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度教育扶智:让乡村小规模学校走向内生式发展
2022-03-17何伟强蒋莉
何伟强 蒋莉
摘要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的改革实践为例,梳理通过多向度教育扶智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式发展的思路和经验。包括借助委托管理模式,提升校长的治校智慧;采取“组合拳式”管理举措,提升教师的专业智慧;实施制度化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的育儿智慧;开展以生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智慧。
关键词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扶智;内生式发展;委托管理;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2-0045-03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就读于这里的学生基本属于“被无奈剩下、被社会遗忘、处于社会边缘的‘走不掉的一代’”。[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落实教育公平、提升农村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举措。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很多地方在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帮扶过程中,通常将帮扶对象局限于贫困儿童这一群体,而对与其有密切关系的校长、教师、家长等群体却重视不足。在对“扶贫先扶智”这一理念达成共识的今天,如何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多向度教育扶智,通过促进相关利益群体的内生式发展,为当地儿童创造更多教育福祉,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富文乡中心小学”)的办学经验引起多方关注。该校自2016年起,在当地教育局主导下,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基于学校内生式发展的改革探索,在此过程中亲历了面向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的多向度教育扶智,从而为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内部治理,尤其是儿童贫困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范例。笔者作为这一改革项目的深度参与者,分享在此过程中的所思所见,希望为众多尚在摸索中的同类学校提供启发和参照。
众所周知,“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对于当前大多数乡村小规模学校而言,其迫切所需的是既拥有扎根乡村学校的教育情怀又具备新时代学校治理理念与能力的好校长。这样的好校长看似可遇不可求,实际上也可以通过精心培养而造就。在改革过程中,富文乡中心小学由当地教育局主导,采用委托管理方式,将其委托给第三方专业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进行管理,同时通过让校长全程参与项目团队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学校空间再造和课程管理变革等重大事務,促进其办学治校能力的全面提升。
1. 明晰委托管理架构,让校长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在委托管理期间,当地教育局明确将自主设计办学路径、自主安排工作时间、自主分配办学资源等学校管理的各项权限予以下放。与此同时,相关主体还明确了学校的委托管理架构,成立了学校理事会,并设理事会代表7人,其成员包括教育局代表1名、21世纪教育研究院代表1名、乡政府代表1名、乡人民代表1名、教师代表1名、校长与副校长各1名。学校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负责起草和制定学校章程,并根据委托协议要求指导学校起草和制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落实学校发展目标。校长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章程执行理事会决议,全面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带领教师完成五年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21世纪教育研究院作为被委托方,主要负责落实校长负责制,并指导校长探索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
2. 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引领校长全面提升治校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采取委托管理还是借助其他途径与专业机构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有计划的扶持引领,唤醒校长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其办学能力和智慧。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确定改革项目后,立即组织专门团队对学校开展跟进式服务,如在新校改建完成前,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全体教师更新理念;在工程项目完工后,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专项培训,共同确定改革意向、改革目标以及需要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此后,又指导校长带领教师制定学校内部管理各项制度及课程规划、完善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探索服务农村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教学模式等。
在专家引领下,富文乡中心小学管理团队对教育改革取得价值共识,树立共同愿景,并找到教育创新的突破点,即实行“全科包班机制”“主题融合教学”。同时,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牵头带动下,该校还与浙江杭州崇文实验学校、长江实验小学等杭州名校结成小班化教育发展共同体,通过引入这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适用于本校的治理之道,为学校的综合改革创设了广阔空间。
与大多同类学校相似,改革前的富文乡中心小学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曾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如教师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不强,等等。接受委托管理后,在专家指导下,学校针对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组合拳式”的管理举措,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 改革用人考核机制,唤醒教师的工作热情
唤醒教师的工作热情,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在改革过程中,富文乡中心小学通过改变用人考核机制,出台多种措施,唤醒教师的工作热情。例如:学校实施教师岗位双向聘用制度,并制定全科包班教师、学科专业教师和学生领航教师的岗位说明和任务分析,通过让教师自主选择、竞争上岗,激活教师内在发展动力,帮助他们克服职业倦怠。同时,学校改革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方案,重在鼓励引导教师关心学生的成长成人,全面提升读懂儿童的能力,减少与学生发展无关、低效的应付性工作,形成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同时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始终保持探索热情,等等。
