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中国观
——以《南洋商报》对“南海仲裁案”的报道为例
2022-03-17毛家武陈水娣
毛家武,陈水娣
(广东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一、选题意义及原因
(一)选题意义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1)高丽萍:《背景资料:南海问题的由来》(2014年1月21日),http://www.cssn.cn/zt/zt_xkzt/zt_jsxzt/jsx_jjnh/nh_wxxj/201401/t20140121_949896.shtml。。南海海域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航道资源和油气资源,对中国意义重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东南亚一些国家抢占了南沙海域的众多岛礁。2013年1月,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开始炮制“南海仲裁案”政治闹剧。在舆论上,中国面临东南亚一些争端国的攻击和话语挑战,加上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的插手,它们在军事、舆论方面联合行动,不断抹黑中国,通过东南亚国家相关媒体把中国塑造成一个破坏国际规则、破坏和平的威胁者形象,给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带来极大障碍,也对东南亚国家当代中国观的演变、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双边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东南亚国家媒体涉南海问题报道作为反映其中国观的一个重要窗口,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媒体一般代表所在国利益,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在南海问题上,东南亚国家媒体能否客观报道?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华文媒体。一方面,华文媒体本身也属于东南亚所在国的媒体阵营,另一方面,华文媒体又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南海争端,华文媒体在说些什么?是如何说的?为什么这样说?反映了怎样的中国观?
本研究以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南洋商报》为观察对象,以“南海”为关键词,在《南洋商报》网站搜索“南海仲裁案”后关于南海问题的相关报道(2016年7月12日至2017年12月31日)进行文本分析,对发表时间、报道数量、消息来源、报道标题等进行量化分析,从其呈现的中国观角度入手,就东南亚国家华文媒体眼中的南海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二)为何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为观察对象
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2017年马来西亚统计局数据显示,全马华人人口将近770万,占其人口总数的25%以上。《南洋商报》由新加坡华商陈嘉庚于1923年9月6日在新加坡独资创办,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纸之一(2)曾维龙:《战后马华文学场域的流动与影响——以〈南洋商报〉副刊为个案》,《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年第1期。。1989年4月17日《南洋商报》上市,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家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挂牌的华文报。1996年11月,《南洋商报》进入互联网领域,开办网络版,1997年10月4日推出新网址,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家在网上提供现时新闻(Real Time News)的报纸。2006年10月6日,《南洋商报》改版,采用“双封面头版”,在马来西亚报界开了先河。彻底革新后的《南洋商报》以“透彻、在线、互动”为主旨:透彻是指无论是社会、政治、财经、教育、体育或娱乐新闻与专题,都要做到深入透彻的采访和报道;在线是指《南洋商报》要与该报网站“南洋在线”以及短讯新闻密切配合,网络与报纸既相互竞争,又相辅相成;互动是指该报举办各种活动,加强与读者的交流和对话,多倾听读者的心声。
《南洋商报》是马来西亚的主流媒体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出版集团,主要发布短讯新闻,读者人数达150万人,占马来西亚华文报刊读者总人数的60%。因此,选择该报来考察马来西亚华文媒体涉南海问题舆论及其中国观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文献综述
在国际格局大变局的背景下,作为中国近邻的东南亚国家当代中国观的演变对中国和东南亚的双边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一)东南亚国家中国观的宏观研究
