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前因组态与路径
2022-03-17雷敏琛蔡彬清吴志鸿陈哲
雷敏琛,蔡彬清,吴志鸿,陈哲
(1.福建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2.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15)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高质量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在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国是建筑大国,传统建筑业依靠资源拉动的粗放生产建设方式,存在低效率、高耗能、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我国建筑业正处于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管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期和挑战期。国家和各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建筑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办法,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水平。建筑企业也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研发投入有限、缺乏系统的创新战略和规划;部分创新要素管理虽受重视,但仍忽视多种要素协同管理;虽然有创新成果产出,但创新成果转化利用率仍较低。因此深入研究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当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
创新绩效是企业创新水平、竞争力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建筑施工企业创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现实情况,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产生创新绩效的路径并非完全相同。现有研究集中于创新投入、创新合作、创新队伍、创新激励、创新条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单向线性影响,缺乏各因素间相互依赖以及组合效应的分析。当前,探索三种以上因素的联动组态对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以及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的成果尚不多见。为此,区别传统视角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对称性及边际“净效应”,本研究从组态理论视角,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分析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和非对称性,探索建造施工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关键因素,寻求提升创新绩效的有效路径,以丰富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相关研究,为建筑施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建筑企业创新绩效及影响因素
从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以来,企业创新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高建等将创新绩效界定为企业创新过程的效率、产出成果和对企业商业成功的贡献,包括创新产出绩效和过程绩效[1]。建筑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基于建设的产品而产生,不同于其他行业,建筑施工企业的创新绩效既体现了企业新想法和概念的产生,如建筑施工企业的科学技术专利、工法、标准、论文等产出积累,也体现了将新发明应用至企业产品创新的过程,如优质工程、示范工程、奖项等创新效益方面。企业创新绩效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刘桦等证实建筑企业的创新合作与资金、人才等内部创新要素对技术创新绩效有影响作用[2],李成福等基于对172家建筑施工企业的实证研究,提出加强人力资本的投入、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深化外部合作网络等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的建议[3]。
当前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首先是资源条件层面,研究证明:创新投入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创新团队建设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效率和科技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信息化建设能提升企业竞争力[2,4-5]。资源条件是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关键要素,因此本研究将创新投入、创新队伍、创新条件等因素纳入理论模型。另外,也有学者从人才激励和外部合作层面挖掘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认为企业内部激励机制能调动企业科研和创新管理人员积极投身于技术创新活动[6],加强产学研合作方创新系统的耦合和互动作用能提高创新绩效[7]。故本研究也将创新激励、创新合作这两个驱动因素纳入模型,从组态视角构建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组态视角有助于分析因果关系之间的复杂性,进一步挖掘非对称性问题,即建筑施工企业高水平和非高水平创新绩效的原因(路径)是否相同、为何不同的命题。