2. 注重研训一体培养,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富文乡中心小学在专业机构指导下,通过多种举措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专业引领。一是建立联合教研团队。如学校以学期为单位,在校内系统实施教师培训计划,探索以育人为主题的跨年级教研活动;与崇文实验学校、长江实验小学等名校组建网络教研团队,及时交流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方法;充分利用公益组织以及社会机构资源开展跨界教研活动等。二是推行协同教学机制。富文乡中心小学在校内不设教师办公室,按一个班级两位教师包班的形式组织教学,由他们同时进班协同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们通过梳理不同年段各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共同研究分析学生的兴趣需要,协同渐进地尝试课程整合、项目制学习、主题式教学等,逐渐达到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水平的目的。三是创造各种参训机会。该校积极为教师外出参训学习创造机会,如先后选派教师到杭州市名校跟岗培训,参加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牵头组织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活动等,以此不断拓宽教师的教育视野,更新其教育观念。
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来说,家庭教育缺位、家校合作松散是一个普遍问题。如富文乡中心小学在改革之初,校内有120多名学生,其中多半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隔代教养往往疏于管教,导致孩子们普遍沉迷电子产品、网络游戏,亲子之间存在一定隔阂。改革过程中,该校摒弃已往简单抱怨的做法,一方面积极引进智慧父母课程等资源,面向家长做好亲子沟通方面的专题培训;另一方面出台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突出强调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作用。
1. 明晰家庭教育指导任务,引导教师各负其责
为了引起全体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视,该校在全员教师岗位聘任中,明确规定不同岗位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职责。如对于全科包班教师,明确要求其“一学年内至少与班级每一位学生家长作一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的交谈,并做好记录与分析,向学校提出家庭教育建议。及时掌握家庭教育及学生发展情况,经常展示学生作业、学习成果”。对于学科专业教师,明确要求其“积极参与家庭教育课题研究及研讨活动”。对于学生领航教师,明确要求其“经常与家长、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家庭教育及学生发展情况,参与学生成果展示和学习评价”。对于校长,也明确要求其“一学年至少与十位以上家长作时间不少于30分钟的交谈,并做好记录与分析,提出学校家庭教育培训计划”。
2. 关联教师工作考评及收入分配,推动任务有效落实
为了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落到实处,该校还将其纳入教师工作量测算办法及内部考核分配方案之中。如在工作量考核方面,学校明确规定:在家庭教育课题研究方面,课题负责教师计10课时,参与教师计1课时;在召开全校性家長会和家长委员会会议方面,参与授课教师计1课时;在家长培训方面(班级家长会原则上采用培训方式进行),参与教师按2课时/次计算。通过这些制度化的规定,该校真正实践了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理念,在提升家长育儿智慧的同时,也增进了家校之间的紧密合作。
“乡村教育不仅要为升学做准备,更重要的是‘为生活做准备’,因为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够上高中、大学;但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能够做最好的自己,拥有各自的美好人生。”[2]基于这一教育理念,富文乡中心小学通过构建生活教育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学生素质发展评价办法,为孩子们走向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1. 构建“毅行”生活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提升能力
学校根据所处区域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挖掘与学生真实生活有关的主题内容,将孩子在校学习生活与乡村生活、生产劳动、时令节气、民俗文化相结合,构建起扎根乡土、内容丰富的“毅行”生活教育课程体系。[3]例如:学校自主研发的校本拓展课程极富乡村味道,包括麦秆扇制作、草木扎染、木工、陶艺等特色内容,可以提供孩子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又如: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探索将各种节庆活动(悦读节、体育节、科技节、戏剧节、美食节、种植节、社会考察节、艺术节等)、职业体验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民主管理服务等进行课程化和综合化,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悟生活、体验快乐、增长能力,从而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2. 创新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学校改变传统的仅以成绩论优劣的学生评价方法,建立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和学生成长记录机制。例如:学校分别设置“毅行明星”“毅行小组”“毅行之家”等奖项,并出台相应评选标准,举办相关评比活动。学校还坚持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把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养成独立习惯作为重要内容,保证学生每天分别有一小时的自由阅读、自由运动、自由游戏时间;同时鼓励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参与拓展课程和综合主题课程学习中进行跨年级交往,学会勇敢表达。这种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扶智教育,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也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凡勇昆,常雪.“走不掉的一代”:关注乡村小规模学校中的边缘性群体[J].教育发展研究,2017(Z2):51-56.
[2] 杨东平.建设3.0版的未来乡村小规模学校[EB/OL].(2018-10-16)[2021-12-20].https://www.sohu.com/a/259860126_100974.2021-08-12.
[3] 蒋莉.富文样式:创新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新形态[J].中小学管理,2019(2):16-19.
(编辑 王淑清)
注释:①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度青年基金项目“中外针对贫困儿童的发展性教育福利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9YJC880030)的阶段性成果。
399250190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