学界在东南亚国家的中国观研究方面,一是主要围绕东南亚国家整体的中国观开展研究。如唐翀探讨了东盟的中国观对中国东盟双边关系的重要影响、东盟如何理解中国、推动东盟对中国的理解的形成以及变化的因素,具体分析了东盟如何看待中国威胁论,并建议中国应该积极培育东盟对于中国善意而温和的理解(3)唐翀:《马来西亚如何看待中国——以〈新海峡时报〉2002—2003年对中国的报道为分析视角》,《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8期。。又如王祖嫘从东南亚五国汉语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相关性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东南亚五国民众的中国形象认知整体较好,但也存在着代际差异和群体差异(4)王祖嫘:《泰国汉语传播与民众中国形象认知的相关性初探》,《对外传播》,2018年第3期。。在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中,经济和文化形象最高,政府和国民形象居中,产品形象最低。
二是具体的国别中国观研究。如常云(Nattaporn Changpradab)对泰国人的中国观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发现,就政治而言,泰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负面的;经济方面,中泰朝贡贸易源远流长,如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泰国一方面意识到中泰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有担心被中国商人占便宜,信不过中国产品的疑虑矛盾心理;文化方面,部分中国文化与泰国文化已融为一体,泰国人认可中国文化(5)常云:《泰国人的中国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88-89页。。华人华侨也是影响泰国人中国观的一个因素,泰国人认可泰国华人华侨在贸易上的能力、工作上的勤奋、忍耐和节约,意识到华人华侨是泰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认为华人华侨心善、慷慨、懂得感恩。总之,泰国人的中国观正面和负面兼具,既有认可,也有矛盾心理和偏见。又如许利平对当代印度尼西亚的中国观演变的探讨,他认为冷战结束以来,印尼的中国观从负面向正面方向演变,这种演变与印尼自身的民主改革、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和印尼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密切相关。许利平还分析未来印尼的中国观将受到投资因素、跨国人口流动因素和美国因素等的影响,指出中国印尼密切政治对话、强化社会人文交流、有序引导中国企业的投资将是保证未来印尼的中国观正向走向的关键举措(6)许利平:《当代印度尼西亚的中国观演变》,《南洋问题研究》,2013年第6期。。
(二)从南海问题报道看东南亚国家的中国观
还有研究者不是从整体视角来研究东南亚国家的中国观,而是通过南海问题这一窗口来透视。如方天建认为,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在国际上对南海问题先声夺人,通过媒介渲染菲律宾的“弱者”和中国的强势形象,抹黑中国,力图在话语权上占据主动和制高点,导致南海地缘政治态势更加复杂化,给中国顺利解决南海争端问题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被动(7)方天建:《菲律宾在南海主权争端上的话语权动员》,《东南亚南亚研究》,2015年第3期。。葛红亮认为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国际形象遭到包括东南亚媒体在内的国际舆论的严重曲解,要缓解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压力,就要重塑和改善中国在南海维权过程中的国际形象(8)葛红亮:《中国南海维权与国际形象重塑》,《太平洋学报》,2013年第21期。。王乐萍以菲律宾主流媒体《马尼拉时报》近五年的涉华报道为样本,归纳了该报呈现给国内外受众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了背后的动因(9)王乐萍:《菲律宾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与动因——以〈马尼拉时报〉为分析样本》,《传媒观察》,2015年第11期。。李德霞以《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为例,对菲律宾主流媒体对黄岩岛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该报将事件责任归咎于中方,将中国塑造成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形象,将菲律宾塑造成遭受中国欺凌的弱者形象,以博取国际社会的同情(10)李德霞:《菲律宾主流英文媒体对黄岩岛事件的报道分析——以〈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为例》,《当代亚太》,2013年第4期。。张昆和陈雅莉以《海峡时报》和《雅加达邮报》关于南海争端的报道为分析对象,通过质化的内容分析法,考察背后建构的中国形象,发现新加坡和印尼主张和平、保持克制。