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招贤乡明代《重修洞微观记》碑考
2022-03-17张新顺
张新顺
(焦作市文物勘探队,河南 焦作 454150)
2001年春,温县招贤乡中辛村出土了一通明万历甲戌年(1574)《重修洞微观记》碑刻,该碑呈长方形,高177厘米,宽70厘米,厚22厘米,碑身四周阴刻祥云飞龙纹。碑文楷书,竖行,共15行,满行37字,共374字,该碑由郑恭王朱厚烷撰文。它是研究明代郑藩及温县道教史迹的重要文献资料。
一、洞微观的历史及碑文
洞微观仅留下《重修洞微观记》碑刻一通。碑文抄录如下:
重修洞微观记
盖闻:太上立德,其次立功。然德为上,功下矣。故修道者先修其德,修德则必有功焉。所以道德五千言,未尽老子之事业也。洞,所以明夫深者也;微,所以衍其妙者也;观,所以栖其神也。慕玄者欲修其德,先奉其神,故有太上诸神之设。而探深妙之理,故观之所建,由于此也。温县迤西二十五里驼坞村北,古城基内西北隅原有洞微观,不知建自何时。宋延佑间重修,嘉靖中已五百年矣。殿宇倾颓,十存三四。善士王来施己地基,移建于东北隅,就胜地也。复建三清、玉帝等殿,门殿辉煌,炳焕照耀,千古猗兴盛哉。万历甲戌之秋工讫,然非一日而成也。督工善士王官光、富玉迁、岳喜、杨九筹等,募缘住持则孔守敬也。诸善士重修,为立功也。立功固为美,立德尤为美也。夫人一念之善生,则诸祸从而息;一念之恶举,则百福从而掩。能时时存之于善,则德自广矣!故曰:“神佑善人,天眷有德也。”姑掇拾里而言以为之。劝诸善士其勉之!谨记。
大明万历甲戌孟冬吉旦。郑王立并撰文(1)“郑王立并撰文”后刻一方“郑府图书”四字篆书阳文印章。,将仕郎、典乐孔存玉书丹,典仪官王道仝立。主持孔守敬,门徒牛太寒、孔太昂。
《重修洞微观记》碑文所记洞微观不知建自何时,宋延佑(元祐)年重修,明嘉靖年间移地重建,明万历甲戌(1574)之秋竣工。洞微观最初的地址位于驼坞村北、古晋城内西北隅,即今安乐寨村西北。明嘉靖年间由善士王来迁建于古城内东北隅,今招贤乡中辛村。碑记所载宋延佑年显系笔误,应为宋元祐年。元祐为宋哲宗赵煦年号,距明嘉靖近500年。
《温县志稿》载:“洞微观在县西微南招贤镇。清康熙十五年、同治三年重修。”[1]236《温县志稿》记载有一篇孙顺撰写于元延祐四年(1317)十一月 赞美“洞微观古石”的文章[1]259。
由上可知,洞微观至迟建于宋代,宋元祐年间重修,明嘉靖年间移地重建,清康熙十五年(1676)及同治三年(1864)两次重修。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日军炮火,观内其它遗物不知所终,其建筑规模、道教宗派及道众姓名已不可考。
二、撰写碑文的郑恭王朱厚烷
朱厚烷,明仁宗五世孙,于嘉靖六年(1527)袭封郑王,为郑藩第七位国主。他是一位较为正直廉洁的藩王,生活简朴,笃信儒家学说。《明史》载:
帝修斋醮,诸王争遣使进香,厚烷独不遣。嘉靖二十七年七月上书,请帝修德讲学,进《居敬》《穷理》《克己》《存诚》四箴、《演连珠》十章,以神仙、土木为规谏。语切直。帝怒,下其使者于狱。诏曰:“前宗室有谤讪者置不治,兹复效尤。王今之西伯也,欲为为之。”后二年而有祐橏之事,厚烷遂获罪。……隆庆元年复王爵,增禄四百石。厚烷自少至老,布衣蔬食[2]。
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后期,不理政事,崇信道教,信奉方士,喜欢建蘸修真,痴迷炼丹服药,妄求长生,奢侈浪费,造成奸相严嵩专权,以致国库空虚。嘉靖皇帝建蘸修真活动达高潮时,诸藩王多遣使至朝廷上香拜供,而朱厚烷却上书规劝。《明世宗实录》载:
厚烷读书能文,折节下士,好为诡故不情之事,欲以钓奇取誉,以是大为诸宗所忌。盟津王子祐橏以请复父爵,不行,尤恨之。会进万寿表,厚烷失称。目陶仲文建醮天坛,祐橏独遣使进香,而厚烷不与,反作四箴、连珠以讽。上怒,下其使者于狱。祐橏乘间遂讦奏厚烷招集亡命、私造兵甲,及与妖人宋刚等通谋为不轨……上命法司再勘,乃降诏数厚烷骄淫、欺慢、不臣、无亲等罪,降发高墙,仍暴其罪恶于各王府,祐橏等各削罪有差。[3]
