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视角下研学旅行基地系统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

2022-03-17史春云李玉章沈士琨

中国名城 2022年3期
关键词:徐州市文旅研学

史春云,李玉章,周 婷,沈士琨

引言

研学旅行是一种校外教育+旅游的活动,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开展方式,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是文化旅游融合的一种新业态、新模式,是文旅部门和教育部门深度合作、紧密合作与长期合作的典型形式。近年来中国不断推动素质教育改革,许多学校和家庭开始关注研学旅行。由于人口基数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研学旅行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研学基地是开展研学旅行的载体,是教育部门与文旅部门真正实现研学合作的桥梁。事实上,研学课程开发、人才培训、研学经费、安全问题等与研学相关的重要热点议题都可以通过研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解决。自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10个“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20家“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教育部2017年和2018年相继公布了两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之后,山东、福建、浙江、海南、天津、四川、陕西、湖北、江西等地也纷纷出台了研学基地相关管理办法,公布了研学基地名单和研学线路。

1 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的概念

国家旅游局2016年颁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提出研学营地即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袁书琪、段玉山等认为,研学旅行基地是富含研学旅行资源和具备研学旅行设施的研学旅行场所。吴儒练等提出研学旅行基地是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为研学旅行活动提供核心产品和服务保障。江西发布的《中小学研学旅行》系列标准中提出,研学旅行基地指至少有一类特定的主题资源,适合中小学生前往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研学旅行资源单位或集合体。研学旅行营地指具备多样化的教育设施设备和实践活动课程,能够独立组织实施中小学生团体研学旅行活动,并为其提供集中食宿和交通等服务的研学旅行资源单位。相比而言,江西对研学旅行基地的概念界定更加简洁、清晰,也更符合实际。目前大多数研学旅行基地的供给服务不够健全,具体表现在基地运维团队不够专业,基地研学安全制度不够完善,研学课程开发、研学导师培训、研学旅行活动缺乏教育属性等方面。

2 研学基地(营地)是研学课程开发的载体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帮助在校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与社会,了解地方文化。研学基地,如大学校园、各地的博物馆、湿地公园等,具备的是某一类或者特定的主题研学资源,不一定具备食宿设施。研学营地通常规模更大,有一定的室外空间,是能同时提供研学体验和食宿设施的场所。研学旅行基地除了规定其本身要拥有的特色资源优势外,是否配套研学相关的供给服务也至关重要。作为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兴产品,研学旅行基地具备为地方青少年学生和研学者提供课外知识的补充、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爱国情怀的培养等功能。

2.1 利益主体视角下的研学基地组织管理体系

在政府教育和文旅部门的监督管理下,以学生研学旅行活动为核心,多利益相关者和多产业部门联动,共同构成由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研学基地研学旅行组织管理体系(图1)。其中,教育和文旅部门为管理部门,学校、研学基地与包括中介教育机构在内的文旅企业为合作单位,学校和家庭共同支持并监督。

图1 研学旅行组织运营模式

2.2 研学基地(营地)研学课程开发模式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研学基地(营地)的研学课程开发主要有3种模式。

一是基地(营地)自主开发模式。一些高等级景区或文博场馆依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征、相应的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要求,开发设计研学课程,注重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的内容。总体而言,导游不等于研学导师,当前基地缺乏研学课程开发的相关专业人才,缺乏自主开发研学课程的人力与能力。

二是中小学老师自带课程+学生开发模式。中小学教研员与教师出于开展实践课程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基地或营地,经过协商,建立合作。该种模式的优点突出:(1)教师居主导地位,与校内课程结合紧密,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可以实现跨学科的基地研学课程开发;(2)基地出于长期合作考虑,通常给出较低价格,如免门票或者高折扣,且由于没有中间环节,学生研学支出费用最低。但中小学教师课业繁忙,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不给予鼓励,因此该种模式很难大力推广。

三是研学培训机构介入开发模式。随着教育部“双减”政策的落实,各种校外课程培训机构遭遇危机,仅艺术类、体育类和实践活动类可以开办,学科类的培训机构面临转型,各培训机构纷纷转向研学实践类培训课程的开发。一方面研学基地缺乏课程开发的相关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培训机构拥有各类师资力量和培训经验,能够寓教于乐,更好地将研学与娱乐相结合,二者的合作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能邀请中小学教师合作指导进行课程开发将能更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3 立德树人是研学基地课程开发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是对教书育人的明确化与新诠释。因此,立德树人应是研学课程开发的根本任务。

