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学生制度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2022-03-17李涛尹昌美程璐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

李涛 尹昌美 程璐

摘    要: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是适应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文章立足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实际,对如何建立科学、规范、完备的学生制度体系,如何完善学生制度的实践机制等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学生制度建设与实践,积极探索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制度;研究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2-0037-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高校学生制度是指高校以及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为了保障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为全体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而制定的一系列在全校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种规定、办法和制度等[1]。

一、高校学生制度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一)推进高校学生制度建设是提升依法治校水平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目标,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也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顺利完成“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在2019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推动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

高校学生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重任。高校积极推进学生制度建设是主动适应依法治校的新常态,是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的重要举措。加强学校章程建设,规范健全学生工作规章制度,培养和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规范学生工作,提升管理水平等,是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和具体实践[2]。

(二)推进高校学生制度建设是解决新形势下高校

学生工作矛盾和问题的重要举措

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第一,现有的学生制度与新形势下学生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主要存在管理工作中法治意识欠缺、管理者对制度建设不够重视、制度更新和完善滞后、现有的学生制度体系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工作要求等问题;第二,学生管理难度加大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间的矛盾突出,传统的“一刀切”式学生制度不再满足当前学生教育个性化、多样化要求,亟须通过“法治”管理来弥补和改进当前“人治”管理的不足;第三,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与管理工作不规范的矛盾突出,学生权益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对当前学生制度的不完善、管理的不規范提出了新的挑战;第四,学生法治意识薄弱与法治社会背景下人才需求间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高校重视专业知识,忽视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的培养,造成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法治化、制度化等新常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重视制度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在规范管理中的作用。

(三)推进高校学生制度建设是落实“以生为本”育人

理念的重要体现

引导和约束是制度概念的核心内容[3],也是制度的本质规定,既包含“限制、约束”,也包含“鼓励、激励”。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制度在培养和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制定学生制度就是进一步凸显学生的核心地位和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展方向,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高校贯彻

“以生为本”育人理念的生动诠释,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以及在管理过程中的实践,都应体现“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四)推进高校学生制度建设是提升学生管理工作

水平的需要

高校应根据学校管理工作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总体要求和新时代学生管理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校院两级学生制度,指导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学生工作水平,让传统的“德治”管理方式与“法治”管理方式有机结合,对于两者在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中的不足,应发挥各自的优

势,为改进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提供更大的空间,对于彰显学生管理工作特色、提升育人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高校学生制度建设的主要原则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动态过程,是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学生制度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准,贯彻“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和原则,建立和完善学生制度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学生管理、辅导员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因此,在高校学生制度建设过程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

在高校学生制度制定过程中,要把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规范统一的准则,要在国家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完成,不得违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脱离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就缺少了立足根基,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同时,制度的制定也要在学校章程、学生手册等其他规章制度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只有这样制度才会更有实效性,才能体现各高校和各层管理部门学生制度体系的针对性和多样性。

(二)完备性原则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籍管理、行为规范管理、奖惩管理等内容。学生制度作为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制度体系的内容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非学术性事务以及第二课堂等的各种章程、规定、条例、办法等。完备、系统的学生制度除维护正常的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外,在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学生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坚持完备性和体系性原则,注重结合学生工作实际,通过归纳分类的方式起草、修订相关文件,强化、细化相关规定,补充、完善相关细则,形成尽可能完备的学生制度体系,发挥制度在引领指导、管理服务中的作用。

(三)动态性原则

学生制度受到学生管理对象、外部环境、工作要求等因素影响,需要不断地调整变化,以适应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随着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还需要不断地补充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满足管理工作需要。原有的制度体系也是需要不断变化和调整的,因此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是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总结、提炼前期工作经验,积极适应新形势需要,坚持动态性原则,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完善、补充相关的条款,满足学生发展和学生工作需要,保持制度的活力和存在价值。

(四)导向性原则

从学生制度的主要功能来看,激励和约束构成了制度概念的核心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更多地关注制度在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的约束、限制作用,常常把制度作为管理学生的教条、当作惩罚和规范学生的工具等,忽略了制度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激励和引導作用,制度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高校应更多重视制度在育人中的导向这一核心功能,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重发挥制度的“疏导”作用,在学生成长中注重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用制度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用制度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用制度规范指导学生工作。

