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街区自发性空间研究
——以武汉市昙华林自发性空间功能及形式为例

2022-03-17兰海峰雷姗姗

中国名城 2022年3期
关键词:外凸华林自发性

尚 伟,何 聪,兰海峰,雷姗姗

引言

在城镇化日益推进的中国,越来越多地区原有的风貌被成片高楼所替代,不少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千城一面”。近30多年间,中国城市的空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当地建筑特色、历史文化、生活特点的集中体现区域,对该区域的保护及更新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历史文化街区是具有成片历史建筑,并有大量居民生活其中的片区,拥有独特的社区生活文化。居民原始的生活习性经常与历史建筑原本的功能产生冲突,因此从历史文化街区出现之初,就十分契合产生自发性空间所需要的特征,其中所产生的自发性空间也更具有特点和代表性。且中国自古以来街区都伴随着复杂的邻里关系,在生活需求的增长与邻里关系的相互制衡下产生的自发性空间是中国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构成元素,是当地居民生活活动的重要标本,自发性改造也是最具活力的街区营造行为。

目前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模式主要分为3类:一是由政府主导;二是房地产及文化产业公司操作;三是当地居民与专业人员及多方共同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场景建构已经突破二维场景的生产时代,进入权力、资本、地方三维共同作用的建构时代。

本文以自发性空间形态丰富多样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载体,调查分析该区域自发性空间的分布特点与功能形式规律,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该区域历史文化更新的某种可能性,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1 研究内容

1.1 既有研究

日本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一方面通过公营住宅推进老旧住宅的改建与道路的扩宽,另一方面通过非营利性组织(NPO)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运作模式(PPP)等方式,以及举办居民参加的研讨会(WORKSHOP),充分吸收原住民的意见后进行有组织的地区营造。并且在街区内私人住宅户前空间的营造上通过绿化协定与景观协定对于户前与街道相连的空间在使用方法、功能和样式上作出规定,保证住户私有空间与街道公共空间的有序更新。

在中国,张松教授指出“城市的历史城区汇聚了前人的努力和社会财富,是具有文化底蕴的场所,正是那些体现地方传统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看似平凡的日常景观丰富了城市的多样性”。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又创造了人,历史文化街区是居民生活的载体,居民生活内容变化的同时,也影响了作为内容的空间形式同时发生转化。空间形式反映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作用于空间形式,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1.2 自发性空间含义

任何建筑师都不可能在建筑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业主的所有使用需求,或者业主从开始使用建筑就对于建筑的使用需求一直在动态的变化,建筑的使用者从使用建筑的第一刻起就在对建筑进行二次设计。本文所指的自发性空间是指以当地居民为设计创造主体,在没有专业建筑师参与或只有部分干预的情况下,使用者为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自发性实践所产生的空间。

1.3 研究目的

(1)寻求昙华林街区自发性空间形式上的规律,并借助这种规律,寻找一种街区更新方式,使自发更新进行的同时,既能保证当地居民生活不受影响,满足当地旅游业发展,又能够保证街区肌理不被严重破坏,且保留住存在于街区中的生活文化,寻求几者之间的平衡。

(2)以昙华林不同自发性空间功能隐藏的当地居民生活需求习惯分析得到居民实际生活空间需求。以此为基础,寻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时居民生活空间的新规划,使之既能满足居民对于空间的需求,又能够给予居民满足其便利、安全的自发性建造活动的空间。

(3)寻找当地居民对于空间形式与功能的自发性建造活动的需求点,进而形成经验积累,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规划提供参考。希望以一种有秩序的空间整体化思路,富有层次的改造手段在激发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同时,避免空间第二轮廓线杂乱无序的出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风貌。