两国一方面依赖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另一方面认为中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大对他们造成威胁(11)张昆、陈雅莉:《东盟英文报章在地缘政治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以〈海峡时报〉和〈雅加达邮报〉报道南海争端为例》,《新闻大学》,2014年第2期。。尹凤云以《菲律宾每日问讯者报》网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刻意塑造中国的负面形象,通过不断渲染国内国际舆论,营造出菲律宾的受害者形象,以达到使自己的诉求“合法化”的目的(12)尹凤云:《2015年菲律宾主流媒体网站南海争端报道研究报告》,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15-16页。。吕正韬和曾率认为,与中国有争议的东南亚国家制造各种议题针对中国,和美日等国家舆论合围中国,渲染南海紧张气氛,炒作“中国威胁论”。对此,他们提出中国需要更加科学有力的“话语应对”,坚决捍卫主权,话语姿态要更加灵活,以最大限度地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13)吕正韬、曾率:《“南海问题”中的媒体作用——谈各方舆论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与互动》,《对外传播》,2011年第12期。。刘卫东以“南海仲裁案”为切入点,探讨中国战略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他认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应该提供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价值体系和制度设计(14)刘卫东:《从“南海仲裁”谈中国战略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当代传播》,2016年第5期。。
综上所述,在与中国有南海争议的东南亚国家媒体眼中,中国形象以负面为主,南海问题强化了它们对中国的负面认知。
(三)马来西亚华文报纸涉华报道呈现的中国观
如前所述,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华文媒体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是中马沟通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也是反映其中国观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马来西亚华文报纸涉华报道较受关注,如翁倩以《星洲日报》为个案,对其2009年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发现《星洲日报》看待中国总体上相对客观和中立,在涉及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报道中,《星洲日报》较倾向于中国(15)翁倩:《马来西亚华文报纸涉华报道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36-37页。。官慧琪发现2018年《星洲日报》涉华报道中塑造的中国负面形象有:社会乱象多,侵犯人民言论自由、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娱乐圈不规范;正面形象则包括:外交上与马来西亚友好共进、经济上受贸易战影响较深但仍在不断发展,体育和科技方面中国较为强大(16)官慧琪:《马来西亚星洲网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及影响因素分析》,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43-44页。。张帅对《南洋商报》2009—2013年间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认为《南洋商报》报道总体上客观中立,看待中国较为友好,在涉及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报道中,《南洋商报》总体上也倾向于中国(17)张帅:《马来西亚华文报纸镜像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42-43页。。吴君静对《南洋商报》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为期半年的样本进行归纳、整理与总结,解读了马来西亚华文报刊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认为要加深对海外华文传媒的了解,构建适合中国的海外媒介话语体系,助力我国更好地进行对外传播,树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正面形象(18)吴君静:《华文报纸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为例》,《中国编辑》,2020年第4期。。
以上研究对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中国观有较深入涉及,但从《南洋商报》南海问题报道的视角来探讨其中国观的还较少。为此,本文从《南洋商报》有关南海问题的报道入手,探讨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中国观及其对我国对外传播的启示。
三、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有关南海问题的报道概况和分析
