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PCNL术中灌注压力对肾盂内压力的影响

2022-03-17邱士禄曹鸿飞

关键词:肾盂输尿管经皮

石 柱,邱士禄,曹鸿飞

(山西大同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山西大同 037005)

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目前是处理大于2.0 cm 肾结石和铸型结石的最有效方法。术中需要持续的液体灌注来保证视野的清晰和结石的清除。在进水通道不变的前提下,灌注压力增高可以加快灌注液的流速。当进水速度大于出水速度时,肾盂内压会相应增高,增加术后感染和肾功能损害的几率。目前公认,术中肾盂压力控制在30 mmHg(1 mmHg=1.33 kPa)以内是个相对安全的范围[1],并且表现出典型的时间效应,即术中高压累积时间越长,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几率越高[2]。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因流出道狭小,更容易导致肾盂压力增高。如何有效控制mPCNL中肾盂压力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将2017 年10 月-2020 年10 月在我院接受mPCNL 治疗的63 例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4 组,术中分别设定不同范围的灌注压力,并对术中各组肾盂内压力变化进行记录分析。探讨灌注压力设定在mPCNL术中对肾盂内压力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63 例病人中男性45 例、女性18 例。术中均处理单侧结石。年龄19~71 岁,平均年龄47.5 ± 15.6岁。单发结石27 例,多发结石36 例。结石最大直径2.1~3.7 cm。重度积水4例,轻中度积水49例,无积水10例。所有患者术前完成血、尿常规检查,尿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肝肾功能、血糖测定,心电图、胸片检查。通过术前CT 及CTU 了解结石数目、位置、大小及积水情况。术前发生感染患者,根据细菌培养抗感染治疗至体温正常。术前肾积脓患者,预先肾脏穿刺造瘘引流脓液。患者随机分为4组,术中分别设定灌注压力13~15 kPa(16 例),16~18 kPa(16例),19~21 kPa(16例),23~25 kPa(1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单通道操作,由同一组术者完成。对各组肾盂初始压力、肾盂最大压力、肾盂压力大于30 mmHg 的累积时间及碎石时间、术后发生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2 器械及方法

术中采用35 cm F 8/ 9.8 Storze 输尿管硬镜,德国U100 plus双频激光碎石机,APL 气压弹道碎石机,捷伦科腔内灌注泵,COOK 经皮肾穿刺组套,Nidoc-970A 型尿动力分析仪。手术均采用全麻。截石位经膀胱镜在患侧输尿管置入F7 输尿管导管至肾盂位置。导管接盐水持续滴注扩张肾盂。改俯卧位,B 超定位引导穿刺造瘘。穿刺点多选择腋后线至肩胛下角线之间,第11肋间或12肋缘下或12肋尖位置。术前已行肾造瘘者经已有通道进入。穿刺过程全程B超引导。穿刺针经穹隆部位进入肾盏。穿刺成功后置入斑马导丝,沿导丝用筋膜扩张器递次扩大通道至F16,留置Peelaway 鞘,建立工作通道。术中以激光碎石为主,根据结石大小及硬度辅助气压弹道碎石,将结石击碎至小于穿刺鞘直径经冲洗排出。结石清除后退出输尿管导管,顺行留置F6 双J 管,穿刺通道留置F14 硅胶管肾盂内引流。术后72 h 以内关闭肾引流管(根据感染情况和出血情况酌情调整)。术后5~7 d 复查无结石残留及活动性出血,拔出肾引流管,闭合造瘘通道。术后1 月经膀胱镜取出双J 管。

1.3 压力检测方法

灌注压力直接在灌注泵操作界面设定,选择恒流模式,流量调整200~350 mL/min;肾盂内压力由尿动力分析仪记录:在输尿管导管末端接三通。三通一端接生理盐水(高度60 cm)持续滴注。另一端接尿动力测压管对肾盂内压进行连续记录。尿动力测压管与肾盂位置水平。术后对尿动力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最大肾盂内压及压力大于30 mmHg 时的累积时间。

1.4 观察指标

(1)初始肾盂压力:通道建立后碎石镜置入肾盂,在未灌注条件下记录的肾盂内压力,不需要排除腹压和输尿管导管滴注液体压力的干扰。

(2)最大肾盂压力:手术过程中所记录的肾盂内压力峰值。

(3)肾盂压力大于30 mmHg累积时间:以30 mmHg为安全阈值,由尿动力分析仪记录的肾盂压力超过30 mmHg的时间累计。

(4)术后感染:术后72 h 内患者出现体温升高至38.5 ℃以上和白细胞超过10×109/L。

(5)碎石时间:以通道建立成功后碎石开始至结石清除结束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4 组患者术前结石直径和肾积水程度组间对照均无明显差异。各组患者术中初始肾盂压力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术中肾盂最大压力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数据提示灌注压力低于15 kPa 时碎石时间较其他组延长,主要表现为通道出血冲开不及时导致视野干扰和结石清除无力,该组与其他3组碎石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感染例数无显著差异。见表1、表2。