2 昙华林自发性空间现状

2.1 昙华林概况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图1)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紧邻螃蟹岬、凤凰山、花园山,全长约1.2 km,面积约1.02 km。主要包括昙华林主街、凤凰山居民区、戈甲营、涵三宫,以及中医药大学在内区域。该区域内既有文华书院、仁济医院、瑞典领事馆等西式建筑,还分布着宗教色彩浓厚的佛堂道观。除此之外,还存在供年龄较大昙华林原住民与外来务工者居住的老旧民居。昙华林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多种文化共生并存、相互影响的特点。

图1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2.2 研究区域

本研究确定了49处具有较为丰富自发性空间样本的地点,分布于A(主街)、B(戈甲营)与C(涵三宫)3个区域(图2,下文以字母替代)。对位于其中的192个自发性空间进行测量、拍照、绘图,并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

图2 自发性空间样本点

2.3 各区域自发性空间现状

(1)A区域自发性空间总体为居住与商业混合样式,在靠近中山大道的区域主要以生活类为主,由于区域街道高宽比/接近1,空间更开放,休闲旅游业态丰富。该区域的自发性空间对于空间的侵占度小,对于空间界限的把控更加严格,位于主街道附近的居民均默契地在对街道的影响程度与自身需求中找到平衡点。

位于昙华林接近西面边界处商业氛围较为浓厚。该区域有一定程度的旅游商业开发,在店铺改造与地面铺装上有较为明显的文化与界限特征。此处的自发性空间多为商业空间的延伸,呈现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在主街的区域,自发性空间形态较为规整,在主街两侧向内延伸的区域,自发性空间则呈现出多样的形式,在功能、色彩与相互关系上都呈现出多元的样态。

(2)B区域是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中生活类自发性空间数量和种类均较为集中的区域,该区域内地形有微小变化,所造就的空间也较为丰富,在此基础上根据居民自身需求而创造出的自发性空间也就更加丰富多样。由于该区域建筑密集,街道通常只能容纳1—2人通过,所以在该区域集中出现的自发性空间常常存在于两户共用的通道间隙中,有些位置已经将空间的利用延伸到屋顶。该区域充分体现出当地居民对于更多居住空间的追求,各住户之间互相模仿、制约,形成了独特的空间逻辑。空间既有开敞又有封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相互夹杂,也反映出当地人长时间所形成的稳定的社会关系。

(3)C区域自发性空间功能则较为混杂,由于该区域周边的社会环境复杂,在其四周分布有湖北美术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与武汉中学。在该区域靠近中山大道一侧,受湖北美院的影响,在此处分布有众多画室与美术相关的商店,该位置的画室、咖啡厅等更新程度均较快。在涵三宫的中心区域还保留着一片完整的居民生活区,该区域建筑与街道的尺度相较其他两个区域均较为适中,还保留着几处历史建筑,是自发性空间与城市现代化空间的缓冲区域。

2.4 自发性空间更新状况

更新程度是指相较于该建筑的第一使用功能而言,建筑功能发生的改变程度。3个区域更新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A区域的更新程度最高,有一定区域已经完成更新;C区域更新程度适中且形式多样;B区域更新程度最低,基本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对3个区域中是否已经进行更新的自发性空间数量进行统计,完全未更新状态的自发性空间为163处,占调查总数的84.89%;处于半更新状态的为18处,占9.38%;已经完成更新的为11处,占5.73%。综上所述,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自发性空间更新程度较低,区域内还保留着原本的建筑样态,存在大量的自发性空间,当地仍然保有完整的、具有活力的历史文化街区生活风貌。

3 自发性空间功能与形式关系分析

3.1 不同功能自发性空间数量占比

将调查的192个自发性空间按照空间功能划分为生活辅助类、储物类、商业类、建筑附加物类、日常活动类、交通类、艺术文创类7种类型。其中生活辅助类(分为悬挂式衣架、垃圾堆放、花池盆栽与共享空间4种)71处,占总数的36.98%;储物类34处,占17.70%;商业类22处,占11.46%;建筑附加物类20处,占10.42%;日常活动类17处,占8.85%;交通类17处,占8.85%;艺术文创类11处,占5.73%。

