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协同育人障碍:用好“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两套人马
2022-03-17王星飞
王星飞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61)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它在育人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早在两年前修订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二条规定:“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两套人马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职责趋同,都是实施“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然而在目前“三全育人”实践中,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各司其职、各属其政,“两套人马”互通意愿不强、沟通机制不畅是他们实施协同育人的主要障碍。[1]因此,加强“两套人马”在“三全育人”实践中的创新研究,有利于打通“两套人马”信息共享壁垒,促进“两套人马”共生共长,提高学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实用价值。
一、“两套人马”协同育人的现实价值
(一)“两套人马”协同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
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年,习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根本在育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实质就是立德。”[2]深入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不难得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中心任务。用好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两套人马是为了确保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两套人马”职业成长、确保“三全育人”顺利实现的有效策略。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里所指的“强国”,不仅在物质方面要强大,更要在精神上强大。只有精神强大了,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更持续、更强劲的动力。一个国家精神动力的强弱关乎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关乎着国际话语权的大小。[3]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宗旨,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确保向社会输送的是思想站位高、专业素养强的社会主义人才。
“两套人马”在协同中,围绕“立德树人”,明确教育内容和任务。辅导员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小德”为教育内容,思政教师则以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等“大德”为教育内容。“两套人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守住生活的道德底线,杜绝诸如“复旦大学学生嫖娼”之类的事件发生。要从思想上认识“两套人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两者取长补短,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
(二)“两套人马”协同是职业成长的实践平台
“两套人马”的教育合力难以形成,最关键的是信息不对称。“两套人马”各属其政,他们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各有优势。一般来说,思政教师理论功底深厚,文化底蕴丰富,教学能力强,这些特质使得他们在课堂上能向大学生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站位。在课堂外,大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揭开问题的外衣、探其本质。如果此时思政教师能及时参与其中,与大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就能发挥教学相长之功效。此外,思政教师密切把握社会热点,也有助于其产出更有深度的科研成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与学生互动往往仅限于课堂内,当大学生遇到疑惑时,首先会想到的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辅导员,这也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这一优势的发挥需要辅导员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前提,但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有限,不能给大学生满意的答案。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还会影响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制约其职业成长。
综上可知: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优势错位相当明显。要实现“两套人马”的优势互补、协同育人,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两套人马”的职业认同问题,同时拓展他们的职业成长空间。思政教师可利用辅导员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优势和自身理论功底扎实的优势,发挥“三全育人”作用;协同育人中,辅导员可努力向思政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弥补理论短板。
(三)“两套人马”协同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机制保障
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的人才,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后疫情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将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在政治上抹黑中国,在经济上打压中国,在技术上孤立中国。然而这一系列来势汹汹的操作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5]他们不会善罢甘休,还将会以其他方式继续干涉中国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高峰期,价值体系正在趋稳、趋全,但也存在“漏点”,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漏点”,强化他们自觉抵御外来不良思想的意识。这里所说的“漏点”主要表现为: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念模糊、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在深挖“漏点”原因时不能简单化,尤其不能单纯归咎于思想政治教育缺位,比如思政教师认为辅导员“管理育人”缺位,而辅导员则认为思政教师“教学育人”失效。这样会在“两套人马”间产生离心力,协同育人就失去了基础。正确的做法是双方应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之法,紧紧围绕大学生群体心理诉求和思想变化,将政治理论传授的理论知识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品德践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协同育人。
二、“两套人马”协同育人的主客观障碍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高校是社会精神的灯塔,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机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教育规律,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一)“两套人马”在认识上偏差有碍教育合力形成
当前,仍然有一些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未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将其视同于一般教育,在主观上忽略了“政治角色”,也有极少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没有认识到其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之间的共性。[6]
