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景理论视角下不同类型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研究

2022-03-17庄晋财齐佈云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产性宅基地主观

庄晋财,齐佈云

(1.江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江苏 镇江 212001;2.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1)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中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向高收益的城市流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民对农业的依赖逐步弱化,部分农民不仅在生产上脱离农业,在生活与居住方面也开始向城镇迁移,这导致我国较为严重的宅基地空置现象,但当前土地资源紧缺,包括企业发展在内的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宅基地的高闲置率与土地利用的现实需求相悖。为突破这一困境,统筹协调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功能和资产性功能,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农户有偿退出宅基地。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研究制定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的具体办法。同时由于宅基地的退出和整理涉及农民土地权益、农村宅基地处置等诸多问题,各地区也针对地方特点开展宅基地有偿退出模式探索和试点,全国包括天津、浙江嘉兴、重庆在内的多个试点县(市)通过“宅基地换房”模式、“两分两换”模式、“地票”制度等模式探索尝试开展宅基地的合理利用以及退出补偿。然而,在政策支持以及试点县市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农村宅基地改革取得的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诸多拥有闲置宅基地的农户退出意愿偏低。那么农户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不同类型农户在决策过程中有哪些差异成为研究该问题的重中之重。

国内学者针对农户退出宅基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内容一方面是关于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影响因素研究,这是探究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问题的基础。目前,学者们研究发现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因素主要包括农户个人特征村庄特征、宅基地特征以及制度政策特征等,并从正向推动因素和负向拉动因素两个方向展开研究。如受教育程度、农户适应城镇化生活的能力[1]、户籍改革程度[2]、宅基地面积[3]等因素对农户宅基地的退出有推动作用;政策方面中的经济补偿政策、住房安置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对农户退出宅基地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4];而宅基地的使用年限[5]、农户的权属意识[6]、农地未流转[7]等对农户退出宅基地产生负向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是针对农户退出宅基地行为决策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完全理性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研究,如胡银根等[8]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过程中兼具“主动性”和“诱导性”两种行为效用;洪德和等[9]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探究金寨县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和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依据;郭贯成和戈楚婷[10]以推拉理论为基础探究南京栖霞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

由上述看出,我国大多数研究将农户视为一个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基于非理性假设条件的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研究较为匮乏。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农户在现实决策过程中难以做到完全理性,存在诸多非理性现象。同时随着农村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日益完善,农户分化也日益明显,并且逐渐分化出不同类型的农户。农户分化使得农户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产生差异[11],进一步造成农户对宅基地的依赖程度、价值认知及产权偏好存在差异性[12]。Kahneman 等[13]指出,不同类型的决策者总会以自己的参照点判断收益和损失,从而出现对于同一种退出模式不同类型的农户产生差异性决策倾向的现象。基于此,本文将农户决策者视为非完全理性的决策者,以前景理论深入分析不同类型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过程。

二、理论分析

(一)前景理论对行为决策倾向的解释

前景理论是描述型范式的决策模型,认为风险决策过程是两个阶段形成的结果,分别是编辑阶段和评价阶段。编辑阶段的信息处理过程主要为决策主体依据个人特质和风险偏好处理信息;评价阶段的信息处理过程为行为决策者依据主观评价价值和主观评价概率对信息予以综合性整合,最终作出行为决策选择。参照点的信息选取差异以及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的信息整合差异形成不同的信息处理组合结果,进而导致行为决策者的非理性行为[14]。

依据前景理论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决策主体在遇到收益时成为风险规避者,在遇到损失时成为风险偏好者。相同数量的收益和损失带给决策者的影响是不同的,损失的影响更大。而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于收益和损失的判断都依赖于参照点而确定的,同时在决策过程中决策主体会过高的估计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农户分化及类型

随着社会发展,农户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生存需求,更加期待的是多元化发展,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户不再局限于农村地区,而是走出农村,探求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长此以往形成农户的分化。

农户分化主要体现为横向的职业分化和纵向的经济分化[15]。部分农户的就业情况从农业生产转变为非农化生产,非农化收入比例逐步提升,从而呈现职业分化和经济分化现象。因此,在以前景理论为研究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农户会依据个人差异性作出行为评估和各自的判断。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过程,依据农户分化的两个划分维度,将农户分为三类:务农型农户、半工半农型农户和务工型农户[16]。

1.务农型农户 务农型农户即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为方便获取数据,且与其他两类农户进行区分,依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标准并结合研究实际情况划定农业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80%以上的农户为务农型农户。