2.4 文旅融合是研学基地课程开发的核心内容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国家对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的制度性安排。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过程是旅游者经历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的过程。文化是让游客可以叩开心灵、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核心。文化是地方的名片,是旅游者认识地方的重要媒介。文化通过传播和传承才拥有生命力,旅游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依托研学基地(营地)的课程开发,实现文旅融合,讲好地方故事,促进地方文化传播和传承。2021年11月中央审议通过《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研学基地课程开发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核心内容是文化的教育与传承,需要让研学活动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3 研学旅行基地的类型及划分标准

3.1 研学基地(营地)的构建原则与类型划分

依据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综合考虑,研学旅行基地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表1)。

表1 研学基地构建原则及释义

吴儒练等、李贵清等、邱涛、朱玲均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研学旅行基地进行了分类。《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将研学旅行产品按照资源类型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和文化康乐型5种类型,该方案相对简洁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3.2 研学旅行基地构建层次与标准

3.2.1 研学旅行基地体系构建

只有科学完善的研学旅行供给体系,才能实现从“走马观花”到“深度研学”的转变。考虑到实际可操作性和各地学生研学旅行的就近便捷性,依据“小学以县内为主、初中以市内为主、高中以省内为主”的研学要求,挖掘各地不同层次的研学旅行资源与产品,从产品供给侧视角,规划构建四级研学旅行基地体系: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应由省级文旅厅组织评定,从各地市级基地中产生。因此,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地级市层面的研学旅行基地体系主要构建市级与县级,并可以推荐省级研学旅行基地。

3.2.2 研学旅行基地构建标准

(1) 契合地方文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到“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和“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起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研学旅行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地方历史文化与发展现状的了解,让学生走出教室,回归现实社会生活。因此,各地应因地制宜,选择本地最有代表性的自然类景观和人文类景观。通常高等级的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和优良级旅游景区是具有地方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应重视国情、省情、乡情教育(史脉、地脉与文脉);要注重文旅融合,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遗址等历史文化为核心,同时重视地方特色文化、重要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防灾减灾演练等。自然生态类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是教育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的最佳实践场所。人文类旅游资源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与区情,培养学生的地方情结。

(2) 类型多样独特。考虑到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身心特征、不同接受能力,应尽可能开发不同类型的研学基地以满足学生的研学需求。在保证类型多样化的同时,还应考虑因地制宜,即研学基地的地方独特性。日本中小学生修学旅行模式分为主张开放式教育的自然教育模式、在社会生活中实践的生活体验模式、主张多元文化教育的文化考察模式以及基于城市互访或学校交流项目的交换学习模式,其中历史文化类研学所占比重最大。

(3) 服务功能完善。研学基地应具备完善的接待服务设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与管理规范》提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指各地各行业现有的、适合中小学生前往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单位”。实际上,国家文保单位或文化场馆以及高等级景区,在文化性、科学性、艺术性、生态性等方面具有一个或多个突出优势,且具有高质量的接待服务能力,完全可以拓展为研学旅行基地或营地。

(4)空间分布均衡。吴儒练等对教育部两批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的研究发现,中国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化特征和非均衡的空间分布态势,从实际需求与可操作性看,国家级可以是少量聚集的,但考虑到各学校组织研学的就近方便可行性,基层研学旅行基地在空间分布上应相对均衡,行政上区县等单元均应建有一定数量的研学基地。同时依据研学基地的资源禀赋、开发条件和接待能力,划分为不同等级,即省级、市级与区县级。其中,空间的均衡主要指区县一级,高等级的研学基地则应更突出其资源的地方独特性。

4 徐州市研学资源分析与研学基地系统构建

4.1 徐州市研学旅行资源基础分析

徐州古称彭城,有“五省通衢”之称,自古为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军事要地,更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称,拥有“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截至2021年8月,徐州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0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家,乡村旅游示范区41家。由成立于1951年的徐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1956年江苏徐州汉画像石保管组共同组建的徐州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