在南海争端中,马来西亚占领我国南沙群岛5个岛礁。相对于越南、菲律宾等争端国来说,马来西亚在南海问题方面一直是“低调”的,主张避免使用武力,和中国沟通,不主动挑衅。但作为南海争端国,马来西亚国内舆论一直在关注着中国和南海各国的动向。那么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南洋商报》在南海问题方面是如何看中国的呢?下文试做分析。
(一)报道数量
打开《南洋商报》网络版主页,以“南海”为关键词,以2016年7月12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为时间节点,共获得217篇报道,剔除不相关的文章,共得199篇。其中,2016年7月份关于南海问题的报道数量最多,因为7月12日是“南海仲裁案”结果“出炉”的日子,媒体都在关注该事件进展。从8月份开始,有关“南海仲裁案”报道热度下降,一直到12月都保持较为平均的数量。2017年后报道篇数大为减少,但每月仍有相关报道,最多的是4月和5月,分别有14篇和15篇,最少的是10月和12月,各有1篇(见图1)。从中可以看出,《南洋商报》持续关注着南海争端的发展。
(二)报道标题
《南洋商报》关于南海问题的报道标题多用复式题,如2016年7月13日报道《痛批仲裁激化区域紧张,中国指裁决“非法”》,9月5日报道《料确认改善关系推进中日合作,习近平今晤安倍》、10月9日报道《菲总统月中访华,料宣布中国客免签》、10月20日报道《杜特尔特到访王毅亲迎接,中菲关系重新起跑》等。报道的主题几乎都不表明马来西亚政府或者该报的观点,均是传达其他南海主权声索国的态度和立场。
新闻标题具有提示和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新闻的功能。《南洋商报》对南海问题的报道标题最关注的三个国家是中国、美国和菲律宾,侧重点在于南海军演、军事建设和冲突、经济合作等方面。通过统计分析,报道标题中含有“中”并指中国的共有117条,提到美国的有44条,含有“菲”(指菲律宾)的有45条,提到“越南”的有9条;标题提到“杜特尔特”的有13条,提到“习近平”的有11条。可以看出,《南洋商报》的报道主要关注南海争端国家,一是中国,二是菲律宾,三是打着和平旗号插手南海争端的美国,还有越南等国。
报道标题中有“航母”“军演”“军事”“武器”等带有明显强调军事的词语共有40条,不少是直接或间接指向中国。例如2016年7月17日报道《菲入射程范围,中国战机巡黄岩岛》以及9月13日报道《夺控岛礁最受触目,中俄8天南海联合军演》等。也有报道其他国家在南海的军事演习,如2016年10月10日报道《为部署战机准备,美军舰南海军演》和2017年5月9日报道《为免引发紧张局势,美菲军演不含南海》等。
(三)消息来源
《南洋商报》关于南海问题的新闻消息来源众多,而且多选择国外来源,其中引自中国的有48次,占24%;马尼拉35次,占18%;河内8次,中国台北8次,各占4%;还有引自雅加达、中国香港等。由于美国、日本等国插手南海争端,《南洋商报》引自华盛顿来源的消息有24次,占12%;东京来源的10次,占5%。马来西亚由于在南海问题上较为低调,引用吉隆坡的消息才10次,占5%。
图3 《南洋商报》关于南海问题报道的新闻的消息来源地统计
《南洋商报》撰写的报道数量为121条,占60.8%,其次是转引欧新社、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新华社、“中央社”的报道。来自中国北京、杭州、上海等的消息共有48条,但转自新华社的报道只有7条,可以看出《南洋商报》虽然关注中国的消息,但主要是从西方媒体去了解的,可见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中国观也受到西方媒体的影响,中国的传播策略还需要完善。
图4 《南洋商报》关于南海问题报道的新闻的消息来源途径统计
四、体现《南洋商报》中国观的新闻议题
(一)军事:武器先进,具有一定“威胁性”
这一时期《南洋商报》关于军事的新闻议题一共有58条,占全部报道的29%,可见该报对南海争端是否会军事化的关心程度之高。其中很多都是直接或间接关于中国的,如2016年8月8日报道《中国空军多型战机,飞赴南海战斗巡航》、12月16日报道《美要为南海航行自由而战,中国7礁岛部署武器》等。
《南洋商报》对中国军事方面的报道,没有呈现负面的态度,较为客观,但给大众呈现出中国的军事形象是中国武器先进,暗喻中国具有一定的威胁性。如2016年8月21日报道《未来可达人脑思维,中国研制新型智能导弹》,9月12日报道《只谈判一条路可走,杜特尔特:开战非华对手》,就表现了中国军事能力的先进,不是一般国家能“战胜”的,体现了马来西亚华文媒体中国观在军事层面对中国的认知。
(二)经济:实力强大,充满吸引力
关于经济的新闻议题共47条,占全部报道的23.6%。“南海仲裁案”以后,让很多人担忧的所谓南海“军事化”并未出现,南海总体稳定,呈现和平态势,特别是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日益深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响应,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往来呈现一片繁荣友好的态势。