图1 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组态的理论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对2017―2019年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福建省建筑施工企业开展调研,获得100家企业数据。企业样本涵盖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龙岩市、南平市、莆田市、三明市、漳州市等地市,包含7家央企、14家地方国企、79家民企,具有一定广泛性和代表性。本研究隐去企业名称,并对100家企业样本进行编号。企业资质、企业注册执业资格人员数据结合住建部相关网站公开数据收集和整理。企业专利数据来自Incopat全球专利文献数据库。工法、标准、优质工程、科技类奖项等数据结合福建省住建厅及相关机构公开数据的核对整理。企业刊物发文和公开发行专著等数据结合CNKI数据库及国家新闻出版署收集和整理。
2.2 变量设计和测度
借鉴文献和《福建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与评价标准(DBJ/T13-193-2014)》,以科学性、可操作性、完整有效性为原则,综合考虑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构建理论模型的条件变量和结果变量的测度体系,见表1。
表1 变量测度体系
2.3 研究方法
熵权TOPSIS法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熵权TOPSIS法基于对各测度指标信息量的客观赋权,排序各指标值对理想、负理想方案的相对距离,最终形成合理结果。本研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各建筑施工企业的创新绩效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定性比较分析法(QCA)由社会学家Ragi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包括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法(mvQCA)。其中,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在研究因果关系复杂性和非对称性上具有优势[8],可用于系统分析如创新绩效、创新投入、创新合作等非二分类的因果变量,且得到的组态路径可靠,更符合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的实际发展情况。
2.4 数据处理
2.4.1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评价
使用熵权TOPSIS法计算得到各测算指标熵值和权重,信息熵越小,则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权重也越大。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体系熵值和权重值详见表2,可知,权重排名前三的指标分别是国家级工法、获奖、国家级优质工程。
表2 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体系熵值和权重值
通过排序各指标与最优、最劣方案的相对距离,形成创新绩效贴近度,并以贴近度的高低确定福建省建筑施工企业综合评价创新绩效的排名,如表3所示,企业4、企业41这两家央企位居前两位,优势明显。
表3 福建省建筑施工企业综合评价创新绩效排名表(前20名)
2.4.2 基于fsQCA3.0软件的数据校准
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前,需要用fsQCA3.0软件校准,给予数据0―1之间的集合隶属关系[9]。本研究选取95%、50%、5%分位数点作为完全隶属、交叉点、完全不隶属的定性校准阈值点[10]。
3 实证分析与讨论
3.1 必要条件检测
必要条件的检测是fsQCA的重要步骤,一致性高于0.9是判断该前因变量是结果变量必要条件的依据,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fsQCA3.0软件得到的单个前因变量一致性最高为0.72。这表明,建筑施工企业高创新绩效不一定必须通过某个前因条件实现。
表4 单个条件变量的必要性检测
3.2 组态路径分析
3.2.1 高创新绩效组态
本研究将0.8设为真值表的一致性参数阈值,将案例阈值设定为1, PRI一致性设置为0.55,降低潜在组态矛盾[11]。根据fsQCA3.0软件产生的三种解结果,本研究将同时存在于简约解、中间解的前因变量界定为核心条件,只在中间解出现的前因变量界定为边缘条件[9]。如表5所示,最终产生三条解释力强的建筑施工企业高创新绩效组态路径A1、A2、A3,一致性分别为0.884、0.893、0.856。根据核心条件,将其归纳为双驱突围型、三驱突围型、多元驱动发展型三种路径。
表5 建筑施工企业高创新绩效、非高创新绩效组态路径
双驱突围型(A1)路径表示,创新队伍水平不高、产学研合作度较低的建筑施工企业可通过高创新激励和高创新条件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该组态路径可以解释约32.2%的高创新绩效案例,其中约11.1%的案例仅能被此路径解释。路径的典型企业是企业97、企业89、企业71。以企业97为例,该企业所在地为福州市。虽然研发人员不多,且近三年无产学研合作项目,但该企业重视创新奖励、信息化建设运行;从创新产出上看,该企业近年拥有不少省级以上优质工程项目,是百家建筑施工企业中拥有国家行业标准最多的企业,也是为数不多拥有国家级工法的福建省建筑施工企业,该企业当年科研学术科研成果多,超过福州市和国企平均水平,这说明这类企业创新绩效形成路径符合双驱突围型组态的特征。
三驱突围型(A2)路径表示,低创新投入的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加大创新合作和创新激励,加强创新条件建设实现高创新绩效。该组态路径可以解释约30.2%的高创新绩效的案例,其中约3.8%的案例仅能被此路径解释。典型代表是企业28、企业12。调查资料表明,企业28虽然研发投入不多,但通过产学研合作、信息化建设,获得了高创新产出,该企业尤其在工法、标准方面表现突出,拥有国家工法3项。
多元驱动发展型(A3)路径表明,高创新条件、高创新队伍的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加大创新合作和创新激励,能产生高创新绩效。该组态路径可以解释约26.9%的高创新绩效的案例,其中约3.2%的案例仅能被此路径解释。典型代表是企业4、企业27。企业4拥有大量建筑类注册职业资格人员和高层次研发人员,近年不仅加大信息化投入,更注重培育和优化信息化的专业团队,加大科研基金投入,激发员工研发积极性,同时积极与学校和科研机构合作,重视技术积累储备,夯实了创新基础,反映出该企业技术创新表现优异,也说明其创新绩效的形成与多元驱动发展型路径吻合。