徐州地区三大类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特优势,即“两汉文化”“战争文化”和彭祖文化,研学旅行应紧密结合徐州的地方核心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徐州又是新时代中国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典型代表。老工业城市徐州多年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矿山的生态修复,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2020年徐州市森林覆盖率为27.15%,森林覆盖面积达341 926 hm,森林覆盖率连续15年保持全省第一,成为江苏省最绿的城市。2015年12月建成5 000 m以上公园绿地177个,5 000 m以上公园绿地500 m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8%,徐州市荣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真正做到了还绿于民、亲民便民。徐州在城市建设中不仅突出了绿化,还突出了免费开放,既大大改善了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又考虑到了所有城市居民,尤其是广大的低收入群体。

4.2 徐州市研学旅行现状问题梳理

经过对各区县研学现状摸底调查发现,目前徐州研学旅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徐州市具备一定基础和潜力的研学基地数量较多,各文博场馆或旅游景区都已经意识到发展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未来经过开发与建设,可供使用的研学旅行基地基本能满足全市中小学的研学需求。但当前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作为第一主体的教育部门,目前尚无必修课程要求,因此出于安全和经费考虑,各校不鼓励开展研学旅行。虽然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发布了研学旅行的相关要求与政策,但没有必修课学分要求,也没有相关经费筹措的指导说明,开展校外研学旅行将面临安全责任与经费问题,因此目前各校并无开展研学旅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文旅部门和文旅企业虽然意识到潜在市场的重要性,研学积极性高但实际举措少。研学旅行的开展能带来直接经济收益,但由于研学市场的不稳定性,以及相应研学课程开发能力的缺乏,文旅部门和文旅企业多持观望态度。当前景区规划多提及研学旅行的发展定位,但鲜有研学课程开发的具体项目策划。

第三,文旅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缺乏研学旅行的沟通合作。由于学校没有研学旅行课程的任务与要求,不愿意组织集体课外实践。个别老师出于对课程的兴趣,已有一些校地合作共建研学基地的案例,但仅限于参观游览等,研学时长较短,课程开发深度不够。如铜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已经与多家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共建研学实践基地。

虽然徐州市有一定数量的具备研学资源和条件的潜在研学基地,但普遍缺乏研学产品的开发与研学课程的设计。文博场馆或景区对学校教育、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不完全了解,没有能力进行研学产品的独立开发与课程设计;学校教师课业繁重,受专业、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难以单独开发并承担专门的研学旅行课程。研学基地是教育部门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未来亟需教育部门与文旅部门共同进行研学产品与研学课程的设计。

4.3 徐州市研学旅行基地体系构建

依据上文提出的标准与体系,兼顾徐州市域范围内3A级以上景区、文博场馆与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地,经过资源整理与实地考察,将徐州市研学旅行基地分为省级、市级与区县级3个层次、5种类型(表2、图2),共计68处。其中,省级2处,分别为最具徐州文化旅游特色的汉文化景区和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市级7处,分别为徐州博物馆、云龙湖风景区、民俗博物馆、彭祖园景区以及徐州市三大主要高校主体校区等。从徐州市研学基地的空间分布来看,各区县相对均衡。但从各类型来看,以知识科普型数量最多,其次是自然观赏型和励志拓展型。

表2 徐州市研学基地层次及类型 处

图2 徐州市研学基地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1)知识科普型。徐州市该类基地数量最多,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动物园、植物园、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项目和科研场所等资源。该类基地以科普知识为主,适用于课外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宣传。研学旅行中文化挖掘应注重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特色的地方性教育。

(2)自然观赏型。主要包括山川、湿地等自然资源,如主体为河湖水体或者山地丘陵等自然景观较好的公园等。通过构建自然与人文景观,培养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体验考察型。指农庄、实践基地、夏令营营地或团队拓展基地等资源,主要集中在县或县级市。学生和研学者亲身体验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生活,在实践中学习地方文化,提高实践能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当鼓励县域农庄、农业产业示范园等研学基地的建设,给城市中的学生们提供亲近农作物的机会,既可以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能感受到新时代各种新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影响。

(4)励志拓展型。主要包括红色教育基地、大学校园、国防教育基地等资源。该类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和其他研学者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直观地感受到高校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励奋斗。一直以来,这类基地都是重要的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考虑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县级以上区域均应建有相关的红色教育研学基地。

