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论述的战略思维
2022-03-17戚如强
戚如强
摘 要:战略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思维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思政课的价值、定位、举措、重点和保证等方面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思维,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战略意蕴,对于高质量办好思政课,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战略思维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22)01-00004-07
战略思维就是对关系事物发展整体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前瞻性、全局性思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1]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也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2]可见,无论是实现民族解放还是民族伟大复兴,都需要举目千里、谋定而动的战略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放到战略高度,2019年3月还专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党中央就一门课程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这在新中国还是首次。习近平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角度就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意义、重点和创新等方面做了全面阐述,具有极强的战略性。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对科学谋划新时代思政课发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价值:固本铸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其价值不仅表现在传递知识的学科价值,更表现为功在千秋的育人价值,后者更具有战略性。人是决定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思政课所育之“人”不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体,更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着党、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于思政课的战略价值,习近平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这一论述深刻地指出了思政课固本铸魂的战略价值。
首先,是固本,即保證制度存续。何为“本”?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这是最大的“本”。正如有学者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4]怎样固本?长远看,必须靠教育。习近平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遇之变局,我国经济社会也处于加速转型期,国内外各种势力、各种思潮交流交锋交融加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给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安全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加大。在大中小学开设思政课,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党史、国史和世情、国情教育,讲清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在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中,让学生能够辨别是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永续发展,巩固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所以,在最终意义上,思政课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护者、接班人和建设者,而绝不是旁观者、叛逆者和掘墓人,这是思政课的本质要义,也是最重要的战略使命。
其次,是铸魂,即凝聚思想共识。何以铸“魂”?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铸魂?要靠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最为关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和治国遵循。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最重要的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全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打牢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6]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正加速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日趋多元,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学生中大有市场。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学校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他们精心构筑各种社会思潮,宣扬无政府主义、普世价值、宪政主义等思想观念,炮制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污名化党的领导,这些错误言论在青少年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迷乱,严重影响主流价值认同。由此可见,对于青年一代的思想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必将乘虚而入。为此,思政课必须承担起对青少年“铸魂”、赢得下一代的重任,当务之急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占领课堂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少年廓清思想迷雾,拨正人生航向,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青春力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定位:关键课程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7]。这是对思政课的新认识、新定位,进一步提升了思政课的学科高度,阐明了思政课在各门学科中的特殊重要性,彰显了思政课在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的战略属性。
首先,从课程性质上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的政治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大中小学开设思政课是党中央的决定,体现最高的国家意志,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属性的重要标志之一。西方国家学校课程表虽无“思政课”之名,但却有通过道德、公民、历史及国文等课程行 “思政课”之实,以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二是课程的学科属性。思政课是一门专门的显性的“育德”课程。这里的“德”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思政课在大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培养能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此,思政课在“育德”上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专门性。从学科性质看,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非思政课莫属,其他课程则是重要的辅助和补充。思政课办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影响下一代的价值理念、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这也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是否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关系党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从学科地位看,思政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第一课”,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平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思政课和其他专业课程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虽然我们也强调“课程思政”,但毕竟学科分工不同,主要任务也不同,思政课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专业课则是“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学好思政课有利于更好理解其他专业学科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伦理价值,明确学习目的和知识的价值,从而把所学专业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高尚事业。因此,我们必须发挥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定向作用,做到以德领才、以德塑才。2018年在视察北大时,习近平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8]所以,思政课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关键课程。“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9],无论是在学科理论建设,还是在学校课程安排中,必须具有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不能再把思政课当作一般的知识课、通识课,要落实思政课是“课程中的课程”的地位和要求。任何主张思政课地位边缘化、课程设置隐形化、课程定位选修化、课程作用口头化的思想和言行都是错误的。
三、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举措:改革创新
战略举措是战略目标和战略使命的具体化,是任何战略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习近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战略规划,集中体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提出了办好思政课的“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相统一”体现了多维并进的顶层设计思路,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遵循,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先,尊重规律。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从事教育活动,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0]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思政课在遵循上述三大基本规律的同时,也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八个相统一”是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在准确把脉思政课建设现状、科学总结思政课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政治属性、科学属性和教育属性等方面对思政课教学规律的高度概括和创新表述,包含办好思政课的理念、理论、环境、过程、模式与方法等方面要求,内容博大精深,科学严谨,体现了思政课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战略指南和行动纲领。
其次,问题意识。“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11]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谈到了办好思政课,我们已经具备了政治、经济、文化和队伍等方面的基础和条件。但从办学效果看,思政课离党的要求、学生需要和社会期待仍有一定差距,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久久为功。“八个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其中每一个“统一”的背后都是在经验总结基础上的问题梳理。总体来说,当前思政课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经典研读不精、理论深度不够、教学规范不强、研究学生不足、教材缺乏系统、内容更新迟滞、教学模式单一、方法老套陈旧、联系实际不够、评价体系不科学、部门协同不畅、长效机制缺乏等矛盾和窘境。正是这些问题倒逼思政课必须改革创新,才能完成历史使命。“八个相统一”蕴含着习近平对办好思政课深层问题的清醒认识和超越现状的理论自觉,蕴含着引领思政课健康发展的大智慧、大战略。