对东南亚国家来说,中国是一个经济强大的国家,具有巨大的经济吸引力。如2017年5月12日报道《料签逾50合作项目,一带一路峰会29领袖聚首》、11月11日报道《特朗普效应联合声明难产,习近平或掌APEC大旗》等。《南洋商报》特别关注中菲关系的发展,中国是菲律宾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杜特尔特上台后,与中国交好,在经济上获得了中国的帮助,如2016年10月13日报道《杜特尔特下周访华关系回暖,中送礼菲农产品准进口》、10月19日报道《只有中国才会帮我们,菲总统访华北京送大礼》等,直接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菲律宾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收益颇丰。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中国同样具有经济吸引力,如2016年7月26日报道《首迎钦州法律协会,交流马中法律》,这篇报道提到《大马连续8年成为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2017年11月15日报道《纳吉:包括飞航自由,中国正面回应南海课题》,提到“大马和东盟必须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中抓住机会”,可见该报认为中国对东盟经济的重要性。
但是另一方面,《南洋商报》认为东盟对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也存在着担忧。2017年8月9日报道《区域内贸易极低,依赖出口东盟经济脆弱》、9月12日报道《政经影响与日俱增,东盟更易受中国政策冲击》,这些报道中谈到东盟自身经济状况有一定的弱点,东盟过度依赖中国,更易于受到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该报还报道有些国家在与中国合作中获得了经济上的好处,部分人担心会因此“出卖主权给中国”(2017年6月16日报道《林德顺:首相需时解释安民心,出卖主权论拖延大选》)。王晓鹏提到东南亚“部分民众受一些西方媒体的蛊惑,认为东南亚国家可以在经济上吃中国馅饼的同时,在安全上抱美国大腿,甚至欢迎美国在南海开展所谓的‘航行自由’活动”(19)王晓鹏:《把握南海舆论主动权须讲好“中国故事”》,《对外传播》,2016年第11期。。如菲律宾在中国获得了经济上的很多好处,杜特尔特上台后实行“亲华疏美”政策,在公开场合批评美国,一改菲律宾此前作为美国盟友的做法,因此备受外界质疑。在2016年10月22日《搞定菲律宾再拉拢越南,中国戳破美亚太战略》这篇报道中写道:“社论指:‘我们还无法弄清楚,杜特尔特到底真想亲中,还是只想透过挑拨中美关系来尽力为菲律宾争取利益。’”在2016年10月13日《杜特尔特下周访华关系回暖,中送礼菲农产品准进口》这篇报道中,更是谈到“杜特尔特是在中美两大国角力游戏中大玩平衡,为菲寻求最大利益”。
从该报关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报道来看,与中国实行经济合作,无疑是东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吸引力,是东盟国家不能拒绝的。同时也有部分国家担忧过于依赖于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会让其在南海主权争端上处于弱势。
(三)外交:立场强硬,作风强势
《南洋商报》对中国与各国的合作报道暗示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甚至带有强硬的意味。该报直接强调中国的强势,这样的报道标题有8条:2016年7月14日报道《南海仲裁惨败北京愤怒克制,中美不会军事冲突》、2016年8月6日报道《日媒:不愿刺激中国,东盟峰会声明不提南海》、2016年10月14日报道《日本印度领袖联合声明,提南海争议料惹怒中国》、2017年2月26日报道《不激怒中国为前提,印尼拟与澳联合巡南海》、2017年5月1日报道《法舰抵日军演料惹怒中国》、2017年5月21日报道《中国警告菲律宾,南海钻油即开战》、2017年6月1日报道《香格里拉对话会若围剿北京,新加坡恐遭中国迁怒》、2017年6月23日报道《中国代表大怒缩短行程,中越南海纠纷再起?》该报使用“惹怒”“激怒”“迁怒”等词语,使中国看起来是一个怒气冲天的国家,是其他国家不敢惹的对象。
综合来看,“南海仲裁案”以后,《南洋商报》报道的内容多是中国与各南海争端国的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基本没有冲突之报道,多数是互相合作,如中国与菲律宾关系“破冰”,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公开批评美国,甚至辱骂美国总统,双方经济合作议题占了多数报道;与越南则有一些不太美好的事情,比如2016年7月28日的 《中国女子入境越南,护照被边检涂脏话》、 2017年5月7日的《中国发南海禁渔令越南抗议》等体现中越双方摩擦的报道。《南洋商报》的这些报道反映了“南海仲裁案”以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外交关系还是比较和平稳定的。
五、结论和思考
综合以上的报道数量、报道标题、消息来源、新闻议题可以看出,《南洋商报》持续关注南海问题,对中国的关注点在于中国的军事建设、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等方面。对东南亚一些国家来说,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比东盟各国拥有先进的军事设施,怀疑中国在南海岛礁上的建设和布置军事设施具有威胁性;在经济上,中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东盟不能失去中国这个经济合作伙伴;在外交上,中国带有一些强硬的意味。就这些报道呈现的中国观来看,《南洋商报》其实在东南亚国家的舆论场中颇具代表性。
另外,《南洋商报》在报道南海问题的时候,多引用海外各方消息,报道较为客观,通过一定的选择,既传播了新闻,也表达了自身对中国的看法。与菲律宾、越南等国相比,马来西亚在南海问题上相对低调,在军事上不和中国起冲突,在政治上和中国协商,表现在舆论方面,相对“中立”,实则暗中获利,这是非常聪明的。但是马来西亚毕竟是南海争端国之一,自然担心中国采取强硬立场会损害自身利益。这些是《南洋商报》作为马来西亚一家华文媒体中国观的独特之处。
