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人民史观的新发展
2022-02-05谢君君
谢君君
[基金项目]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ZC)-19-08〕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从时间维度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全篇贯穿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逻辑主线,并在十条历史经验中突出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主体地位,充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足人民立场,矢志不渝为了人民的使命担当和价值追求;创新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的核心理念,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将人民与政党合法性上升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确定了人民在新时代的根本坐标地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作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升华。
一、中国共产党人民史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它不是抽象的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而是现实的、具体的,融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把人放在社会实践哲学的视域中进行审视和反思,并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本质去揭示社会历史运动的现实规律,实现了对人的绝对精神的祛魅和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主体确认。它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社会具体实践的人作为历史的出发点,认为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一方面改造着自然,并获得社会物质资料,同时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改造着自身,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多样性的社会关系。人民作为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体,在创造自身物质基础的前提下,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自我的解放。因此,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以人民为中心并用实践的观点全面阐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刻解答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的形成颠覆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固有范式,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性的主体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旗帜,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落脚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上,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解放,在发展历程中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史观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之间血溶于水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所为之奋斗的江山就是人民的江山,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和强党的最大根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使命就是为了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人民央观从党的根本宗旨、政治立场和历史使命等维度回答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时代之问,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价值观和认识论的辩证统一,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群体实践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史观。
二、中国共产党人民史观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至上
《决议》根据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从时间维度重新划分出四个历史阶段,而隐含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解放、为人民谋独立、为人民谋小康、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史观发展逻辑。
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跌入了命运的谷底。无数仁人志士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戊戌变法,从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到辛亥革命,都未能挽救日益衰败的国运,深陷囹圄的中国人民呼唤着新的历史担当者。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自觉担负起历史和人民的重托,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彻底改变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屈辱命运。也正是在一代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中,历史最终以人民的选择开辟着前行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进一步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史观。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中国共产党把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镌刻在每一步发展的足迹上。在党的七大,全党一致同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党的根本宗旨写入党章。毛泽东同志曾一再勉励全党:“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1050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共产党把信仰人民作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自觉担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并贯彻到党的群众路线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尽快摆脱落后的面貌,中国共产党把分散于群众之中的涓涓细流汇聚成革命的汪洋大海,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回应人民的关切,把党的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党要坚持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要将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的根本标准。进入21世纪,世界风云变幻,波诡云谲,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在不断丰富和拓展着。江泽民同志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全方面,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第二个百年愿景目标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和党的宗旨紧密结合起来,并贯穿到党的基本路线和发展道路之中,充分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之中,增强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向心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27日),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7/c414395-29613458.html。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要丧失革命精神。他号召全党要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系统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史观的深刻内涵。
三、中国共产党人民史观的价值遵循:由人民来评判,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创造历史,以及为少数精英政治服务的唯心史观,从历史和现实维度考察人的社会本质,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并在一定历史条件限制下能动地构建社会关系,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由此突显出人的主体地位,最后落脚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本质出发,揭示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对人民评价主体地位的确认,促进了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价值遵循,坚持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评判标准,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世界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毛泽东曾经指出:“从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利益出发……讨论其他任何别的问题,就是这个出发点,或者叫作立场。还有什么别的出发点、别的立场没有?没有了。为了全党与全国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立场。”(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3页。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把党的人民史观转化为党的组织和制度文化,融入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的全过程,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夯实党的思想建设根基,成为党始终恪守的执政理念和价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篇明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正是在人民至上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凝聚起磅礴的历史伟力,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奇迹,深刻诠释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历史担当。从大革命失败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抗美援朝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应对风险挑战到新时代的危机中育新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断地绝处逢生、拨乱反正、历经挫折而奋勇毅起,正是由于其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把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作为其执政的最大底气。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4页。,并旗帜鲜明地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作为检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标准和价值追求。江泽民提出要把党的先进性放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8页。。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8页。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过程就是不断顺应人民的需要和期盼,不断解决人民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过程。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已经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转化为治国理政的行动自觉,不断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到国家战略的重心转移,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转向区域与整体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发展等,都是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史观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
四、中国共产党人民史观的实践方法论: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而精神是群众在社会实践中所展示出的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发展的成果为人民共享,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贯彻于党领导人民的主体实践之中,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法宝。从伟大的建党精神到新民主主义时期散布于各个地域的伟大革命精神,它凝聚起气壮山河的磅礴力量,最终实现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披荆斩棘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塑造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风险挑战,创造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航天精神”以及“抗震救灾精神”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四个层面丰富了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凝聚起全体人民与党同舟共济的向心力,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全面小康。在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时,全国上下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抗击新冠疫情两个战场的双胜利,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制度优势,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抗疫精神”,也正是这一个个的中国共产党精神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精神层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准确判断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党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各环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0%。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累计脱贫人口接近1亿人,中等收入群体达到4亿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把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积极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篇章,开创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也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回顾百年,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史观,总结提炼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的主体地位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史观的内涵和外延,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与党的宗旨和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创新性地提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在历史实践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和有效经验上升为整体性、全局性的制度安排,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生动谱写了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血溶于水的历史画卷,也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最新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