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柳州市人才强市战略实施路径与对策研究
2022-03-17秦杰
秦杰
摘要:进入新时代,国际高端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城市“抢人大战”已悄然打响。柳州市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肩负着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的使命,对于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文章总结了柳州市人才战略实施现状及问题,提出优化改进人才战略实施的路径与对策,为柳州市确立区域人才发展政策优势,全面落实人才强市战略提供更有力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人才强市;人才战略
一、引言
当前,我国各地城市“抢人大战”已悄然打响,截至2019 年7月,全国近 70 座城市加入这场战役之中,其中既包括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也不乏莆田、宜春、张家口等三四线城市,从而加深了三四线城市一直以来对人才匮乏和缺乏人才吸引力的焦虑。2019年,柳州市人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柳州市委、市政府人才强市战略,以“人才新政落实年”为抓手,推动引才聚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柳州市人才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当前,柳州提出了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现代中国制造城和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的新目标,需要强大的人才做支撑。
二、柳州市人才战略实施现状及问题
(一)柳州市“十三五”人才政策实施效果
2019年,柳州颁布实施全方位立体化“人才新政19条”,成功引进一批领军型高端人才(团队)到柳州创业,推动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成功落地柳州,成功筹建人才公寓1317套,全年新引进人才1.41万人,同比增长55%,其中博士、正高职称以上人才250人,同比增长93%,受理人才认定申报2495人,核发奖励1.1亿元,人才奖补投入超过过去五年总和,实现引才数量质量双提升。
截至目前,柳州市人才总量达到了90.12万,较5年前增长25%。其中,党政人才1.6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0.8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85万人,技能人才45.4万人,农业农村人才13.6万人,社会工作人才1.2万人。全市具有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的约为41万人,约占人才资源总量的48.5%,其中博士學位的436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0.05%;研究生及副高以上10250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21%。高层次人才在学校、卫生、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等行业的占比分别为47.6%、28.2%、14.5%和9.7%。企业人才主要分布在工程机械、钢铁和汽车等行业,占比分别为28.4%、27.7%和18.7%,占到全市企业高层人才总数的74.8%。
(二)柳州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更好的了解柳州市当前人才状况,课题组走访了柳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以及上汽通用五菱、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通过现场访谈以及问卷星等多种手段,共回收了630份问卷,对有关人才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了解。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男性占65.56%,柳州市户籍占71.59%,单位性质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为主,共占85.71%,主要涉及制造业、党政机关、科教文卫等各大行业,调查对象中从事行政管理人员占52.86%,专业技术工作占47.14%。调查对象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6~45岁,占所有对象的87.77%。这正是各行各业的人才在岗位上发挥作用、做出贡献的年龄段。相应的工作年限主要集中在6~25年,占76.67%,说明大多数人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从学历上看,本科455人,占72.22%,硕士研究生105人,占16.67%,整体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从职称和技能等级上看,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共395人,占62.7%,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共105人,占16.67%,两者合计,具有高级职称的共占79.37%;技师179人,占28.41%,高级技师161人,占25.56%。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对于人才吸引力不足。柳州号称中国西部的工业重镇,是广西有名的工业城市,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属于三线城市,调查有57.3%的人认为柳州综合实力不足,对于人才没有吸引力。自治区强首府战略,北钦防一体化发展战略,广西自贸区建设,给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北部湾城市带来了政策洼地效应,给柳州产业发展带来挑战,柳州传统工业经济的区域优势、产业优势的吸引力不再明显,柳州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城市之间“人才争夺战”的本质是城市人口吸引力、魅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比拼。从不同机构发布的评价结果看,柳州城市吸引力相对国内其他先进城市基本没有优势。百度地图慧眼发布《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选取了中国100个主要城市,通过大数据客观反映城市人口吸引力状况,根据人口吸引力指数柳州排在第82位,而南宁排在第17位,绵阳排在第46位,桂林排在第74位;《2020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总报告》详细评价了中国291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人才密度及人才增量。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柳州排名第107位,相比5年前排名下降27位,人才密度排名132位,相比5年前排名下降20位,人才增量排名91位,相比5年前下降22位。
人才政策还不完善。从2017年武汉率先打响了“抢人大战”的“第一枪”,再到2019年兴起的中国城市抢人大战,突然进入了升级版,各地人才政策密集出台。据统计,2019年以来,发布各种人才引进与落户等政策的城市已经超过50个,特别是二三线城市,不断推出人才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且不断有城市持续加入“抢人大战”之中。柳州人才新政实施以来,确实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人才引进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引进的人才也充分体现了柳州城市发展特色。调查中发现有60%的人没有享受过柳州市人才政策,说明只有极少数人享受了人才政策的好处,柳州市的人才政策覆盖面过窄。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现有的人才政策力度与效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满足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缺乏一定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创新性。
