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践探讨
2022-03-17何安琪王雅静
何安琪 王雅静
摘 要:本文介绍了在互联网时代《大学语文》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分析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痛点,指出教学创新改革的思路,阐述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课程思政的融入等教学策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大学语文 线上线下混合式 教學设计 课程思政
1 相关概念的解读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全称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它是指使用在线的课程,对少数真实在校注册的学生实施的课程教育。和MOOC相比,主要的特点包括:人数少、群体性特征更明显、除了在线视频和习题等,还可以有其它辅助的线上或线下课堂、答疑。关键知识点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使知识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打破了时空限制的“即学式” 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互联网时代,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青睐。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线上线下混合,其中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是教师针对授课群体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在线学习特点策划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单元化处理,注重教学内容的迭代更新。录制长度在 8-10 分钟短视频,构建SPOC线上教学资源。课前教师为学生发布任务清单,学生根据所布置的任务,利用平台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章节讨论、自测,完成课前知识的线上获取;课堂则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分享观点,小组辩论,教师进行知识拓展,实现知识内化;课后通过综合性大作业或者由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实现知识拓展与应用。教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的设计,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探究性和个性化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教师在向同学们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课程,充分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教课程,实现在教书中育人。
2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痛点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类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关于阅读的基础理论、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该课程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和中国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教学在完成上述目标中却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高阶性不足,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
从学习内容来看,“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差别不大,仅仅改变了一个字眼——学习的课文变长了,更多强调知识内容,目前存在结合案例讨论启发学生思维的研讨内容偏少,教学内容缺乏高阶性内容设计,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2.2 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能力培养无法实现
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忽略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探究性学习行为真正发生,无法实现个性化培养。
2.3 信息化技术运用较少,交互性不足,评价方式多样性缺乏
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不充分,无法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效果,“互联网+”大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手段创新不足。形成性评价及多元化考核方式有待深化改革,依据评价结果进行持续改进的闭环质量控制机制有待完善。
2.4 课程思政融入不足,育人效果有待提高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不知将所学内容如何输出,“说”与“写”能力提升有限。长久以来,根据该课程的知识特点,挖掘其所蕴涵的德育资源不足,《大学语文》这种夯实软实力的效能并未得到很好地发挥。
3 混合式教学设计及实践
3.1 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痛点,依据学校办学定位,通过学情分析,本课程构建了三位一体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掌握语法、语音、修辞等在作品中的运用,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创作规律和创作方法。
(2)能力目标:提高文章鉴赏力,由“学了就忘”变成“学了就用”;通过项目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阅读、写作能力;通过专题讨论模块,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素养目标:引导学生在民族文学、文化遗产的熏陶中认识民族文化的成就,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深刻认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民族文化的弘扬者与传承人,提高社会责任感。
3.2 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
3.2.1 教学创新设计思路
为了实现上述课程目标,针对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现的痛点,本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设计的思路是逆向整体设计,依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采用不断迭代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这些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实施后评估效果,通过多元评价,查找短板,后期教学中持续改进,完成课程的创新升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和素养得到提升。
具体创新思路是结合授课学生的需求,重构教学内容,注重兴趣的唤醒和知识体系的构建;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自主学习和同伴学习,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结合翻转课堂,案例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借助慕课堂+雨课堂、在线教学平台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采用多元化学习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探索性学习行为真正发生,提高教学效果,有效保障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3.2.2 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
(1)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线上获取知识,全员参与互动
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放的国家精品课程MOOC和本课程团队制作的教学材料,建成适合本校学生的SPOC课程,为学生提供线上教学资源。教师课前为学生发布任务清单,学生根据所布置的任务利用SPOC平台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课前知识的线上获取,培养学生自我摄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不仅布置任务清单,还要设定任务完成期限,定期提醒,完成情况公告,学生完成任务应有实体成果,比如提供本章节的知识思维导图。通过布置线上测试、线上讨论促进学生的线上视频学习。同时发布选读材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阅读,得到能力延伸。将线上视频学习、线上测试与在线讨论、课后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2)翻转课堂学生为主体,实现知识内化
改革后的《大学语文》上接中国古代“文”的传统,下接新媒体新平台配合下的学习任务,通过诗文朗诵、课本剧表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探索所学内容的深刻文化内涵,进而通过自主式学习,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诗文朗诵,学生通过课下做相关内容主题的调研,选取适合表达对应主题的诗文,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融入朗诵,在情感充沛的演绎当中表达完成对作品的再创作;同时在场的同学,通过提前阅读文本、观看朗诵,完成对作家作品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感受由于自己亲自参与查文献,选取材料、练习朗读、现场演绎等工作,对文学作品的内涵理解更加深刻,达到了教书育人预期效果。同时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形成性考核和终结考核相结合,实现多元评价
通过形成性考核和终结考核相结合,教学平台系统评分,教师评分和生生互评相结合实现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其中形成性评价成绩包括线上學习进度、弹题、线上研讨,章节测试成绩、综合性大作业(课本剧表演、诗文朗诵表演、专题讨论等)。在教学大纲中针对不同的考核方式制定了多维度,可测量,具体化的评价标准。课程作业采取教师批改、生生互评方式,通过写作业和判作业双重角色,实现同伴互相学习。通过多元评价,不仅考核了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评价学生的能力及素养,更加有效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教学中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
大学语文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思政元素,注重对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品质的塑造,结合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抗战文学等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形中传承并发扬中国优秀文化,感悟仁爱精神和国家民族意识。
4.1 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根据学校及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指标点,确定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比如教师布置的革命文学与红色景观实践综合性论文,学生查找了大量与红色景观相关的文学作品,通过赏析学生掌握了语法、语音、修辞等在作品中的运用及创作方法,更为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感染,激发拼搏精神及爱国情怀,实现知识、能力、素养课程目标的实现。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案,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教学过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完成课前知识的线上获取,锻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线下课堂教学创造情境教学,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入脑入心以保障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增加过程性考核,配合相应的考核标准,注重能力考核,通过信息化技术如雨课堂等工具,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和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同时,理解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素养,培植中国精神,传承中国文化。
4.2 合理设计思政教学切入点
一般来说,思政教学切入可以通过课前引入、案例讲解、 热点讨论的方式进行思政内容融入。以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导课程建设,需要围绕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梳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建立思政内容资料库,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需要任课教师花心思巧妙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部分实施案例如表1所示。
5 结束语
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原教学中的痛点得到明显改善,学生线上学习积极,自学能力得到提升,课堂及讨论区师生交互性明显提高,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文章鉴赏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渗透思政教育细节,在文化遗产的熏陶中认识民族文化的成就,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有利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课程引导与价值教育的多重功能培养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从文学作品视角看待大学学习和国家发展,将个人学习与时代命运牢牢结合,在社会价值中融入个人价值,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在《大学语文》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构建不仅是一种课程理念,更是一种课程实践,它对于强化课程育人功能,突出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意义重大。在课程不断压缩学时,在教学学时不够的情况下,教师会担心没有时间补充思政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实践以后发现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根本不需要额外安排学时,它是基因式的无痕融入,而不是物理焊接式嵌入。对于过程考核中开放性作业比如诗文朗诵、小组讨论,教师评分是不是公平?这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式教学的有力抓手,后期需要进一步细化开放型综合作业多评价标准,学生参与评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锦,杜尚荣.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价值诉求及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3):11-13.
[2] 肖香龙.思政课与其他课程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14-15.
[3] 杨建超.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性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9,35(06):121-128.
[4] 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08):62-65.
[5] 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32-34.
作者简介:
何安琪:(2000—),女,汉族,天津市人,本科,单位:河北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205750170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