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教学:构筑高效的中职语文课堂新模式
2022-03-17许兰萍
许兰萍
摘 要:随着课改的深入,中职语文教学也在进行革新化发展。语文教师对于单元教材整合教学越来越关注,通过开展多维度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的落实课程教研,有效地形成了系统性更强的单元整合教学理念,构筑了高效的语文课堂,提升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因而,本文以中职语文单元整合教学为研究对象,从实施意义、实施路径、实施策略三方面单元教材整合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多维度 单元整合 课堂教学
教师在进行单元教材整合的课堂教学时,需不断深化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融入多维度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实践化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能力,在单元整合教学模式之下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从而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 中职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现实意义
1.1 深化语文教学目的
教师有效地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在语文课堂上将这一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统一。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执教时把策略落实到位,把策略运用到学生的学习中,让语文学习的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1.2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整個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各个单元的大主题,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带上“五觉”去观察、去体验、去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交叉任务群的运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情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课堂激情,提升学习效果。
1.3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单元整体教学从整体出发,把各个连接点、延伸点串起来,让教材得到了更科学的使用,让语文学习和生活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给学生打造更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1.4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由理念到实践,单元整体教学始于寻找准确的单元整合点,行于扎实的教学设计和立足学情的评价,通过开展单元融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化信息整合的能力和创意阅读、思辨深度和广度的能力,最终指向学生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2 落实整合点,厘清整体教学路径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四者之间的对话。每篇课文犹如拼图,在单元中有自身的特色和作用。抓好每篇课文的点,突破每一个点,点与点的串联形成线和面。因此,解读好每篇课文及其在单元整体中的角色,才能更好地落实要素。
2.1 找准整合点
找准整合点,是有效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前提。如何寻找单元整合点,是单元整合探索之路上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应该重点思考如何立足学生的学情,结合各个单元编排特点,尝试“从学科素养之下教材内容间的整合”和“人文主题之下教材整合”等层面找到单元整合点,整合多种落实知识教学的策略和形式,进行语文教学整合设计。也可将同主题经典的经典阅读读物引入课堂,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2.2 进行创意设计
在明确了单元整合点后,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好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推进。如教师以“曲线美”为单元整合点,通过分析、归类、比较,让学生了解人物描写规律,掌握时机方法,并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融合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型建构上,依托李怀源先生的著作延伸出“写字”、“朗读·表演”和“复述·表达”等课型,为尝试单元整体教学提供抓手。
2.3 开展多元评价
在探究单元整合设计策略之后,应该注重延伸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层面。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深度和广度。以第一单元教学经验为例,将评价嵌入学习过程中,用做游戏、创编、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改变反复机械做题和卷面测试的方式,全面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改进,让评价富有创造性、激励性。教师指出单元整体教学中应用多元评价,以评促学,撬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让学生的评价有据可依。多元评价让学生能够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自己和同伴,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同伴互学,更是达到不断修正学习过程的目的。
3 多样课堂实践,落实单元教学理念
教师将多样化的教学理念与语文德育理念、生活化理念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这种融合化的教学氛围之下,能更有效地感悟单元整体的教学重点,落实单元教学的教学理念。
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课究竟该怎么上?教师针对高一年级语文单元的教学内容,做了一次大胆的教学尝试。这样的学习不是“大杂烩”,而是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遵循整体性原则,循序渐进、整合施教。
3.1 单篇“热身”
执教《三打白骨精》,以游戏导入,通过指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分角色朗读、现场表演,品评人物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利用“反复”、“夸张”、“反映现实”的钥匙为学生们打开想象之门。三个环节步步推进,学生在教师入情入境地引导下,思维不断碰撞和交织。
3.2 双文联读
将课文《洗澡》和《药》进行整合,运用比较阅读策略,带领学生在自读、品读,探究在阅读中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在想象中见思想、见文化、见情感、见智慧,整堂课环环相扣,不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思考中探究学习,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于本单元“曲线美”课文的实践探究兴趣。
3.3 读写结合
执教拓展类文章的创意写作,一部“把人物打出常规”,让学生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现场进行改写创编,在历史与文化的穿梭中寻求创作的现实意义。学生们的奇思妙想,随着环节的推进不断交流碰撞,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不但成功创编“3X结构”的故事情节,还能将人物形象生动化;既让历史人物的性格符合原型,又能给现代人以启示。
3.4 量变性巩固