再次,指明路向。习近平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12]“八个相统一”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指导方针和行动方案。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强思想性和理论性,这是思政课保持生命力的根基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顾名思义有“思想”“政治”要求,但最终落在“理论”二字上,就是强调要用学术讲政治,用知识承载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政治要求和价值导向。为此,必须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同时做好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衔接和转化等基础工作。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增强亲和力、针对性,这是思政课改革创新总的方法论要求。具体地说,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课程安排和教材使用等原则要求的同时,要遵循事实逻辑、理论逻辑和情感逻辑的有机统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方法的灵活性、载体的多样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13], “变学生‘被动参与为‘主动共建,变学生‘政治冷漠为‘政治热情,从而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動内化和吸收” [14]。再次,在办学力量上要加强领导力、协同性,这是提高思政课实效的总体战略要求。要改变思政课及思政课教师孤军奋战的局面,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协调社会有关部门、学校党团工组织等,切实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努力营造全党全社会共同办好思政课的氛围。
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重点:关键在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5]这个论断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深刻地指出了办好思政课,教师具有关键性的战略作用。正因为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如此重要的职业使命,习近平还特别提出了六项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要”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标准和从业门槛,凸显了思政课教师的特殊重要性。
首先,思政课教师的信仰对学生的引领作用更大。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16]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思政课教师则是工程师中的“工程师”,从事的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事业。习近平指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7]因此,“政治要强”是思政课教师首要的职业素养,而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政治素养的根本标准。思政课教师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者,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直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的传播效果。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8]对思政课教师来说,这个“道”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最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试想一位思政课教师如果自己对马克思主义都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甚至质疑诋毁,又如何令学生“信而从之”?所以,只有自己“真信”,才能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讲课时才能“现身说法”,才能令人折服,使人向往,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点燃学生的理想,用自己的信仰去引导学生的信仰,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更强。此处的人格主要是指道德人格。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决定了教師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风范和高尚的人格修养。习近平指出:“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教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19]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养成的关键阶段,教师是主要的模仿对象之一。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在课堂上面向学生“讲道德”的思政课教师,其为人处世上的道德品格及处理利益关系时展现的价值观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更大。一个人格修养高的思政课教师,在政治上具有大局观,能够牢记职责使命,始终保有“四个自信”,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思政小课堂还是社会大课堂,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给学生以正义、爱国、奉献的人格影响;一个人格修养高的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会表现出对思政专业的敬畏与热爱、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和尊重,用专业魅力赢得学生,用爱与真情去感化学生,给学生以包容、敬业、友爱的人格影响;一个人格修养高的思政课教师,能够牢记身份角色,为人师表,恪守节操,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给学生以诚信、正直、担当的人格影响。
再次,思政课教师的业务素养决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能否真懂真信真用。思路要新、视野要广,这是习近平对广大思政课教师业务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他曾要求教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20]。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尤其如此。思政课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内容广泛且有一定理论深度,因此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学就是使别人能学习并学会你所知道的东西”[21],只有广泛涉猎、熟读经典、勤于研究、德艺兼修,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才能把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教给学生,用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同时,实践是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不仅要面临很多成长困惑,还要面对诸多世事变迁,比如科技革命浪潮、意识形态交锋以及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矛盾和问题等。对此,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给学生指点迷津,帮助他们锚正人生航向,顺应历史潮流,实现人生价值。这对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思维品质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有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还要有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善于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真正“掌握青年”,并变成“物质力量”。
五、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保证:党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来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赓续,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既是思政课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政课健康发展的战略保证。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思政课发展方向。我们的学校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学校,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光荣使命。只有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和思政课建设的主动权,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才能保证思政课堂“姓马”“姓社”,才能始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少年,用正确的思想引导青少年,培养出符合党的政治要求、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统筹思政课建设全局。当前,办好思政课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但仍然存在诸如工作格局不大、师资建设滞后、物质保障不足、长效机制缺乏等制约思政课长远发展的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教育部门、思政课或思政课教师都不行,必须有一个超越各方之上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思政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2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提高政治站位,摆脱本位意识与部门局限,建立统一领导、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大思政”格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多方资源,配齐建强思政课师资力量,从物质和精神上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解决思政课建设在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不协调不衔接不科学问题,使思政课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
综上,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到历史的大视野和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察,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过分。它不是一般的理论教育课,也不是普通的心智成长课,而是关系到制度赓续的国家战略课程。习近平高屋建瓴地论述了办好思政课的五个层面的战略要素,即战略价值、战略定位、战略举措、战略重点及战略保证。这五大要素构成了目标一致的战略思维体系,共同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新时代的“教育之问”,彰显了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战略智慧,体现了思政课建设顶层设计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5.
[2]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9.
[3][6][7][12][13][15][17][23]習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求是,2020(17).
[4] 侯惠勤.哲学与意识形态领导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3).
[5]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8]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9]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31(2).
[10][18]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14] 黄岭峻,许换换.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金课品牌传播研究——以《深度中国》为例 [J].湖北社会科学,2020(2).
[16]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19.
[19][20]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9.
[2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8.
[2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责任编辑:鲍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