对比高创新绩效路径发现:第一,高创新激励和高创新条件是三种组态路径的核心条件,说明高创新激励和高创新条件是高创新绩效路径的重要因素;第二,高创新合作是两种组态的核心条件,说明高创新合作对形成建筑施工企业高创新绩效的作用很大;第三,高创新激励、高创新条件、高创新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有核心作用,但高创新激励和高创新条件在形成路径中的作用大于高创新合作;第四,高创新队伍是一条组态路径的边缘条件,说明高创新队伍对企业高创新绩效也有辅助作用。
3.2.2 非高创新绩效组态
如表5所示,四条非高创新绩效路径与高创新绩效路径不一致,这体现了因果关系的非对称性。横向对比发现组态B1、B2、B4中,低创新条件发挥核心作用,即低创新条件是形成非高创新绩效组态路径中的重要因素。高创新合作和高创新投入作为核心条件,存在于两个组态中,这说明即使有高创新合作或高创新投入,其它条件低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高创新绩效。
3.3 稳健性检验
选取调整案例一致性和PRI一致性阈值进行稳健型检验。首先,将一致性水平阈值从0.8增加到0.83,得到新组态路径与未改变一致性阈值组态路径完全一致;其次,将PRI一致性阈值从0.55增加到0.6,其余阈值不变。总体解的一致性从0.878升至0.879,未改变PRI一致性阈值的组态结果的解释机制在检验组态结果中均有体现。调整后的组态结果各自的一致性水平均高于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因此,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100家福建省建筑施工企业为样本,研究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和提升路径,研究表明:第一,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是由多种前因条件共同作用产生,并存在多条不同的组态路径,体现多重并发因果关系。第二,高水平的创新激励和创新条件是建筑施工企业高水平创新绩效产生的重要组成,对建筑施工企业高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分别为创新激励、创新条件、创新合作、创新队伍。双驱突围型、三驱突围型、多元驱动发展型等是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的三条路径。第三,低创新条件是形成非高创新绩效组态路径中的重要关键组成,提出四条非高创新绩效路径。
4.2 启示
建筑施工企业的创新绩效受到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路径进行自身优化,达成高水平创新绩效。通过对比不同提升路径,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筑施工企业选择双驱突围型路径时,要重视高创新激励和高创新条件。一方面,建立科研人员奖励机制。除招揽优秀人才外,还要吸纳、整合科研人员,对人员进行创新型技能培训,激励其不断学习,设置科创基金,给予科研人员物质基础保障,激发其创新动机。企业应关注规避人员流动风险,尤其是核心技术人员,可面向不同人员设计多种方式的激励措施。另一方面,培育能够适应外部快速变化趋势的企业新型多维创新能力,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与前沿,关注传统建筑施工技术与数字化、智能化、工业化、绿色化等新发展趋势的整合,强化企业信息平台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发展。
第二,选择三驱突围型路径提升创新绩效时,在高创新激励和高创新条件的基础上,企业要特别关注高创新合作。一方面,积极整合产业链企业以及内外部企业资源,加强内部资源投入和优化,推进有效产学研合作,构建优质创新网络,促进创新要素新资源共享和价值共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企业科技成果相关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能力,积极扩大成果在企业内外部的应用范围,更好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价值。
第三,对于选择多元驱动发展型路径的建筑施工企业,除高创新合作、高创新激励、高创新条件,高创新队伍也至关重要。制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积极培育优质研发团队,强化研发带头人创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人才队伍最佳整体效益。
政府及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推动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加强技术创新政策指导和扶持,针对实践发展适时调整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评价标准,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发展。优化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综合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并提供相应政策为建筑施工企业申报科技奖项、参与省级和国家级的科技研发、行业标准制定和工法编制提供支持。加强对建筑行业技术创新成果管理,强化科技成果交流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交流共享,规范成果转换流程,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增值。
本研究从组态视角分析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和形成路径,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的建筑施工企业高、非高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为各企业依据实际情况提升创新绩效提供路径选择。未来还可以在以下方面持续深化:一是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后续会将更多影响因素纳入考虑,完善指标测度体系;二是加强QCA方法校准数据的客观性,使数据分级更清晰;三是继续收集更多年份数据,加大在时间维度的解释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