三、高校学生制度建设方法探索

学生制度是国家法律对学生管理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也是对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升。在高校学生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紧密结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立足于学生管理工作实际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学生制度,发挥学生制度在依法治校、人才培养、规范管理、工作保障等方面中的作用。(一)立足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学生制度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服从服务于“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制度的引领和服务保障功能,把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注重发挥学生制度在人才培养中的方向引领作用,通过修订和完善制度建设,把新时代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在制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制度建设在学生法治意识养成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法律法规、了解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自觉成为法治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和践行者;要注重学生制度建设,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四自作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用制度自觉规范日常行为,让制度不仅仅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红绿灯”,更应该成为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助推器”。

(二)立足于提升工作水平

高校学生制度是学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人员面向学生开展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文件和规定,其权威性、稳定性和完备性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其科学性、指导性、规范性是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学生制度包罗万象,涵盖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因此要根据学生工作实际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过程实际需要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同时,学生工作政策性强、变化快,学生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通过学生制度建设水平体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重视发挥学生制度在学生工作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通过完备的制度体系来保持学生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规范性,提高学生工作法治化管理水平,避免因管理人员变动、外界干扰等因素而影响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发挥学生制度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指导性作用,通过制度的学习和掌握,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工作水平,有利于帮助青年辅导员更快、更全面地熟悉了解学生工作,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提升工作水平。

(三)立足于彰显学生管理工作特色

学生制度从制定和颁布机构来看,可分为国家法律法规、学校章程、院系制度、班级宿舍规定等多个层面,其制定和实施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相关规定,体现了制度的规范性、统一性、通用性,各层面制度建设应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也应体现不同管理层面不同的管理工作特色、亮点和品牌。对于不同的高校、院系、专业、班级来说,其发展历程、水平层次、专业背景、学生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发展目标、管理办法等方面也会产生差异,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同样会体现出明显差异,彰显不同高校、院系、专业、班级中制度的专属性特点。在学生制度建设过程中,在坚持规范性的基础上,应鼓励通过学生制度建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鼓励高校、院系等通过学生制度彰显自身学生工作特色和亮点,推进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品牌化”建设。

四、高校学生制度实践机制探索

学生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是制度建设的基础,让科学、完备的学生制度在学生工作中发挥作用是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充分重视学生制度的实践意义

制度实践是将制度的文本形式运用于实际工作,学生制度实践是依法治校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内容。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只是制度建设的部分内容,如果制度建设只重视修订而疏于实践,制度建设工作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也就成了空谈。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学生制度不仅要“上墙”“成册”,更要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用来指导、规范学生管理工作,鼓励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只有在工作实践中经过检验的制度,才能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体现制度存在的实际价

值,才能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修订完善。

(二)完善学生制度评价、交流和建设报告发布机制

科学完善的学生制度评价、交流和发布机制是制度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活力和效力的重要措施。

1.建立健全学生管理评价、反馈机制。通过调查问卷、问题收集、座谈会等方式科学、客观地评价现行制度,全面收集和反馈存在的问题,是修订和完善现行制度的基础性工作[4]。

2.根据学生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反馈,通过制度建设案例汇编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提升制度建设水平,使制度建设程序更科学完善。

3.在学生制度修订完成后,及时发布制度建设报告,重点介绍制度修订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指出制度发生变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修订制度的意义,有针对性地熟悉和学习新制度,为学生自觉践行学生制度奠定基础。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制度认同感教育

先知后行,是制度建设的规律。青年学生作为学生制度管理的对象和主体,对学生制度认同的态度是决定制度成效的关键。在学生制度制定过程中,高校应把与学生的关系视作推动学生工作前进的动力,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是提高学生对学生制度认同感的基础。

学生对制度的熟悉和了解程度是提高认同感的关键,因此高校应坚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一步丰富制度教育和培训形式,把制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强化学生制度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学生对制度的普遍认同度,让青年学生对学生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

行,在学习、生活中主动践行管理制度,做自觉践行学生制度的榜样,去帮助、带动身边的同学,共同推进学生制度的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  洪海松,郑如莹.试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J].法制与社会,2008(13):176.

[2]  宋宇亮.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性质及法律效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2):97.

[3]  道格拉斯·诺斯,李飞.论制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6):55.

[4]  吕晨飞.试析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建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0):25.

■ 编辑∕陈晶

1077501705294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