思政教师迫于绩效考核压力,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和教学上,忽略了“教书育人”中的“育人”任务,片面地认为自己只是“教书”,“育人”是辅导员的工作。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学校在看到科研对高校发展积极面的同时,还应看到科研也挤压了教师大量的“育人”时间。由于科研是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将科研做为职业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将“教书育人”列为次要方面,这是思政教师忽视“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主要原因。
在思政教师看来,辅导员的理论素养较低,只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思想教育缺乏有效应对。辅导员工作具有“多”“碎”“杂”等特点,耗费时间、精力和耐心,因而辅导员时常也会忽视“管理育人”中的“育人”责任,认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是思政教师的工作。同时鉴于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中“事务管理”权重大,因此辅导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班级日常管理上,认为自己承担的是“事务性角色”,而排斥“政治性角色”。由此可以看出:“两套人马”在认识上的偏差是导致“两套人马”形成教育合力的障碍之一。
(二)“两套人马”在客观上各属其政有碍沟通机制形成
为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党和国家在十八大以后先后出台多项指导性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中发〔2016〕31号)、《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24号和第43号、《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这些文件均认为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应实现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7]文件的出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发展,但也加剧了“两套人马”的分化,为“两套人马”协同育人制造了障碍。高校现行管理体制并未单列某个部门来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一套人马采用教学系部管理,而辅导员则属于学生工作部门管理,导致“协同育人”作用难以发挥。
“协同育人”关键在沟通交流,而现实情况是“两套人马”相互沟通交流的意愿并不强烈,在工作机制上缺乏交流平台,有时甚至相互猜忌、诋毁,严重阻碍了“两套人马”彼此间的深入了解,形成“单打独斗”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两套人马”育人任务相同,本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和共通,但事实上,它们归属不同部门管理,资源建设和使用存在分歧,阻碍了资源共享意识形成。
三、“两套人马”协同育人障碍的突破
(一)消除双方误解,培育“同向之心”
何谓“同向之心”?是指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套人马”要有同理心。他们都有家国情怀,都有成就动机和成就需要,只要抓住了“两套人马”同一性,就能培育“同向之心”,才能同向而行。
增进“两套人马”间的信任需要让他们了解彼此的工作,进而尊重对方的工作。辅导员从职业发展的视角来看,需要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他们可以走进思政教师课堂,一方面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另一方面可借此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通过“进课堂”,辅导员能全方位地了解思政教师工作要求。思政教师也可以参与“辅导员工作开放日”活动,从辅导员“多”“碎”“杂”的工作中体会到其工作的不易。当然,辅导员不仅要扮演好“事务角色”,更要扮演好“政治角色”,这样才能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两套人马”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都要以“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为工作的逻辑起点,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与时俱进地参与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学育人和科研育人”中来,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双方取长补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二)突破沟通障碍,搭建“同向之桥”
搭建“同向之桥”能有效地缓解“两套人马”的信任危机。所谓“同向之桥”是指为“两套人马”完成协同育人而搭建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和有效沟通的桥梁。高校最常见的是互兼模式,即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或是辅导员兼任思政课。这种模式可以增进“两套人马”互相了解,消除信任危机,还能增强“两套人马”主动沟通交流的意愿,这不仅有利于“两套人马”的职业成长,还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8]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条件限制,互兼模式无法开展。原因有三:一是辅导员自身理论水平不高,无法胜任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二是辅导员习惯于活动式教育,利用理论课教学实施“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能力不高;三是多数高校没有为辅导员和思政教师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兼任机制无法运转。为了解决辅导员理论水平低的问题,搭建同向之桥非常必要。
(三)创新考核指标,健全“同向之制”
这里所指的“同向之制”是考核制度,科学的考核制度能有效调动“两套人马”的积极性,反之,则会导致教育力量的相互抵消。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发展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因,而外因则是其发展的外部环境。”虽说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但不能因此抹杀外因的作用。这里的外因就是科学考核制度,事实证明: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能客观地表明人的工作业绩,据此能获得相应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创新设计考核指标时首先要突出“政治关”,明确考核指标以“政治角色绩效”为核心。前文已经论述了“两套人马”的首要角色是“政治角色”,是“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得以实现的传授者、组织者和监督者。当前高校考核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的情况虽有所好转,但是在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上都让道于专业教师。这种不公平感严重影响了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需要专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细化考核指标,变笼统要求为硬性指标。考核的结果还要及时用于“两套人马”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上,严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准入关。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在全面深入研究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力度,要求高校持续凝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首要位置,深挖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好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两套人马”,充分发挥“两套人马”在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中的作用,为国家和民族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