2.半工半农型农户 半工半农型农户即农户家庭中一部分人或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性工作,而另外一部分从事非农业生产性工作。为方便获取数据,且与其他两类进行界定区分,划定农业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40%~80%的农户为半工半农型农户。

3.务工型农户 务工型农户即农户家庭中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从事非农业生产性工作,这部分农户宅基地闲置率最高。为方便获取数据,划定农业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40%以下的农户为务工型农户。

本文将农户分为三类,主要研究拥有闲置宅基地农户的退出行为决策,因此在后续研究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的过程中只研究后两类农户的退出决策行为。

(三)前景理论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倾向的分析

农户一般以现有财富作为决策的参照点,宅基地退出前后的工作收入变化、生活成本变化以及宅基地退出补偿变化是构成财富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户主要工作收入包括农业生产性收入和非农业生产性收入两大部分。

1.半工半农型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倾向 半工半农型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倾向受到以下三种效应的影响:(1)在参照效应影响下,农户若退出宅基地,将会损失固定的农业生产性收入,且支付高额的生活成本,即财富将面临下降趋势,因此受到参照效应的影响,农户不愿意退出宅基地。(2)在损失效应影响下,即使退出宅基地后农户会获得宅基地退出货币补偿的确定性收益,但当农户同时面对收益和损失时,对损失更加敏感,受到损失效应的影响,农户一般会选择规避风险不退出宅基地。(3)在确定效应影响下,由于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时会得到确定的收益,但当其退出宅基地,进入非农化人才市场进行竞争时,可能会由于技术能力的局限导致非农业生产性收入出现不稳定的局面。在同时面对外出务工的不确定风险和农业化生产的确定性收益时,受到确定效应的影响,半工半农型农户会倾向于风险规避,不退出宅基地。

2.务工型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倾向 务工型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倾向受到以下三种效应的影响:(1)在反射效应影响下,农户主要从事非农化生产工作,具有较高的务工技术和能力,能够较好地适应城市中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就业相对稳定,与从事农业生产性工作的收入相比,收入较高。将从事非农业生产性工作和农业生产性工作的收入差值定义为一种损失,在面对损失时,因受到反射效应的影响,农户变成风险追求者,继续选择在外从事非农业生产性工作。(2)在迷恋小概率事件影响下,由于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在外从事非农业生产性工作时务工农户会过高地关注在城市中务工的风险性,包括务工的不确定性以及收入的不确定性等风险。尽管这些风险是小概率事件,但受到迷恋小概率事件的影响,农户依然不愿意退出宅基地,以便这些小概率风险事件发生时,仍然拥有宅基地使用权,可重新利用宅基地以规避风险。(3)在敏感度递减原理影响下,农户从事非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入较高,则农户对于退出宅基地所带来的货币补偿是敏感度降低的,即农户的非农业生产性收入越高,农户越不易注意到宅基地退出的货币补偿。因此,务工型农户决策过程中更倾向于闲置宅基地。

综上所述,对于半工半农型农户来说,在参照效应、确定效应以及损失效应的影响下,由于长期从事农业化生产、技术能力的局限难以适应非农化就业市场作为风险规避者,其一般具有不退出宅基地的倾向。在反射效应的影响下,对于长期从事非农化生产的务工农户来说,由于外出务工的收益远高于务农的收益,那么不外出务工就是损失,在面对损失时务工农户成为风险偏好者,倾向于选择外出务工;同时为了规避农户主观认为概率发生较高的未来务工不确定性风险以及由于退出宅基地的补偿带给农户的敏感度是递减的,所以务工型农户一般也具有不退出宅基地的倾向。

三、模型构建与案例分析

(一)模型构建

前景理论将决策者的行为决策过程划分为编辑阶段和评价阶段两个阶段[13]。编辑阶段的行为主要包括参照点的选择、决策前后财富值可能的变化、主观估计各种可能发生的概率、计算各类决策的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以农户决策前景值衡量某个行为决策方案所可能带来的损失和收益。其中财富值的大小由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农村或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宅基地的退出补偿构成(图1)。

图1 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过程

1.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参照点Ynow的确定 本文以农户在作出行为决策前所拥有的财富值为决策参照点。具体来说,农户财富值受到以下财富值的影响:农业生产收入、非农业生产收入以及农村(城市)生活成本。农户行为决策前的财富值为:

若农户转出农地,则财富值为:

式(1)~式(2)中,Y1代表农户非农业生产性收入,Y2代表农户农业生产性收入,Ya代表决策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收入,Yb代表宅基地退出后的货币补偿,c1代表农户在农村生活的成本,c2代表农户在城市生活的成本。Ynow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的参照点,农户在行为决策后财富值的变化用y表示。当y≥0时,表示农户的决策方案是带来收益的,其中决策前后财富值的变化y可定义如下:

2.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价值函数v(y)和和权重函数w(p)的确定 在前景理论中决策后的财富值的变化是以当前农户的财富值为参照点的,因此本文在表示价值函数时选取农户决策前的财富值作为参照点。根据Kahneman等[17]提出的价值函数表达式,得到价值函数v(y)为:

式(4)中,∂为农户对风险的态度系数,∂值越大,说明农户在决策过程中是风险偏好者;λ表示损失规避态度系数。当λ>0时,λ与农户损失规避态度呈正相关的值;选取∂=0.88,λ=2.25。

依据权重函数的函数表达式,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概率如下:

式(5)~式(6)中,选取γ=0.61,δ=0.69。

3.前景值的计算 用Y代表农户退出宅基地或不退出宅基地两种决策带来的可能性结果,分别为获得收益或者损失,yk∈Y。在计算前景值的过程中,yk所有值按照增序排列,即应有yi>yj,ifi>j,下标的正负代表收益或者损失。用S代表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状态集。一个不确定的前景f可以看作从S 到X 的一个函数,对于∀s∈S,都有一个y使得f(s) =y且y∈Y。设宅基地退出的效用是有限离散分布的,令其效用为yi=(y-m,y-m+1,…,yn-1,yn),选择概率为pi=(p-m,p-m+1,…,pm-1,pm),πi为主观概率函数的综合值,πi=(π-m,π-m+1,…,πm-1,πm)。依据前人提出的前景理论计算表达式,宅基地退出各种决策的前景值可以表示为:

4.决策方案的选择 农户最终对宅基地退出行为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前景值的大小,前景值与农户决策后所选取的方案收益成正比。农户通过比较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过程中所有可能的决策结果的前景值大小,可以得到农户主观上认为的最优行为决策方案。

(二)案例分析

依据决策模型可知,决策者对于财富值的估计和对于风险的态度是存在差异性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决策者对于宅基地退出后财富值的估计是存在差异的,另一方面是决策者赋予宅基地退出后的收益或者损失发生的主观概率是存在差异的。

1.宅基地退出参照点的确定 农户在退出宅基地的过程中以现有财富值作为决策的参照点,当农户主观认为退出宅基地后的财富值是升高的,则农户认为宅基地的退出会带来收益;当农户主观认为宅基地退出后的财富值是减少的,则认为宅基地的退出会带来损失。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时效性,选取2017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7)和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中有关于农户务工/务农收入,农村/城市生活成本等相关数据。在宅基地退出补偿这一题项中,由于各地退出模式和方案存在差异,选取我国采用过货币腾退补偿方式的东、中、西部地区各两个城市货币补偿平均值作为宅基地退出补偿题项的模拟值,城市分别选取东部地区的江苏省金湖县、天津市蓟州区,中部地区的湖北省枝江市、河南巩义市,西部地区的四川省邛崃市、陕西省西安市。通过整理数据得到两类农户的财富值及详细构成要素(表1)。

表1 农户财富值及其构成要素

将表1 中农户的各项财富值代入式(1)和式(2)中,可以得到半工半农型农户决策前参照点财富值wnow=1 281 和决策后参照点财富值wlater=1 921/1 081,务工型农户决策参照点财富值wnow=1 733 和决策后参照点财富值wlater=2 697/1 220。

2.宅基地退出后收益主观权重的确定 根据半工半农型农户的定义,若该类农户退出宅基地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性工作,拟估计其收入为目前非农业生产性工作收入的2 倍。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关于半工半农型农户数据,选取半工半农型农户中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户月均收入的2 倍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户月均收入的2 倍作为农户主观估计宅基地退出后务工收入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其值分别为3 440 和2 600。半工半农型农户和务工型农户财富值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从事非农业生产性活动所获得收入的变化,而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的收入变化主要取决于工作的稳定性,所以以农户签订劳动合同与否来判定其工作的稳定性。选取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目前务农或曾经有过非农工作的农户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作为半工半农型农户主观估计退出宅基地后的财富值收益或者损失的概率。其中签订劳合同的比例为23%,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概率为77%,即半工半农型农户估计退出宅基地后的收益和损失的概率分别为0.23和0.77。