一是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一方面,我市传统型加工企业较多,科技含量不高,引入人才的载体和平台尚处于培育期,对人才开发的内生动力不足,导致政策落实的客观效果不太理想。另一方面,当前事业单位经费按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部科研创新收益要上交财政,奖励科研人员的部分资金,单位需要向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层层申请,且相关部门不愿审批,资金落实困难。科研人员奖励列入单位工资总额,在没突破工资总额的情况下也要经主管部门审批,科研单位没有自主权,科技人员成果转化得不到收益。
二是人才政策知晓率总体不高,政策宣传有待加强。对于柳州人才新政19条,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问到对该人才政策的熟悉程度时,73.65%受调查者表示“完全不了解”,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表示,要么缺乏了解的直接渠道,要么面对“厚厚的文件”、“庞杂的政策类别”、“复杂的申报程序”,不知从何着手。相关部门在人才政策的分类梳理,有针对性的精准宣传推介做得还不到位。
社会人文环境价值引导薄弱,尊重和重视人才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调查中有46%的人认为所在单位对人才不够重视和尊重。一方面,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柳州各类人才群体对于当前工作、生活与未来发展环境的满意度总体偏低。这其中,既包括了对于工作条件、生活质量、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等物质性水平有待提升的具体诉求,同时更包括了对于社会尊重、发展机遇、组织保障、公共服务、人文环境、生态健康等各类软性因素进一步完善的迫切需要,现阶段柳州市对于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配套环境与制度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相比较而言,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人才强国对于全球顶尖人才的巨大吸引力,固然源于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开放性的人才市场,但同时也和给予人才总体较高的条件待遇、社会地位与生活水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我国当前对于人才的舆论宣传与价值观引导存在显著不足。一段时期以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尊重人才的价值观取向在拜金主义影响下愈发趋向淡化,加之互联网和新型移动媒体的兴起,整个社会的媒体舆论宣传环境陷入比较严重的浮躁、焦虑和功利化取向之中,尊重和重视人才的社会氛围亟待加快构筑。
体制机制环境不完善,人才发展障碍难以解决。一个是由于人才成长环境的培育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科技、教育、地理環境等各个方面一系列政策架构与平台搭建过程,是一个围绕人才各阶段成长生态的系统工程,现阶段还缺少相应的顶层布局与系统性规划作为支撑。二是针对人才的管理体制机制还不成熟。在人才相对集中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内,人才管理结构中行政管理与研发管理职能分工往往交叉错位,单向依据管理职务或职级高低衡量人才档次、判定人才价值的现象屡见不鲜,面向人才的岗位绩效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创新容错与激励机制尚未普遍确立并缺少必要探索,选人用人总体上欠缺绩效导向,人力资本配置的科学化、体系化程度不高。三是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评价标准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学位背景、学历出身的观念倾向仍然比较普遍,兼顾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与实际贡献的科学评价机制及其指标体系还未确立。四是人才交流与人力资源流动的客观条件限制仍然较多,如体制内流动过程中的编制种类与部门性质要求,跨地区流动中的户籍、档案、社保、公积金等壁垒仍是阻碍人才流转的重要瓶颈。
人才开发以及人才培养水平较低,无法满足高质量转型升级的需求。从科技创新来看,首先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柳州的科学技术投入逐年增加,2019年科学技术支出中的科技条件与服务、基础研究,分别增长28%、26.7%,但其规模和力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18年柳州科学技术支出约3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1.25%,而安徽芜湖科学技术支出约9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2.89%。其次,柳州高新技术企业数及具有影响力技术研发中心量较少,规模偏小。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研发中心既是实现自主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聚集的重要载体。一座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多与少、弱与强,决定了未来城市的竞争力。截止2019年低,柳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92家,广西瞪羚企业1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而南宁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9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3家,广西瞪羚企业3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安徽芜湖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0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再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专利申请量是反映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专利的申请数量和质量以及社会认可度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主创新的水平。2019年,柳州全年专利申请量7323件,芜湖则达到17455件,绵阳达到10612件。数量上的差距反映了柳州在鼓励和引导自主创新的政策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教育方面,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是柳州一大软肋。柳州的工业总产值占广西工业总产值的1/5,财政收入占广西财政收入1/6,GDP以及财政收入均排在广西第2位,但仅有6所高校(已十多年来没有增加),占广西总高校的1/16,特别是本科院校只有2所,崇左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相对较少,高校数量甚至超过了柳州,这与柳州在广西的经济地位极不匹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支撑,当前柳州本科高校仅2所,远低于有15所本科高校的南宁和9所本科高校的桂林,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专科和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层次。本科层次以及研究生层次占比较少,难以满足柳州实现万亿工业强市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短板明显。一是交通方面短板明显。从调查来看,对交通便捷的不满意程是仅次于房价。根据柳州交警部门的数据,截至到2018年底,柳州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90.6万辆。两轮电动车达到了121.2万辆,机动车驾驶人超过了121.5万人。柳州成为了全区每万人拥有机动车数量最多的城市,超出首府南宁971辆,比桂林多1656辆。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使得城市道路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区域性、时段性交通拥堵逐渐显现。此外,城市交通等工程项目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现行的交通道路产生影响,加大路面通行的压力。高德地图交通大数据研究团队撰写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高峰拥堵延时指数排名中,柳州排名全国第40位,位居全区1位。二是医疗卫生服务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13%的受调查者认为柳州医疗卫生服务一般或不好。其服务规模和服务水平远远跟不上人才对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未来还需要在改善就医环境、优化诊疗流程、丰富服务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改善。