3.2 不同形式自发性空间数量占比

将192个自发性空间按照空间形式划分为外凸形空间、悬挂式空间、线性空间、转角式空间、尽端式空间、内凹型空间、框架式空间、缝隙式空间、交叉式空间、屋顶空间10种类型(图3)。

图3 自发性空间类型

在调研的192个空间中外凸形空间有64处,占总数的33.33%;悬挂式空间31处,占16.15%;线性空间26处,占13.54%;转角式空间22处,占11.46%;尽端式空间15处,占7.82%;内凹型空间10处,占5.21%;框架式空间10处,占5.21%;缝隙式空间7处,占3.65%;交叉式空间6处,占3.13%;屋顶空间1处,仅占0.52%。通过以上数据可知,占比超过10%的空间形式为外凸形空间、悬挂式空间、线性空间及转角式空间,为高占比自发性空间形式。

3.3 高占比自发性空间形式功能类别

通过统计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不同功能自发性空间形式数量与不同形式自发性空间功能属性,可知建筑附加类是外凸形空间中最为常见的空间,因其是建筑附加物,往往延伸出本体建筑,外凸的形式也就自然产生。商业类空间因具有聚集人气、吸引消费的目的,其自发性空间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定的外凸形式,交通类空间因其体量较大,连通两个及以上的建筑空间,所以不可避免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外凸。在此次研究中,交通空间的外凸程度较为有限,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消解,大多空间都在尽可能地削弱自身对于周边建筑及街道的影响。

悬挂式空间实质可归属为外凸形空间,但其数量庞大,且形制简单,与常规外凸形空间相比不能直接产生围合封闭的空间。其中悬挂式晾衣杆的大量出现对街道的上部空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有的甚至完全占领了整个街道的顶面。由于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建筑密集,人均空间小,存在诸多暗角,因此对于采光的需求使得晾衣杆的长度较长。这类空间改变了街道天际线,与建筑附加类空间共同丰富了建筑第二轮廓线,形成独特的光影关系。这样的形式在昙华林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中应该得到尊重与再创新。

线性空间集中于两种形式,一是更新程度较高的商业与艺术文创空间,另一种则是沿街道和建筑底面布置的例如地摊、花坛、储物架等生活摆件,此类摆件往往具有可以移动,空间封闭性较弱的特点。

转角式空间由于与相邻街道的边界较为模糊,往往容易产生冲突与矛盾,且该类型空间的情感体验是复杂多样的。就实体空间而言,转角空间中既有较为私密的封闭空间也有较为开放的公共空间,以及功能不清晰的其他空间。就情感体验而言,转角空间是杂乱、喧闹、非个人的外界环境与安静的、诗意的私密环境之间的交叉,凝聚了许多记忆中的生活影像。转角式空间是常用于日常交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围合性,但又不完成围合,所以此类空间往往具有双重属性,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空间。该类型空间同时具有私密性与公共性的特点,在使用功能与人群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3.4 典型自发性空间

综上分析得出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中16种典型的自发性空间(图4)。实际上,空间的形式对于空间的功能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例如悬挂式空间与缝隙式空间其临空的高度与狭窄的楼间距限制出的缝隙,导致该处的自发性空间只能作辅助性空间来使用,无法满足更为复杂的功能要求。

图4 典型自发性空间

外凸形空间、内凹形空间、尽端形空间、转角形空间及线性空间对于建筑的依赖程度较小,或者基本可以不依赖于原本的建筑就能够保证自身功能的完整性,导致这几类空间的功能复杂性相对高于悬挂式空间和缝隙式空间,且因本身能够提供实际使用空间的特性,易被用于商业类、日常生活类、储物类等空间。但同时,因为外凸形空间凸出于建筑原本肌理外部,存在一定违规的风险,这也是该类型空间的弊端,且建造或拆除时的资源消耗水平也高于其他类型空间。

