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双减”政策核心指向 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三变”

2022-03-17郑丽娟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钟面涂色正方体

文∣郑丽娟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减负、提质、增效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作为小学数学一线教师,关键是要分析、明晰“双减”的核心指向,进一步落实好“双减”。教师应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助力作业设计减负增效和改革重塑评价体系;从根本上克服痼疾,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然、自由、自主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学业水平达到预期效果。[1]

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变知识灌输为思维培植

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来看,主要贯穿了两条主线。一条是明线,用文字的形式在教材中呈现的数学知识,它是一条垂直线,反映了知识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纵向联系。另一条是暗线,是隐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维,它是一条水平线,反映了同层次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基于此,小学数学教育既存在着“明线”的知识教学,又存在着“暗线”的思维培养。通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笔者深切体会到数学教学过程,要“明线”与“暗线”纵横交织。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教授了数学知识,忽略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的载体,而数学思维又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载体。基于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维,让学生学会以数学思维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师应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发展数学素养。[2]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一节时,有的教师没有创设情境问题,仅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观察与分析,探究把涂色大正方体切割后的三个面、两个面、一个面及没有面被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几个;而非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计数,教师应思考教材为何要把这样一节富有趣味、具有难度、含有抽象知识的实践活动,编排在正方体和长方体等相关知识之后?如果认为只是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些现象,找到计算方法是不够的。笔者基于教材编写目的、教学内在逻辑和单元整体设计的视角进行分析,提炼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将本单元前面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性以及两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等相关知识运用到探究中,清晰地认识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的数学思维,进而引导学生在数形结合的体验中掌握化繁为简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探究了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和块数后,笔者增加了“回顾与总结”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三面涂色小正方体、两面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为什么它们出现在这些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以及互相交流等方式,发现这种现象与顶点和棱的定义有关。顶点是三个面连接的地方,也是棱的端点;棱是两个面相交的地方,也是正方体的边长。通过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既看到了事物的现象又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揭开了数学定义及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助力作业减负增效:变压减数量为精准设计

对于小学生数学作业而言,“双减”政策绝不是简单的“减法”,更不是不要做作业,而是要求教师“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3],从根本上杜绝“题海战术”,适当增减作业难度,提供多样化、特色化的作业选择,让作业的含金量更高,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4]因此,依据“双减”政策的要求,在“减负增效”的视角下,教师布置的作业要从“凭借经验”向“精准设计”转变。笔者认为,打造“2+X”作业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2”是指教师提供的作业答疑辅导应包含的两个方面。第一,公共基础知识部分。在设计该部分作业时,主要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主线,测验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程度及了解他们数学素养情况,不加深、不拓展。对于这部分作业,学生要在课内完成,教师当面批改,当面释疑解惑;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他们的作业效率。如在教学“5、4、3、2 加几”这一知识点后,作业目标可设置为:①学生能通过练习,熟练地将前面所学的“凑十法”迁移计算,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形成较为熟练的计算技能;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会从图文中提取有用的数字信息,并且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③在作业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深化其对知识点的理解。[5]第二,个性拓展部分。该部分作业是基于解决学生间的差异性而实行的分层设计。主要有两层:第一层是从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入手,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新知;第二层是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入手,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可以设计以下两个层次题目:①聚焦教学重难点的设计练习。此层次题目面向全班学生,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②聚焦变式的设计练习。此层次题目为全班60%的学生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X”指多元化的数学创新型作业,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机械重复的练习状态,设计富含探索情境、生活情趣的开放性作业。开放性既可以体现为解题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唯一,也可以体现为题目信息多余或题目信息不完整。如“小明家养着20只鸡和16只鸭,母鸡有12只,公鸡有几只”属于信息多余的题目。“女生有24人,________________,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属于信息不完全的题目。这样的作业题有助于点燃学生思考的火种,拓宽学生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6]

三、改革重塑评价体系:变单一测试为综合测评

教师可以促进评价观念从“形转”到“心转”,评价策略从“面改”到“质改”,这是撬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支点。基于“双减”政策,能有效破解纸笔测评造成的“分数独尊”困局和近年来实行非纸笔评价后出现的测评信度和效度低的问题。[7]笔者积极探寻了一种新颖的非纸笔测评方式,即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为评价依据,以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为评价目的,以主体性、多元性、过程性、长远性为评价原则,以基于学科整合的“项目式学评”为实施路径,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推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及工具的设计向评价改革的深水区挺进。在具体评价时,为避免走入“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应用、重知识轻素养”的误区,笔者通过梳理文献、深入调查和教学实践等方式,探索得到评价改革应围绕“测什么”“怎么测”主线进行。

“测什么”关注的重点是评价内容。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非纸笔测评侧重考查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思维与素养、口算与口述、动手操作等无法用纸笔测试进行考查的内容。教师通过观察、描述学生个体及团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非纸笔测评命题可以采用情境化、模块化、综合化、竞赛化和游园式等方式进行,测评项目的设置要突破纸笔评价的局限,从学生的能力、素养、实践等方面出发,既体现学科整合,又凸显学科本质。

以“过大年”测评为例。测评项目为4人小组合作。测评内容为带有时针、分针的钟面和相应情景的5张图片,考查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整时的情况及用语言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能力。这5张图片有一个共同特点: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第一张图的钟面时针指向“7”,显示早上起床场景;第二张图的钟面时针指向“10”,显示拜年场景;第三张图的钟面时针指向“12”,显示吃团年饭场景;第四张图的钟面时针指向“3”,显示下午在儿童乐园游玩场景;第五张图的钟面时针指向“9”,显示晚上睡觉场景。测评要求学生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摆放5张图片,分别认读图片上的时间和对应描述发生的场景。测评标准为5张图片按要求正确摆放,并完整、准确地描述出对图片上的时间和正在发生的场景,得三颗星;5 张图片按要求正确摆放,对图片上的时间认读和正在发生的场景描述基本准确、到位,得两颗星;5 张图片没有按要求正确摆放,但对图片上的时间认读和正在发生的场景描述基本准确、到位,得一颗星。这样设计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正确认识钟面、认读整时,进而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怎么测”关注的重点是评价体系的建构。非纸笔测试不同于传统的纸笔考试,主要以逛乐园、玩游戏等闯关方式考查学科素养。将考试变闯关的测评方式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动力,让学生在交流、操作、表演等活动中感受学习乐趣,汇报学习成果。在闯关过程中,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玩中学、学中思、思中用”的思想,他们都很喜欢这种测评活动。

以“又对又快来计算”测评为例,它以检测学生口算、心算和速算能力为评价目标,以该年级数学教材涉及的各种类型口算题为评价内容,以平板电脑、白板为评价工具,以2人为一组进行比赛。比赛规则为当白板上的比赛游戏开始后,试题随机生成,学生点击作答,程序自动判断对错并且计算分数,以做题的正确率和做题的速度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标记为三颗星、两颗星、一颗星。

“双减”政策下的评价理念有必要为“双减”政策的落实、落地服务,将非纸笔测评真正融入日常教学中,改变“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方式,转变对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观念,建构互动型的多元评价体系,使之真正成为学生阶段学习成长的加油站。[8]

总之,提升教学质量是“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作业减负增效是落实“双减”政策最主要的载体,重塑评价体系是保障“双减”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三变”:变知识灌输为思维培植、变压减数量为精准设计、变单一测试为综合测评,这不仅是学生学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钟面涂色正方体
正确的钟面时间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涂色
涂色
涂色
涂色
这个极简的壁钟,连钟面都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