三、柳州市人才强市战略实施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一是健全完善人才荣誉体系。加大人才荣誉激励力度,打造特级专家、杰出创新人才奖等人才奖励知名品牌,对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进行表彰奖励,依托现有公园和道路打造人才主题公园和人才大道,设立“柳州人才日”,加大人才先进事迹宣传,大兴创业创新之风,大兴重才爱才之风。二是健全完善人才工作宣传机制。在柳州日报、南国今报、柳州电视台及广播电台等市级主要媒体开设人才专栏,始终保持人才宣传高强热度。适时召开人才新闻发布会,及时发布最新人才政策和人才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扩大人才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二)完善人才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在人才立法方面柳州还是一片空白,尽管在实施人才新政以来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系统性开展人才工作不能仅靠短期刺激,在人才管理服务体制机制、人才制度创新、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柳州还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通过立法引领、服務、保障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对推进新时代现代化人才强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顺人才管理机制
1. 完善“聚天下英才”的柔性引才制度。柳州属于三线城市,地处欠发达地区,吸引高端人才能力较弱,现阶段柔性引才是更为适合和现实的方式。一方面要继续突破人才引进和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大胆创新柔性引才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加强柔性引才用才建设平台,加强保障支撑。
2. 完善有利于人才涌现的育才制度。继续夯实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高等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高校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通过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各类人才提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基础条件。
3. 完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用才制度。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要打通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之间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通道,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专业化水平。要注重将专业基础好、指示功底扎实、有战略眼光、视野开阔的高层次人次选拔到与其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岗位岗位,发挥其专长,让专家管理指导业务工作。
4. 完善人才顺畅流动制度。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使用体制。破除人才在体制内和体制外有序流动的制度障碍,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政策性障碍,打通人才自由流动和向上发展的通道,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5.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要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实行分类评价,突出品德评价,科学设置评价标准。要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创新多元评价方式,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畅通人才评价渠道,促进人才评价和项目评审、机构评估有机衔接。
(四)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1. 着力优化人才政策体系。要更加注重政策的覆盖面与合理性,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优化政策宣传,增加人才政策的知晓度、好评度。
2. 着力打造一流人才平台“强磁场”,提升全市产业环境。优化重点产业结构,打造汽车、机械、钢铁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科技创新上出实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创业新型载体;推进高新区提质升级;搭建产学研合作发展平台。
3.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打造优美宜居环境。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布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继续推进医联体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升;改善全市交通环境,持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
四、结语
在国家高度重视人才的基调下,城市之间的人才角逐战也有所加剧,各城市争相出台系列人才新政,从落户到买房、租房和综合补贴等各种优惠应有尽有,但从新政实施的最终成效来看,这些优惠政策并不能成为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人口流入一般都需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资源等多种因素。因此,柳州必须理顺人才管理机制,高度重视人才环境建设,只有具备战略、经济、产业、教育等优势后,努力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将是这场人才争夺战的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张晓明,李雪艳,顾承卫.“人才争夺战”之冷思考[J].科技中国,2019(09):7-15.
[2]柳州市政府重点课题组.柳州人才环境调查研究报告[J].柳州发展研究,2019(02):25-28.
[3]喻修远,王凯伟.城市人才争夺:问题生成、利弊博弈与化解策略[J].中国行政管理,2019(03):88-92.
[4]戈艳霞.当前我国“人才争夺战”的起因、潜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03):199-204.
[5]仪名杰.创新、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柳州市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9(03):491-492.
*基金项目:2020 年度柳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立项课题“新时代柳州市人才强市战略实施路径与对策研究”(立项文件:柳经普办字[2020]5号)。
(作者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397850058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