在此次调查范围内,外凸形空间包含了5种不同的功能类型,而缝隙形空间只包含了2种;内凹形空间包含了6种不同的功能类型,比缝隙形空间多出了4种。综上所述,虽然这些空间都同属于自发性空间,但是由于空间形式的限制,导致了其功能上的显著差别。

4 结论及更新策略

昙华林自发性空间与建筑设计团队设计建造的空间相比,具有以下7处不同点:空间多批量集中;空间多见于转角、边缘、尽端处;多出现在建筑的侧界面;附属于主体建筑;对于街道空间的影响较小;界限较为模糊;常迎合周边建筑的形态。

根据本次针对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自发性空间的研究,在街区的更新中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按照空间形式数量占比,少量拆除一些已经基本停止更新的建筑,进而符合当地政策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合法合规的外凸空间、转角空间、线性空间让出一定的范围,扩大其数量,以满足商业需求和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有序地加大这3类空间占比,为当地商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更新过程中要避免大拆大建,既要保持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风貌特征,又要保证街区的肌理不被破坏,以“微更新”的方式完成更新。

(2)当地居民自发性建造的空间功能主要集中在生活辅助类、储物类、商业类、建筑附加类,由此可见之前的历史文化街区整体规划改造时,对于以上4类空间的规划数量远远不足。因此,在后续以政府或开发商主导的整体更新规划中,需要增加居民生活辅助类空间等4类空间占比,从宏观的建筑布局及微观的建筑风貌两方面入手,即政府层面以总规形成宏观布局,控规与专项规划细化微观分布,充分考虑自发性空间的发展,控规与专项规划中预留条款以满足对该类空间的发展需求,且将整治措施控制在单元内部,既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又满足当地居民生活功能空间所需。

(3)就昙华林而言,“微更新”和考虑居民需求的整体更新规划可以解决自发性空间和街区无序更新的问题。为了激发街区活力、促进旅游业,则可在重要的节点区域引入文化书店、艺术展馆、小型剧院等文化地标及文化创意产业,激活地区活力,与外围城区产生“互动”。

(4)就当地的人员组成结构而言,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空间与文化的拼贴现象严重,人员组成也较为复杂,其生活习惯也各有差异,因此在街道管理上有一定的困难。但同时,这种复杂的人员组成模式也是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所具有的优势,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时可在充分发挥原居民与新居民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街区“互助更新”的改造模式,通过运用产业互助、生活互助及居民参与街区活动等方式,调动原住民与新居民的积极性,为街区自主更新挖掘内生力量。

5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相同的特性,存在于昙华林的自发性空间形式及功能特点或多或少也会存在于其他历史文化街区中,因此对于昙华林自发性空间的形式及功能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探索其他历史文化街区自发性空间特点的参考。

“十四五”规划要求在加快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杜绝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留下乡愁,反映出政府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中自发性空间的态度相较之前有所缓和。当然,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就具有历史复杂性,加上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延续与更新过程中矛盾重重,不可能就此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因此这也迫使历史文化街区的控规与专项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需要与自发性空间不断地博弈,寻求强迫性与自发性二者之间的平衡。这种博弈要求规划对于第二轮廓线的整合中,需要充分尊重空间自发性,提高自发性空间对于规划方案的配合度,提升规划影响力的同时做到街区的活化利用。

说明: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生丁祥璐同学参加了实地调研、数据归类整理等工作,在此感谢!

猜你喜欢

外凸华林自发性
内侧半月板外凸研究进展
自发性冠状动脉螺旋夹层1例
高密度EPS结构件在具有外凸式装饰件的液晶电视机上的设计应用
华林 向爱而行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华林 一企千人助万家
华林 行稳致远
在你到来之前
4例自发性肾破裂患者的护理
圆锥滚子轴承外凸曲线型大挡边的加工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