务工型农户是指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活动,非农业生产带来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很大,其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城市。选取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户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作为务工型农户主观估计退出宅基地后的财富值收益或者损失的概率。其中签订劳合同的比例为45%,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为55%,即务工型农户估计退出宅基地后的收益和损失的概率分别为0.45 和0.55。根据务工型农户的定义,若该类农户退出宅基地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性工作,拟估计其收入为目前非农业生产性工作收入的1.25 倍。选取务工型农户中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户月均收入1.25 倍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户月均收入的1.25 倍作为农户主观估计宅基地退出后从事非农业生产性活动收入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其值分别为4 216和2 739。

3.宅基地退出的价值函数v(x)和权重函数w(p)的确定 将计算出的半工半型农户和务工型农户的宅基地退出后财富值变化x代入式(4)决策的价值函数v(x)中计算主观价值,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的主观概率代入式(5)和式(6)决策的权重函数w(p)中计算决策权重,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农户的主观价值和决策权重

4.宅基地退出决策过程中前景值v(f)的确定 将计算出的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过程中的主观价值v(x)和决策权重w(p)代入式(8)中可以得到农户在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过程中各类备选方案的前景值,从而得到针对于个人决策的最优方案。

5.宅基地退出决策过程中依据前景值的最终决策 前景值的大小与决策者决策前后的财富值变化呈正相关关系。根据表3 中计算出的前景值可以看出,对于半工半农型农户而言,方案二(选择不退出宅基地)的前景值较大,说明该决策对应的财富值水平高于退出宅基地的决策。因此,在参照依赖效应、确定效应以及损失效应的影响下,由于半工半农型有一半的收入仍然来源于农业生产收入,若这类型的农户退出宅基地将面临非农业生产收入的不确定性,成为风险规避者。对于务工型农户而言,同样是方案二(选择不退出宅基地)比方案一的前景值大,说明退出宅基地后的财富值对于务工型农户来说有降低的趋势。务工型农户为了规避未来务工的收入的不确定性,退出宅基地的意愿较低,其更希望掌握对宅基地的使用权以备不时之需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工作以保障生存。

表3 农户的前景值及最优方案

针对非理性现象1 而言:即使半工半农型农户在外务工,造成宅基地的闲置,但退出宅基地的意愿依然很低。这是因为半工半农型农户受到确定效应的影响,认为从事非农业生产收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成为风险规避者。

针对非理性现象2而言:即使务工型农户在外务工,造成宅基地的闲置,但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很低。务工型农户受到反射效应的影响,该类型农户认为不外出务工即为自身受到的损失,从而选择长期在外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同时受到迷恋小概率事件的影响,务工型农户在外务工时承担一定的辞退风险,即使这种风险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但由于务工型农户的非理性,会主观夸大这种概率,即务工型农户认为务工被辞退的主观概率比较大,从而更希望拥有宅基地的使用权,不愿意作出退出宅基地的决策。

表4 农户的决策理论依据及决策结果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前景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半工半农型农户和务工型农户宅地基退出行为,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过程中,半工半农型农户和务工型农户都不选择退出宅基地。进一步分析农户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原因,对于半工半农型农户而言:退出宅基地使其财富水平有降低风险,同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性工作是确定的收益,而从事非农业生产性工作,其收入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农户倾向于规避风险,选择确定的收益,从而不退出宅基地。对于务工型农户而言:放弃非农化就业是确定的损失,农户倾向于继续从事非农化生产的工作。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收入不稳定性等小概率风险事件,同时宅基地退出带来的收入增量不足以影响农户决策,农户倾向于保留宅基地。

基本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提升农户职业素养。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搭建各类农户非农就业技术培训平台,提升农户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增加岗位匹配度,降低农户非农就业风险。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应对进城农民在城市就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就业保障问题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补偿机制,同时,鼓励农户参加新农合、新农保,从经济和制度上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降低农户生活风险的主观概率。第三,构建差异化退出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农户的差异性需求和风险偏好,构建差异性宅基地退出模式。一方面,满足半工半农型农户的经济需求,降低其从事非农生产后财富值降低的风险预期;另一方面,满足务工型农户的保障需求,降低其突发风险的主观概率。

猜你喜欢

生产性宅基地主观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后印象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这些情况下,不得流转农村宅基地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农村宅基地改革“春雷乍响”
子女不是农村户口能否继承宅基地
对立与存在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