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责任担当”

2022-03-17陆惠凯

天津教育·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责任担当责任意识法治

陆惠凯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下,针对学生综合道德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工作愈发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中尤以对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塑造最受人关注。所谓“责任担当”,即是对“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统称,分别指能认真做好自己分内之事的觉悟以及敢于面对困难、接受挑战的勇气。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制约,仍保留着非常浓厚的自然性思维,对自身、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正确而完善的认识,这就意味着他们非常需要来自外界——特别是学校和教师的科学思想与道德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视责任、勇于担当的意识与觉悟。这不单单是完善小学生素质体系的需要,也是促使小学生完善综合学习效果并得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以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代表的全体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将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教学研究作为一项重要课题看待。

一、通过对生活元素的融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自己身边的生活,并且对存在于自己生活“圈子”里的人、事、物常有很强的了解意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一事实,在开展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培养工作时有意识地代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事物,以此作为教学的背景或载体,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责任担当”的广泛存在性和巨大生活价值。

(一)利用生活事务解释“责任担当”的含义

正如笔者在前文中提到,很多小学生由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限制,对“责任担当”的概念并没有形成准确而清晰的认知。针对这个现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应通过一些生活事务帮助小学生了解什么叫做“责任担当”,用一些学生熟悉的行为或事件作为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责任担当”的具体内涵,并使他们从中进一步感受到具备“责任担当”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巨大收益。例如,在讲解“开开心心上学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两个问题:“早晨天刚蒙蒙亮,大家和老师都要从温暖的被窝里起床赶到学校,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不在家里多睡一会儿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必然无数次地听父母说过,因此很容易就能给出“因为我们要学习知识”“因为老师要来教给我们知识”等回答,这时教师就可以点明“责任和担当就是克服自己偷懒的想法而去做该做的事”的朴素道理。

(二)利用生活场景具象“责任担当”的行为

在理解了“责任担当”的基本含义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让学生在这一基础上指导自身的日常行为,以此达到“责任担当”渗透教育的核心目标。小学生的概念代入能力比较薄弱,很多时候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行为指示才能形成正确的行为标准,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在教学中为学生不断构建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生活经历的客观场景,让学生通过了解在不同场景下应做出的正确行为,形成系统化的践行“责任担当”意识的具体行为。

比如,在“拉拉手,交朋友”这一课的教學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活动设计几个场景,并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场景下的正确行为选择,比如,“同桌的橡皮用完了想借你的用一用,而你的橡皮是新买的又很漂亮,你该如何做呢?”“要好的同学请了病假没有来上课,老师请你下学后将作业带给他,但这会耽误你回家看动画片的时间,你会怎么选择呢?”等。通过生活场景的代入,学生能更好地明白“责任担当”的行为,并在具象的场景中将“责任担当”内化于心。

(三)利用生活问题引导关于“责任担当”的思考

在完成上面两个部分的教学之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应试着引导学生结合一些生活话题进行自主思考,帮助他们根据既有的学习和认知成果做出符合“责任担当”的正确选择。有别于上一点教学方法,在进行引导工作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同时要避免提出一些指示性或暗示性较强的传统问题,要注意突出问题场景下对不同选择的兼容性,让学生能真正凭借学习内容和自我认知进行有效思考,从而防止“形式主义答案”的过多出现。例如,在讲解“我爱我家”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应怎样做,如“爸爸下班后常常喜欢坐在沙发上玩很长时间的手机,你赞同这种行为吗?如果不赞同,你该怎么去做呢?”“叔叔带表弟来家里做客,表弟显得非常紧张,你作为哥哥姐姐该怎么去招待他呢?”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并让各组派出代表做汇报,教师则可以以此为基础做总结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责任担当”的具体要求。

二、通过对趣味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他们对传统的“听讲”式学习其实并不具有很浓厚的兴趣,反倒非常乐于参加那些具有较强趣味性和参与感的学习活动,并且常常能在这些活动中焕发出更强的行为活力和学习灵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正确利用这一点,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时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符合其自身趣味取向的学习活动。

(一)利用趣味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与担当

“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含义非常丰富,首先体现在“自己对自己”负责,这也是自律意识、自强精神等次级道德理念存在的根基。在培养学生针对自我的责任与担当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设计并组织开展一些以学生个人为主要参与主体的趣味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享受游戏的轻松与刺激的同时,感受到责任担当对达成个人愿望、展现个人能力具有的重要意义。比如,“战胜困难更快乐”这一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困难能给人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要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困难。但是人在困难面前经常会出现退缩的想法,尤其是小学生,在出现困难的时候很容易想逃避,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场类似于“接力传球”之类的团队合作游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团队最终成绩的提升献出一份力,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肩头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在顺利完成任务后所获得的巨大满足感、成就感。