朱厚烷被禁锢19年后,嘉靖皇帝去世。隆庆元年(1567),明穆宗继承皇位,恢复了朱厚烷的爵位[2]。朱厚烷从小至老,布衣蔬食,生活简朴,笃信儒家学说,讲求礼仪道德。《明神宗实录》载:“郑王厚烷忠孝兼全,善行表著。礼部请遣官旌奖,报可。”[4]朱厚烷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复爵后,在府中指点嫡长子朱载堉的音乐学习和古乐谱研究,直至1591年去世,对朱载堉发明新律起到很大作用。
朱厚烷得罪嘉靖帝被夺爵禁锢凤阳后,朱载堉独居土室,潜心研究音乐,直到父亲复爵。《明史》载,朱载堉“痛父非罪见系,筑土室宫门外,席藁独处者十九年”[2]。朱载堉《进律书奏疏》载:
臣父昔年居凤阳时,彼时亲手操缦谱稿,藏诸箧笥,还国出以示臣,且谕臣曰:“尔宜再润色之,为我著成一书,以便观览”。及有口授,指示甚详。[5]
《操缦古乐谱》就是他父子合著的成果。朱载堉在父王被囚禁后,对人世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体验深刻,他创作的《醒世词》,又名《郑王词》,鞭挞丑恶,劝诫世人,显示其劝勉世人,去恶向善的良苦用心。如《叹世诗》:
湛湛青天不可欺,休笑贫人穿破衣。林中树木有长短,河内莲花开不齐。山上石多金玉少,世上人多君子稀。有话休向朋友讲,转眼回头说是非。[6]
其文学语言提炼于百姓生活,文字简洁朴素、易于熟记。《重修洞微观记》用语平易,通俗易懂,诚恳朴实,劝人向善,二者的写作风格及人文情怀无不相似,再现了朱厚烷在文学写作及思想道德方面对朱载堉的影响。
三、郑恭王朱厚烷为洞微观撰文的历史背景
道教为中国本土宗教,自唐代以来,历代皇帝多崇奉。到了明代,朝廷严格禁止各地藩王从事政治活动,对参与宗教、文化方面的研究和活动则较为宽容。明代藩王对道教的扶持主要体现在结交道士、刊刻道经、撰文颂扬、捐资修建道观以及举行道教仪式等方面。郑藩所在的怀庆府位于豫西北,从唐代至元代,一直是中国道教的中心区域之一。阳洛山是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的修道之地。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史崇玄,均为此地人。金元时期,怀庆府境内道观密布,全真教派广为流传,道教活动十分兴盛。
郑藩始封于明仁宗朱高炽庶第二子郑靖王朱瞻埈,宣德四年(1429),朱瞻埈就藩陕西凤翔府。正统八年(1443),明英宗迁郑藩于怀庆府。
郑藩到怀庆府后,对怀庆府的道教采取了多方面的支持,比如修建沁阳紫金坛上的道教建筑[7]315-316。焦作市山阳区恩村玉帝庙,据史料记载为郑恭王朱厚烷于明隆庆六年(1572)下令创建(2)参考《明代玉帝庙供桌题记》,明隆庆六年(1572),现存焦作市山阳区恩村玉帝庙。。《重修洞微观记》碑镌刻于明万历甲戌年,仅比恩村玉帝庙创建晚两年,从时间上看正是郑恭王朱厚烷复爵之后。
郑藩对佛教也同样支持。河内县月山寺(在今博爱县)和温县慈胜寺,郑藩均参与维修和复建。明天顺二年(1458),月山寺观音阁倾颓,郑王慷慨解囊,然终不足用,郑王介绍月山寺住持继安到北京拜访朝廷大内总管阮吉,使观音阁得以重修。明英宗专程到怀庆府看望其叔父郑王朱瞻埈时,特敕寺名为“明月山宝光寺”并亲题寺额。朱载堉通读儒、释、道典籍,自称“三教中人”,尤崇佛教,与少林寺高僧松谷交往甚密。明万历五年(1577)书“明月山城”匾额悬挂于月山寺山门[8]45-51。慈胜寺为温县著名佛教寺院,创建于五代时期,明清多次重修。慈胜寺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延寿殿毗庐殿碑记》载:“邑西四十里大吴村,寺名慈胜,规模宏大,殿宇深广……郑王一修于弘治,庐江王再修于万历。”郑藩属官也与慈胜寺有着紧密的联系。慈胜寺有一通明代《诵经祈子还愿碑》残碑记载了郑藩属官甄济邦择请慈胜寺和尚诵经求子,并还愿立碑的经过。