表1 不同设定灌注压力下各组患者术前资料比较

表2 不同设定灌注压力下各组患者术中术后资料比较

3 讨论

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经皮肾镜碎石技术经过不断改进,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开放手术。PCNL 具有创伤小,结石清除彻底,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成为处理肾脏铸型结石、多发结石的一线治疗手段[3],但出血仍是限制该项技术应用的主要风险。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定位技术的成熟和腔镜设备的改进,mPCNL 逐渐在临床推广。相对于标准PCNL,mPCNL 显著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术后输血率。对于一些不适合将通道扩大的情况,如肾盏憩室合并结石,漏斗部狭窄等.mPCNL 治疗更有优势。mPCNL 的结石清除率与PCNL 无明显差异[4]。PCNL 术中需要持续的液体灌注来保证良好的视野和结石的清除。在具体手术操作中,在摆动碎石镜处理肾上、下盏边缘的结石,尤其在碎石镜进入狭窄的肾盏或结石和血块堆积堵塞的情况下,灌注液引流不畅,肾盂内压力会明显升高。mPCNL 由于流出道较标准通道狭窄,理论上更容易出现肾盂压力增高的情况。

生理状态下肾盂内压力小于7.35 mmHg[5]。早在上世纪20 年代,Hinman F 就发现在肾盂内压上升至30~35 mmHg会发生肾盂静脉逆流[6]。当灌注压力达到30 mmHg 并超过10 min 即可造成肾盂静脉的逆流,增加患者术后的感染机率[7]。操作亮等报道,肾盂高压>30 mmHg持续到60 s就会导致术后发热发生率明显增高,当肾盂压力大于45 mmHg时,则会影响到肌酐及尿素的排出[8]。动物试验中,150 mmHg的压力会对猪肾造成显著的病理改变[9];当肾盂压力超过210 mmHg,可对肾脏造成结构性破坏[10]。郝斌等报道高肾盂压力持续时间越长,压力越高,灌注液的吸收也越多。随着灌注液吸收的增加,感染的机率也升高[11]。潘建刚等对70 例mPCNL 病例进行观察后发现,术中肾盂压高于30 mmHg 的累积时间超过10 min 的病例术后的早期并发症如发热、疼痛、肾周积液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例[2]。严重持续的肾盂压力升高还会导致冲洗液外渗、肾包膜下血肿,甚至可造成肾脏破裂、尿源性脓毒血症。目前公认在mPCNL 术中,30 mmHg是肾盂内压的安全阈,术中应尽量保持肾盂内压小于这个极限值[1]。并且压力超过30 mmHg 的累积时间应控制在10 min 以内,对预防术后早期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为防止术中压力过高,有人建议把术中肾盂压力监测作为常规的手段。尤其是在输尿管(软)镜手术中,由于出水通道狭窄,更应该注意肾盂内压力的控制[12]。

经皮肾镜碎石手术中肾盂内压力的变化符合流体压力学原理。由于不是理想的管腔模式,存在干扰因素颇多。肾盂内压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灌注液流入和流出速度的差值。流入速度与灌注压力和流量相关。流出速度与通道大小、镜鞘比以及流体阻力有关。术中既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又要控制肾盂内压力保持在安全范围,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常见的降低肾盂内压力的方法有:①适当降低灌注压力;②调整灌注液流量;③建立有效的出水通道;④药物的使用,如术前或术中使用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激动剂等药物可适当降低术中肾盂内压力;⑤使用负压吸引装置减少肾盂内液体容量;⑥对粉碎的结石和产生的血块及时清除。季健等在标准通道PCNL 术中尝试低压重力滴注法,术中肾盂压力可以全程控制安全范围内[13]。钟志刚等[14]通过F24通道和F16 通道对照,认为标准通道PCNL 术中肾盂压力可维持在30 mmHg 以内,较mPCNL 更为安全。曾国华等研究证实双通道操作在mPCNL中肾盂内压力显著降低[15]。谢国海等[16]通过动物模型试验证实:镜鞘比越小,相对出水通道越大,术中肾盂压力就越容易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随着经皮肾镜技术向着超微、超细通道方向发展,Super-mini PCNL,Ultramini PCNL,Micro -PCNL 等技术建立的通道直径越来越小,单纯依靠扩大出水通道来降低肾盂压力显然不现实。Alsmadi 等[17]研究指出,在Super -mini PCNL 术中,持续的负压吸引可以把肾盂压力有效控制在安全阈之内。

目前国内报道的文献中,mPCNL 术中设定的灌注压力多在21~35 kPa 之间(平均25 kPa),灌注流量多在250~450 mL/min(平均300 mL/min)之间。在我们的研究中,当灌注压力设定在16~18 kPa 之间,灌注流量控制在250 mL/min,mPCNL 术中肾盂压力基本可全程控制在30 mmHg 以内,并不影响手术操作。高于这个设定压力,肾盂内最大压力会超过30 mmHg 的安全阈。灌注压力每增加3 kPa,肾盂压力就会有显著的提高。当灌注压力低于该设定范围时,会有出血冲开不及时和结石冲出无力等现象,延长手术时间。在本研究中,由于各组肾盂内压力超过30 mmHg 时间均未超过5 min,所以术后感染方面各组比较差异并不明显。

mPCNL 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成熟。对于肾盂压力的控制,每位术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体会。成功的通道建立,合理的灌注,术者手术技巧的熟练,以及通畅的出水引流是降低肾盂压力的关键环节。针对于不同的术者,由于所选择的灌注设备和操作器械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灌注压力设定。我们的研究目的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合理降低灌注压力可以有效控制mPCNL术中肾盂压力。在技术成熟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细节,减少术后并发症,使手术效果更加完美。

猜你喜欢

肾盂输尿管经皮
双侧肾门位置变异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产前超声定量指标预测胎儿肾盂增宽预后的价值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分析输尿管软镜手术前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的必要性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留置双J管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护理分析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输尿管硬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分析
肾癌与肾盂癌有别
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临床体会
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远端输尿管狭窄59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