《南洋商报》在报道南海问题时选择性的引用也代表了其立场,即认为中国是强大的,无论从军事力量还是经济力量来讲,东盟各国都比不上,必须依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南洋商报》作为马来西亚媒体,对中国这样一个强大的争端国,有一种既畏惧亦依赖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与东南亚其他涉南海问题争端国的中国观并无二致。
周庆安认为,“我们要强化争端时的公共外交能力,实际上是化解争端中的舆论紧张,争取对外传播的一个良性至少是中性的舆论环境。在我国周边公共外交中,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关键是如何消解周边国家对我实力发展的戒心和误读”(20)周庆安:《从南海问题看“争端中的公共外交”》,《对外传播》,2011年第9期。。凤凰网一篇文章提道:“一方面,中国的对外传播,责任重大。既需要树立好四个大国形象(文明大国、东方大国、社会主义大国、负责任大国),又需要进行国际舆论斗争。”(21)学习小组:《习近平告诉你如何破局中国对外传播“有理说不出”》(2015年7月1日),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5/0701/c410860-29086220.html。中国的对外传播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塑造中国形象,二是做好舆论斗争。从这两方面着手,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完善对外传播方式,塑造正面的中国形象。
中国维护南海岛礁主权立场向来鲜明,即坚决维护主权和国家利益,但是中国表明立场的声明却常常被一些不客观的外国媒体扭曲,他们“捕风捉影”和“无中生有”,歪曲中国的声明,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强硬的国家。所以,找到中国形象合适的对外传播方式是很重要的。例如,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签署再次表明了中国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坚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兵最多的国家。中国积极参加到全球环境保护的行动,参与全球治理。这些行动看似与南海问题无关,实际上是有关联的,都在塑造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
另外,要寻找合适的讲述方式,对不同的话语对象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让话语内容能够最大程度地被外界接受和认同。中国需要完善对外传播的方式,抓住一切能传播良好中国形象的关键点,讲述出来,让国际大众听到中国的声音,听到中国的故事。在南海问题上,要积极灵活回应,不让居心不良的媒体有机会乱发挥。
第二,加强对外传播能力,打好舆论战。
话语权即说话权,指的是控制舆论的权利。舆论是强有力的武器,在国际上,抢占舆论制高点很多时候都可以避免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中国国际话语权,就是中国在国际上说话的权利。要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就要主动与国际公众展开交流,利用受众较多的传播媒介,将自己的话语传递出去。话语要强而有力,要有说服力,让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上成为不可忽视的大国之音。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加强对外传播,但在国际舆论场上“西强我弱”,传播效果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虽然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有不少外国人对中国存在误解,他们以为中国人民是贫穷的、没有人权的,中国政府是专制的,等等。之所以如此,除了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抹黑中国外,还有中国自身对外传播能力不够强大的原因。
针对中国的话语没能引起国际足够关注、信服的现状,中国必须完善对外传播机制,全方位、多角度与国际公众展开交流,应对片面的、不当的舆论,让国际社会看到真实的、正面的中国。张志洲在《国际话语权建设中几大基础性理论问题》提道,“通常而言,一套被普遍接受的、有高认同度的对外话语体系容易赢得国际话语”(22)张志洲:《国际话语权建设中几大基础性理论问题》,《学习时报》,2017年2月27日,第2版。,因此我们可以推广中文、邀请国际新闻媒体参与报道、完善我国新闻网站英文版的建设等。
从目前情况来看,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虽然南海各国对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有较大的依赖性,但各方在争夺南海时都有着各自的考量。由于美国、日本的插手,中国的维权代价肯定要付出更多。中国必须时刻准备,关注国际舆论,积极回应,并且主动传播自己的话语,完善对外传播机制,增强对外传播能力,让国际大众看到一个正面的、良好的中国,让中国的南海主张和政策得到更多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