由此可见,郑藩对怀庆府境内的道教及佛教寺庙都进行了有力支持,而郑恭王朱厚烷更是热衷为寺观撰写碑文。
四、碑文涉及的有关问题
(一)司马故里古晋城
《重修洞微观记》载,洞微观位于“温县迤西二十五里驼坞村北,古城基内西北隅原有洞微观……移建于东北隅,就胜地也。”碑文记载的古城,应为司马故里古晋城,是西晋至隋代时期的温县城。相传此城为晋王司马昭所修,故曰晋城。《温县志稿》载:
隋复置温县,属河内郡。大业十三年移县治于李城。李城,即今之县城。故温城疑在今县城西南安乐寨左近,缘安乐寨外尚有遗址,并有东西城子等村之名,可以为证。[1]14
《温县志稿》记载有一件至和元年(1054)经幢,载有“九年岁次丙寅正月十七日午时,□于晋城东北之隅先茔”[1]。《温县志稿》注解:“原在县西招贤镇寺”[1]254,可知北宋延续了“晋城”之名称。《温县志》载:
西晋初年,县治迁于今招贤,至隋大业十三年迁走,为治所约291年。城分内外城,外城为正方形(3)据口碑流传,城东南缺角,内城在北边,更普遍的说法是今安乐寨即内城。,边长各6里,周长24里,城北界在今招贤村北边,南至今蟒河,东界在辛庄与夏庄间,西界在上苑村与安乐寨间。因城墙系板土夯筑而成,故当地群众亦称‘板城’,今尚有遗迹残存。城内包括今东西招贤、辛庄、古城、梨园、禅房、老坟坡及安乐寨等村。[9]732
由上述史料可知,明万历甲戌年,招贤、安乐寨一带的古城基址仍存,而且方位清晰可辨。
(二)驼坞村
驼坞村现已无存。《大元一统志》载:
黄河在河阳县南,一十七里即孟州渡。西自济源县西王屋山夹中流出,去县四十五里,经从本县境一百九十里,东至驼坞村南十里入温县界。[10]
由此可知,驼坞村是温县与河阳县(今孟州市)交界处的村庄,也是黄河自孟州东流进入温县的第一个村庄。明万历甲戌年尚未分村。而三年后的万历五年《温县志》已有东驼坞、西驼坞的记载[9]。说明此时已经分为两个村庄。到清代时,《温县志》里已经没有驼坞村的记载。在祥云镇夏庄村、招贤乡中辛村的岳姓和王姓祠堂内树立的清代碑刻上,则记载有乾隆年间驼坞村被黄河淹没,居民迁移的事件。夏庄岳氏祠堂内《岳氏精忠谱系碑》载:“我祖念三乃於元季始迁於温,居治西温泉乡之驼坞里。乾隆年间黄水淹没,族戚北徙梅岭之唇,即今下庄村也。”中辛村祠堂内清道光二年(1822)《王氏祠堂碑序》载:“稽□生民之祖由来有年,自洪武迁民,始居驼坞,继移招贤,已十有五世。”
由此可知,驼坞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子,原位于今安乐寨西南的黄河滩区。明中期分为东驼坞、西驼坞。清乾隆年间被黄河淹没,居民分别迁至安乐寨及辛庄等村。
(三)善士王来
王来,明代万历年间温县辛庄村人。今中辛村祠堂内悬挂的王氏族谱可见其名。《温县志稿》载:“招贤寨外大冢二,在招贤寨外西北,俗呼为牛华王来冢……西招贤牛华与辛庄王来,儿女戚也。两人性皆坚直,不甘居人下。”[1]牛华因一件珍贵的狐裘被盗,怀疑其媳,与亲家公结讼三年。两人商量:
吾两人纵积财如山,能填衙署欲壑耶!不若尔修辛庄庙冢,我修招贤后冢,财尽自无讼累矣。两人鸠工庀材,大兴土木。牛华冢高至五丈有余,上建玄帝庙三间,东西两廊六间,山门外石登五十余层。王来冢坐辛庄庙洞微观左偏,修三皇殿三廊,十真殿六间,榜其山门曰南天门。南天门前又修三清殿五楹,再前修天爷殿三楹,拜殿三楹……华与来同起造,各督工十余年,同时工竣,不令勒碑著名[1]243。
现王来冢封土已平,牛华冢封土也大为缩小。民国八年(1919),牛华冢一侧塌陷,传说此为“司马懿转兵洞”,后经文物部门确认为汉代墓葬[9]528。
五、结语
《重修洞微观记》对研究温县洞微观的初建年代、历次重修情况和研究明代郑藩对道教的扶持、郑恭王朱厚烷对乐律学家朱载堉思想的影响、司马故里古晋城的地理位置以及温县古地名的变迁等,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