(二)利用趣味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与担当

除了要对自己负责之外,人更应对自己所处的团队和集体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与担当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趣味教学活动应以团队性游戏为主要开展载体,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表现对团队整体成绩的巨大影响,借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我表现欲的双重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对队友和集体负责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平安出行”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交通知识大接龙”的比赛: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从每组的第一名学生开始,每人说出一个自己所知道的关于交通出行方面的安全常识和交通法规,在规定时间内答出且正确的可为本组积1分,超时或回答不正确的则要扣2分,所有成员都作答完毕后得分最高的一组即为获胜方。在趣味团体性活动中,学生会在集体荣誉感和自我表现欲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可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与担当意识。

(三)利用趣味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针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是人具有的最高级别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也是责任担当教育要培养的最高内容。对学生这一方面素养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结合一些学生熟悉的社会场景以及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参与情景代入性的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在对应的社会环境和事件中感受到自己对社会所负有的责任以及可以为社会的良好发展做出的贡献。比如,在讲解“心中的‘110’”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一项任务,让学生根据“110”这个核心主题,选择几名同学组成一个小剧组,一起商讨、设计一部情景剧本,并自行设计、准备台词和简单的道具,而后在下一堂课上让各组将自己准备的小话剧演绎出来,让学生通过表演和观看认识自己能通过什么行为帮助“110”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三、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挖掘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最终归宿,也是一本真正值得学生学习一生、钻研一生的“大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做好对课内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行为能力,积极引入丰富而多样的社会资源,让学生接触更全面、更真实的认知素材,从而为学生担当精神的形成和强化提供更充足的养料,也让学生获得践行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良好契机。

(一)借助社会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对小学生来说,结合真实而具体的事件、人物进行思考是理解知识的最佳途径。基于这一认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责任担当教育时,应有意识地引入一些与课程内容和学生理解能力相匹配的真实社会案例,带领学生感受案例中对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更强的精神号召力或教训吸取认知,增强教学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例如,对“中国有了共产党”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几名在不同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并展现出良好担当精神的先进人物,比如,为培育新型杂交水稻而鞠躬尽瘁的袁隆平院士,以及扎根深山、致力教育事业发展的优秀教师张桂梅等。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将这些人物对待工作的负责表现具体介绍出来,让学生懂得所谓“担当精神”便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做好每一份工作”的核心要义。

(二)借助社会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真正的教育应广泛利用多种社会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教育是比课本教育更有效力、更具深度、也更有真实感的教学模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兴趣,积极利用活动课或周末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广泛接触具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教育作用的资源,让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从更多角度上理解责任和担当的深刻含义,并激发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保证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到当地的革命历史博物馆,通过参观藏品、聆听讲解的方式,真切认识并感受无数英烈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勇敢承担起历史责任,不惜付出生命代价而抗争的感人事实;还可以带领学生前往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同样肩负着建设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让学生在思想上做好成为革命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准备。

(三)借助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实践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最好手段,也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知识意义的唯一路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除了要做好理论教学外,更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来到社会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到履行责任的方式和过程,并从中体会到“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快乐。对这些活动的开展,教师务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行为能力,避免进行一些难度较大或比较危险的环节,在最大限度上保障学生的安全。例如,对“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完成知识讲解后,带领学生来到学校周边的公园或近郊地带开展垃圾义务清扫活动,让学生一起清洁环境、美化自然,还可以在“植树节”当天和学生一起种下一棵属于自己的树苗,为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绿化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义务劳动,帮助环卫工人清扫街道或清理街头“小广告”。

除了以上几点策略之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时重视起对家校合作机制的深度利用,鼓励家长在家中给予子女充分的锻炼,讓孩子承担起更多的家务劳动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使课程教学和生活实践之间的引导合力得到更大的强化。

四、结语

能承担责任是能力强化的标志,而敢于担当责任则是精神成熟的象征,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是人所具有的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精神素养,也是教育所要塑造的核心模块之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真正认识并重视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应通过生活元素融入、教学活动开展和社会资源利用与日常习惯培养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而生动地认识、了解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含义和意义,使学生深入了解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具备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小学生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实现个人素养的进一步优化,为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必要的精神道德基础,也为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吴淑媛)

3683501186568

猜你喜欢

责任担当责任意识法治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素人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新建本科院校校内专业评估体系构建与思考
浅谈新常态下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