本单元每课预习时的选做内容,也是课前作业——意在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本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在延时服务时按照《习作单元作业活动摘星表》内规定的时间自主完成。此表用于课时学习前,完成后可分为自主评价、小组评价及教师的总评。表内不但有完成时间的提醒,还可分层选做、评价,最后设有“补星栏”,为改错巩固专栏。作业习题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评价形式多样。
为了更好地探究语文单元整合的教学质量,教师设计的作业要有针对性的数量、质量,必须突破每课的教学重难点。这不同于分层作业,是每位学生必须要做的,这样教师才能第一时间了解本班學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及时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及时查缺补漏,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巩固学习所得。在课时重难点体验作业——这先要自主完成,完成后可分为自主评价、组内评价及教师的总评,最后要集“☆”获奖励。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促进学生的知识巩固与运用能力的提升。
高一年级的这个单元整体教学紧紧围绕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带领学生通过表格、思维导图等归纳梳理课文的脉络,培养学生从不同方面选取不同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的思维。通过品析文中作者细腻而生动的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通过多方面的具体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在精读课文的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习习作的方法。每堂课都各具特色,却又是一个整体。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落实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
4 创新发展课堂,拓展单元整合渠道
教师教学中将“策略”贯穿始终,群文阅读巧妙融入。课外文本的引用,不仅巩固了单元阅读策略,还架起了单元阅读方法与运用的桥梁,同时构建起课内到课外的阅读通道,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基础。课堂上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课堂环节紧凑,让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中,专注的课堂氛围一直持续到下课,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1 立足单元的单篇深读
在执教《旅夜书怀》这一课时,笔者由“悲秋”二字开始,首先引导学生去发现“悲秋”是中国文人共有的一种情绪,有学生说道:“当文人墨客看到生命枯败的萧瑟景象,从而思考到自己的人生境遇,产生了悲伤的情绪。”然后呈现教师准备的助读背景材料,让学生阅读后展开分组讨论:作者的悲秋之情与历史上一般的悲秋之情有何区别?讨论后发现,杜甫的“悲秋”不仅仅对秋景的悲,更是对自身仕途、对自身所处的这个时代,乃至对国家的悲哀。同时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后归纳出,杜甫的悲秋之情多了一份对国破家亡、国运多舛的悲哀。紧接着笔者沿着单篇教学《旅夜书怀》分析的悲秋情绪,从“此悲,何如?”的角度切入,围绕“人生际遇与生命感慨”展开这一单元的进一步深入学习。课堂上,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相互探讨,各自发表观点,同时借助示意图和投屏技术演示,分享探究结果。这样的课从单篇到单元,从“悲伤情绪”到“从悲再出发”,启发学生在诗作中寻找精神的力量,寻找与世界对接的方式,让学生懂得在遇到困境时所要拥有的态度、深度和广度。
然后笔者以屈原的《国殇》作为对本单元学习的导入,进而讲解《锦瑟》《春江花月夜》。通过自由朗读、自主探讨,学生进一步了感悟作者内心的家国情怀,并通过让学生一次次诵读的方式来平视作者,从而找到与诗人的共鸣。这样的课堂以阅读为指向,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更多元的情感。
4.2 借助任务单的多篇联读
在执教《士兵突击》《雷雨》《哈姆雷特》戏剧单元时,考虑到教材设置是“活动·探究”;也考虑到戏剧是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在排练与演出过程中的体验,更能加深对它的理解,所以笔者以校园艺术节作为大情境,设计“我是导演来说戏”“我是演员想演这角色”“剧本回头看”三个真实的任务,并以排练与演出为主线,开展了《青春·戏剧》演出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去当一回导演,梳理解读曲折剧情,设计剧中人物形象;让学生自主选择去扮演一个角色,创作表演脚本,设计朗读台词,在表演中品味、体验;让每个学生在“说戏”“演戏”“看戏”之后“评戏”,有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在完成任务单同时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剧本的理解。
笔者在执教《我与地坛》《荷塘月色》《庄子》教学时,则是关注阅读任务,有的放矢,循学而导。整堂课学生们在交流中归纳梳理,在研讨中总结方法,自读自悟。特别是课堂任务单的使用,对学法的归纳和梳理,起到了“妙笔生花”作用。课堂不徐不疾,娓娓道来,在轻松地学习中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策略。结合单元的教学主线,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会新的快速阅读方法,把学和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语文课堂上通过任务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语文教师应该专注的事情。学生真情投入和精彩发言足以体现教育的“真功夫”。
4.3 突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
在项目化学习《我谈语文学习》课例展示中,围绕“相对论”这一核心概念,创设“劝服学生坚持语文学习”的驱动性问题。学生直面问题解决,在自主写作的基础上,合作开展文献搜集整理、写作话题讨论、写作策略建构、决策矩阵应用等活动,课上就各组决策矩阵及书信作品展开交流与评价。教师评价贯穿始终,围绕主题,以表现性评价把控项目进度和学习方向,以总结性评价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决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写作策略,内化知识结构。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视围绕项目主题,让学生的思维从低阶认知走向高阶认知,内化了学习之道,提升了语文能力。
5 结束语
通过单元整合后的教学,相较于传统的单篇教学,课时大大缩减,这对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教师在开展多维度的单元整合教学实践时,需注重树立语文要素的夯实意识、学生知识水平的尊重意识,通过把握找准整合点,确定单元任务大情境,对语文活动进行序列化设计,从而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胥春雷.如何在职高语文教学单元中运用比较教学法[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2):174-175.
[2] 任伟跃.浅谈职高语文单元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12):40-41.
[3] 荣文庆.职高语文单元教学利弊谈[J]. 教育与职业,1993(2):23-24.
[4] 张秋勤.职高语文教科书"主题中心"课文系统构想[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3):72-74.
[5] 张莉.基于“语文思维培育观”探讨职校语文学习的“发展思维”培养——以小说单元为例探讨语文的“发展思维”培养[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26-27.
[6] 郑卫平.我对职高语文新教材的几点看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0(1):36-37.
2018501705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