(5)文化康乐型。主要包括各类主题公园、演艺影视城等资源。在徐州,这类基地数量相对较少。

在研学基地分类中发现了以下问题:

(1)植物园与森林公园的分类归属。植物园主要可供研学的是植物相关知识,因此划归为知识科普型。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相似,更强调自然山水特征、地方文化解读与休闲游憩功能,在实际分类时归为自然观赏型。例如徐州泉山森林公园和彭祖园、云龙公园等,总体上面积较大,不仅山水胜景突出,而且包括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中难得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地方文化的场所,因此分类为自然观赏型。

(2)知识科普型与体验考察型的区分。依据分类说明各地均以知识科普型研学产品为主,但越来越多的研学基地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开发体验类实践产品,增强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实际上景区产品项目开发正由观光型向以参与体验为主的休闲度假转型,因此很多研学基地可同时提供知识科普教育、自然观赏和体验考察等研学产品。在实际分类上体验考察应作为所有研学基地研学产品和研学服务的一种拓展和延伸,不仅是知识科普型和自然观赏型,各类型都可以发展体验考察型的研学活动,因此仍然按照资源的主体特征进行分类。许多文博场馆和景区都兼具知识科普与参与体验的特征,在具体研学过程中也拓展实践活动课程,但实际分类时还是均严格按照定义归类。例如徐州市汉文化景区属于知识科普型,但可以通过开展考古活动和汉画像石临摹等研学活动课程,让学生体验考古的乐趣。

4.4 徐州市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对策建议

4.4.1 文化传承与产业转型是徐州研学课程开发的重点中小学生通过研学旅行不仅要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还要与时俱进地理解徐州市发展成就和未来发展方向。首先,徐州市研学旅行主题应紧紧围绕对徐州市地方文脉的挖掘与整理。同时,徐州市环境建设与产业转型发展的成果不仅是研学旅行的资源基础,更应该是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学生们通过研学旅行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徐州市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而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徐州城市发展的转型之路。202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务院批复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支持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重点培育发展江苏徐州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支持徐州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因此,要重点建设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学基地,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徐州经验,如在贾汪潘安湖湿地公园的研学课程设计中,宕口煤炭塌陷地的生态修复应当成为徐州市最具时代特征的研学重点。

4.4.2 文旅部门应是研学基地建设与课程开发的主体

素质教育使得研学需求旺盛,文旅企业逐渐意识到研学市场的存在。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文旅企业应主动与学校、教师、中介培训机构对接合作,开发研学基地课程,这样既有助于文旅企业尽快恢复活力,更有助于丰富研学课程,实现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文旅管理部门一方面给予企业文化教育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在基地规划开发方面对研学课程开发予以重视,鼓励引导文旅企业进行研学基地的建设。让研学走市场化道路,鼓励中介包括研学机构和旅行社等积极参与。以研学基地为核心,通过文旅部门的建设、管理,可以解决研学经费与研学安全的问题,让研学实践活动真正深入素质教育。

5 结语

研学旅行基地简称研学基地,指至少有一类特定主题资源的开展研学旅行的载体。文旅融合是研学基地课程开发的核心内容,通过开发研学基地的研学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学旅行营地特指具备多样化的教育设施设备和实践活动课程,能够独立组织实施中小学生团体研学旅行活动,并能够为其提供集中食宿和交通等服务的一类研学基地。研学课程开发使研学基地(营地)成为教育与文旅融合的桥梁和纽带。当前研学基地以中小学老师自带课程+学生客源的开发模式为主,基地自主开发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教育部“双减”政策背景下,已经出现研学培训机构介入开发的模式。本文提出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4层次、5种类型的研学基地系统,并提出具体构建的4个标准:契合地方文脉、类型多样独特、服务功能完善、空间分布均衡。最后,以徐州为例,分析了徐州研学资源基础和研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分层次与类别构建了徐州市研学基地系统,并提出文化传承与产业转型是徐州研学课程开发的重点,文旅部门应是研学基地建设与课程开发的主体。

说明:本文受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高中地理研学旅行中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与应用研究”(编号:2021XKT0128)资助。

猜你喜欢

徐州市文旅研学
徐州市深入开展“拆牌、破网、清通道”专项行动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研学之旅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