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汉语教学的传承浅析
2022-03-17蒙祖芳
蒙祖芳
摘要: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外国学习者的青睐。学习汉语热的浪潮波涛汹涌般驶来,随之汉语在第二语言的地位顺势强大,成为了更多学习者的首选。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深远意蕴向来备受人们的追捧,在强大的国力支撑下,中国文化的热风多视角的吹遍了大江南北,特别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悠久神秘吸引着大批学者的探索,想对其进行深究。然,在汉语课堂中,如何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的涵养、民俗习惯与汉语学习融汇贯通,在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时,也能提高学习者的审美能力,提升与别国文化的凝聚力,促进世界和谐共生,汉语教师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上就占有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文化碰撞;传承;教学策略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不似彼岸花,他们是一对夫妻,相互影响和扶持,永不分离。民俗文化的根源似百合,纤尘不染,所以各国的民俗文化在人们的心里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民俗文化存在地域性、迥异性和丰富性,对外汉语教学对于民俗文化融入的内容选择较为讲究,定要选取有助于留学生掌握汉语的文化知识为基准, 才能更好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汉语的兴趣,使得汉语得到正确的传承。但是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融入实践性少,导致融入过程难度较大,内容具有太多不确定性,需要大大考察教师对留学生所在国家文化的知识储备,也要考察教师在课堂上的灵变性,本人主要针对民俗文化在汉语教学策略中会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点思考。
认真的思考下,民俗文化在汉语课堂的传承,其实是有很多实操性的,例如传统的剪纸、刺绣、舞狮子、雕刻等等。也有审美比较强的,如写对联,猜灯谜、品茶、酒文化、厨艺、诗歌,在贴合民生中都可发现中国文化浓厚的底蕴。因此中国文化能在契合生活中,提升人们的审美性和品味性,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自带的光环,无需修饰,魅力永存。如何让外国学习者能在课堂上深刻领悟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让学习者在汉语习得中,在中国文化的海洋里增强对汉语的学习兴趣,文化的教育不可少,而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教师的教学策略引领万分关键。
语言本是文化的一种传播载体,特别是中国的风土人情、天文地理外国学者极为感兴趣。很多求学者都想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借助语言的这一块奠基石,真正探索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都知道,文化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元素,如果仅局限于让语言完成简单的沟通交流,那就失去了中国汉语的灵魂精髓。我们应该让汉语站在历史的肩膀上,用高瞻远瞩的情怀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并能对社会有所影响,对世界发展有所贡献,能站在世界的高度,让文化成为红娘,促进社会和谐共处,互利共赢。
那么作为一名对外汉语老师,我们在传授汉语的同时,不能忘却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我们要让文化去渲染汉语课堂,把文化当做汉语课堂的调味剂,让汉语课变得又香又有味,方能学之不忘,回味留香。在汉语的教学策略上,多举一些实操性的例子,如学习“春节”两个字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剪一些窗花,学写对联。这样的教学更贴近中国文化,教育起来更贴实际,符合了课堂还于学生的教学目的。学习者就会在学、思、乐中与汉字的内涵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了学习者对汉语的热情,课堂也会变得更加顺利,课堂管理的摩擦也会在快乐的氛围中烟消云散。
作为老师,我们深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习惯,汉语课堂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我们在教汉语的同时难免会与学生所属的国家文化产生一定的碰撞。往往又在文化竞争和对抗中,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拳脚相加,所以汉语老师对课堂中文化的教学把控需要有一个严谨的思维能力。如西方文化里,向往恋爱自由,孩子成年后就自食其力,讲究个人权利,重培养孩子的个体发展,每个孩子都是独立存在的,都有权利捍卫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所以我们一贯认为西方的这种思想使得他们的家庭和国家缺乏了情感的凝聚性。而中国文化的爱情传承里,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夫随夫,夫死从子。父母婚后操心儿子,儿子结婚后操心孙子,一辈子都不得安心,这种理念在外国学者看来情感深厚了,但是孩子的意志力却弱了。这里我们就不能讲西方的爱情观太放浪不羁,情感太随意,中国的就是封建迷信,登不了大雅之堂。其实文化是一方人对自己生活习惯的表现,都是当国人民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无绝对的好坏。都有值得我们相互互补学习的,不可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妄加判断。
中国的民俗文化中还有很多讲究,如婚丧都要讲个八字合不合或者相不相冲,喜穿红,丧穿白。饭桌上,长者总要坐主位。很多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我们就不能用固有的思维去评判古老的就是糟粕。其实中西方很多节日还是相通的,如中方的鬼节和西方的万圣节,只是在节日活动上不一样而已。又如中国本是礼仪之邦,是礼仪大国,万事讲究以和为贵,加之汉语寓意和语风委婉性特色,很多时候变得意会和含蓄,使汉语又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这就是能抓住人们灵魂的特点。在中国,还喜讲长幼有序,长者先幼者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女主内男主外,尊师重道,谦和求善。这些看似很封建的思想却根深蒂固的感染着每个家庭。这种在西方学者看来封建愚钝的理念却让中国有了“和平大国”之称,使中国成为了很多人梦想的国度。因此学汉字与汉文化息息相关,只是汉语老师在汉语课堂涉及文化教学时,要有跨国际的辨析能力,才能促进世界共同和平发展。
汉语教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巧妙的把各国文化贯通,且对特性的民俗文化展开深层的探索剖析,有明智理性的解读。再者,民俗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经过时代的变迁,融合了越来越多的因素,使得民族文化内涵更加多元化。加上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也大相径庭,老师在教汉语时,要从浅层次的基础入手,借助民俗文化的特性准备教学工具,给学习者提供明丰富的学习方法,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汉语课堂变得意趣盎然、妙趣横生。
民俗文化也常被人们理解为是比较隐晦的思想,解释不好重则引火焚身。所以有时候老师会在课堂上心存一些谨慎之心,阐释小心翼翼,显得对自己民俗的文化缺乏自信心,表现不那么豁达。其实,汉语的课堂离不开文化的传承,无论是有关民族还是有联民俗。特别是那些极为古老的,较为接地气的民俗风情越发的稀缺,我们作为中国人有文化传承的义务,作为一名汉语老师更责无旁贷。
因此,文化交流会因民族思维不一,民俗活动不同,语言风格和生活习惯迥异产生碰撞。这就要求我们汉语教师在教学时必修弄清楚学生间的文化差异,提前了解学习者的文化习惯,不把文化分美丑,不分三六九等,在交流时才不会产生分歧。
于此,我们知道汉语课堂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老师要有开放的心态,不能有护主的思想,特别在民俗文化的传入。认识文化的本质以后,尊重学习者和他们的文化,使跨文化交际能正常开展,让汉语课堂成为各国文化互通的大课堂。
本文就民俗文化在漢语课堂可发生和需要面临的一些困难做一些分枝的浅谈,只希望对汉语老师在课前起到一种提前的预设心理,从而提前充斥自己的教学准备。
参考文献:
[1]刘易南. 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现代交际,2018.
[2]马春燕. 中国传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传播的新途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65
[3]陈芳芳.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外文化遗产的译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69
[4]陈炎著《.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 化交流》序.北京大学出版社
[5]姚俊玲 对外汉语 教学 中的文化 冲突问题 云南师范大学学 报(对外汉语教 学版 ),2012(2).
[6] 罗英《. 学习动机中的情感因素分 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19350170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