的学习积极性,只是对体能训练所要付出的努力很难坚持下来,他们部分学员可能在其他学科方面有一定专长或兴趣爱好,但实在没有信心在体能考核方面达到优秀,即使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也不会让自己挂科,这类群体约占60%;(4)怕吃苦型。此类学员在主观上也想考核达标,但可能由于先天运动素质较差或很难克服训练时的困难,造成考核在及格左右徘徊,这类学员如果有队干部、教员或身边同学经常性的督促,及格应该问题不大,这类群体约占15%;(5)无所谓型。此类学员由于受到影响的因素多元,比如内心排斥、内心迷茫等,他们可能个别会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训练等,但他们完全不在意训练及考核结果,他们需要被更多关注,否则能否毕业都是问题,这类群体一般小于5%。
无论是学院各级领导还是教员、学员队干部等都十分关心学员的体能状况,并且也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比如运动设施的完善,学员对干部、教员的苦口婆心等,但效果确实微乎其微,每学年的课程考核,毕业联考、年度考核等基本没有明显变化,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表面上是学员个人态度、认知上错误,本质上是我们在教育上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某一方面,而是综合因素的结果,比如在价值观引领、行为养成、环境塑造、社会大环境等诸多方面,我们都做得还不够,因此在体能训练训练方面,始终不尽如人意。
3 结语
学院体能训练的长远发展不是去改变几个人,而是去影响一群人,要做到如此并非易事,它需要学院各部门共同努力,打造积极的运动氛围,适当的体育价值观引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等共同来完成对学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在人们潜意识里尊重、喜爱、敬佩爱好运动和体能水平较高的人,因为他们代表着阳光、积极、自律,对学习、生活充满希望等,只是现在的人每天都会被大量有用没用信息所分神,淡化了我们内心的坚守,比如在“砺刃杯”体技能比武游泳比赛过程中,参赛人员在比赛过程中,助威呐喊声响彻整个体育馆,更让人动容的时刻是参赛选手完成比赛后,路过观众区,无不自发起立鼓掌,此刻他们就是明星。如何让这样瞬间持续,甚至在内心永恒,从学院的客观情况出发,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1)从学院的角度进行体能训练价值观引导。目前对体能训练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体能联合考核的通过率上,今后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各项体能考核在综合评价中的比重;提高体技能比武等活动的价值地位,在各关节上体现正规、高端,体现其影响力和参赛学员的荣誉感;对有体育专长且取得一定成绩的人员,加大奖励程度,如运动会,篮球赛等。
(2)形成学院特色的体能训练文化。学院要有自己的运动特色,而且要符合人才培养和特有气质养成需要,建议全员进行格斗学习,四年不断线,达到四年毕业后,有一定格斗基础和实战经验,如此甚至可能成为学院的一个响亮名片。
(3)环境影响加个别关照。依据上述对学员的大致分类,可以通过总体环境(训练场地、器材、体育文化等)的提升来提高体能训练水平,但对于小部分人员,从对干部到教员,要深入了解情况,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以期实现达标不是问题,把追求更高的体能水平和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