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养成教育策略探究

2022-03-17朱碧云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中学生习惯

朱碧云 黄 娟

(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校 江苏·苏州 215011)

1 养成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当今,养成教育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宽泛的概念,涉及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

1.1 习惯的概念

所谓习惯,具有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含义。从个体层面看,习惯是个体在长时间里因为训练、学习或者环境的影响等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或倾向,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稳定的、自然的或自动的行为方式或倾向。这两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总体说来,习惯是由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的高度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或行为模式,一经形成不易改变。习惯可以在无意间形成,也可以通过有意的练习而获得。习惯本身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1.2 养成教育的概念

“养成”就是“修养使形成;培育使长成”;“养成教育”就是“指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良好的习惯是在后天养成的自觉、主动、持久、稳定的行为方式,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必须是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必须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培养过程中要调动学生习惯养成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归因,内化要求,自觉地在生活、学习、思维等活动中反复训练并逐渐趋于自动化。

2 加强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中学生上网数量的增多,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呈现出时代发展的紧迫性。如何把握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等产生的深刻影响,结合教育改革和教育观念更新的要求,重视每一个青少年的发展,真正承担起养成教育的使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时代性课题之一。当代中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切实加强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2.1 社会大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传统价值观念逐渐转型,当代中学生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追求,已经与前几代人呈现明显差异。讲求实际、追求实惠已经成为青少年消费心理的主趋势,重视充分享受的观念正越来越突出地呈现在青少年身上;随着生理的日渐成熟,青少年早恋倾向普遍,在性问题上缺乏理性,性道德问题日渐突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因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和内外环境的不协调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表现得特别集中;更有甚者,由于道德价值观念的模糊导致青少年发生行为偏差,甚至演变为对社会危害更大的犯罪行为。

2.2 家庭环境

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未来的生活,塑造着个体人格。值得关注的是,当代青少年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中国“独生子女的时代”已经来临。独生子女自身具有许多优点,如聪明、好学、上进心较强等,但由于享有得天独厚的优裕条件,加之一些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和娇惯,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经不起挫折与怕苦怕累,动手能力差,骄、娇气盛等特点,养成任性、自私、爱虚荣、好逞强等坏习惯,表现出冷漠暴躁、懒惰孤僻等道德缺陷。

2.3 学校环境

校园环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人格的完善、身心素质的培育具有重要影响。虽然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重视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道德行为规范的内化和良好习惯养成。

2.4 大众传媒环境

传媒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无情地塑造着大众的文化习性。面对来势汹汹的大众传媒力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促使青少年从他律走向自律,自觉抵制传媒文化的消极影响,自主养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3 当代中学生生活、学习、思维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

根据当今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结合有关教育理论,笔者从学校、家庭、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对策:

3.1 学校:构建科学合理的习惯教育体系

(1)让养成教育融入育人目标;

(2)教师做好表率;

(3)努力培养学生习惯培养的自主意识;

(4)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5)抓住合适的习惯教育契机;

(6)建立家校联系的养成教育网络;

(7)创造适合习惯培养的校园文化。

3.2 家庭:教育子女从习惯培养开始

(1)在家庭习惯培养方面,家长仍然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除了重视孩子学习习惯培养之外,还必须重视孩子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2)营造良好的家庭习惯教育氛围。首先,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家长要以诚恳的态度,恰当的方式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晓之以理,使孩子清楚错在哪里,明白怎样去做。当孩子看到家长态度诚恳,尊重自己人格的教育方式,就会认真听取家长的教诲,不会产生逆反心理,真心反思,自觉改正不足,养成良好的习惯。

3.3 学生:让自己做习惯的主人

在人的童年时代,很多行为习惯以模仿为主,更多的接受来自家庭和学校的要求,而当代中学生进入青春期,人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形成完善,知识阅历得到一定的丰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那么使得习惯的主动培养成为可能。作为学生自我,也应该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培养好习惯,为人生奠基。笔者根据当代中学生习惯养成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经常反思。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明确了反思的重要性。“作为中学生,心智逐渐成熟,应该针对自己在生活上、学习上、思维上的习惯养成情况,要进行经常性的反思,反思自己哪些习惯已经养成,哪些习惯还不是很好,然后针对不好的习惯,再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类,最重要的习惯、最需要改变的习惯先养成,这样可以提高习惯养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培养坚定的意志。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具有养成好习惯的意识,却苦于不能坚持。心理学上有一个“二十一天”法则,即二十一天可以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好习惯,但是要想把这个习惯内化自身的行为准则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一般来说需要半年到一年。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好习惯培养的书籍,里面罗列了人生成功需要种种好习惯,很多同学读罢感触很多,决心很大,很多习惯的操作方式看起来很比较简单,但是不少同学觉得执行起来效果不明显,关键就是坚持与否。举个例子来说,预习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知道它是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环节,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很少有学生能够持久坚持。由此可见,“好习惯的培养与执行者的意志是分不开的,那么这就需要学生自身具有坚定的意志,能够时刻自我反省、自我提醒,并及时肯定自我,不断强化好习惯的形成。”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中学生习惯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