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公共空间新闻生产的变革之道
2022-03-17李强
【摘要】建设性新闻作为传统媒体立足新媒体时代解决公共空间事务的一种新闻实践,具有更为积极的内容建设和向善的内容生产。建设性新闻的空间构成可从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予以分析,与之相应的是空间实践中的新闻生产理念、架构与方式等。中国主流媒体可架构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生产体系,以内容生产的舆论监督促进新闻生产与公共服务的协同治理;新兴媒体可充分整合新媒体优势资源,以“有温度的内容讲述”生产主旨架构向善向美的生产体系。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新闻生产;公共空间
发轫于欧美国家的建设性新闻,将报道的目光集中于公共空间问题,以此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区别于以往单一交待“六要素”的生产逻辑,建设性新闻更加追求内容编辑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念。它旗帜鲜明地树立起公共空间传播的“问题”导向,在不断地解决社会问题进程中,推动实现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最大化。
一、建设性新闻概念简述
从文献梳理可知,目前国外学者多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从内容生产、流程再造和公众参与等角度来界定这一概念。如美国学者凯伦·麦金泰尔、塔尼娅·阿塔莫尔托认为,建设性新闻是具有持久的舆论监督力量、规范的媒体运营建制和多元的受众诉求表达的新兴的新闻形式。“建设性新闻不仅是一种新闻体裁,而且构成了新闻界独特的规范性角色,这一角色具有广泛的监督性、促进性、参与性和协作性”。[1]国内学者在参鉴西方学术研究的同时,立足中国实际,提出开创性意义的概念界定。如唐绪军认为,“建设性新闻指的是媒体着眼于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新闻报道,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立足于公共生活的一种新闻实践或新闻理念”。[2]殷乐提出建设性新闻的核心要素可包括着眼未来、解决方案、积极参与。[3]上述学者把脉建设性新闻在社会变迁中的特征塑造和能量释放,建构其概念、结构和体系,给媒体转型以启示与借鉴。
综上可知,建设性新闻天然地与公共空间有着难以割裂的属性关联。对于前者而言,后者的生产力发展是其立足之本,生产关系变革是其创新之基,社会实践图景是其传播之源,受众意愿诉求是其运营之鉴。而对于后者,前者的报道结构是其文化生态的现实表征,关系维度是其媒介生态的互动样貌,哲理透视是其信息生态的人本观照。上述多重关系实则折射出建设性新闻与公共空间相互构建,水乳相融的机理构成。于此,本文尝试从公共空间视角对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加以界定,它主要指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在充分观照公众社会诉求的同时,以解决公共空间各类事务为核心要义,以弘扬社会文明新风为倡导方向,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等方式,感召公众关注社会现实,直面社会问题,参与社会治理,共建社会文明,由此构建的符合公共传播时代要求的新闻产制方式。
二、建设性新闻生产的空间构成
按照列斐伏尔的逻辑,空间是世间诸类事物存在、生发、延拓、再生的本原。空间既构成诸类事物,也维系事物的运动节律。依此,建设性新闻同样是由各类空间构成,具有自身特定的空间属性。本文依循列氏空间理论,尝试将建设性新闻的生产空间划分为物理空间——编播场所、精神空间——情感召唤和社会空间——关系再构,并做一粗浅分析。
(一)物理空间的实体依托
物理空间作为“较为固定不变”的空间,是空间实体的存在方式。传统的封闭式的编辑室、剪辑室、直播间不利于空间生产的创新性产出,有碍于解放空间生产力;开放式的物理空间对于建设性新闻是革命性的,它彻底改变了单一落后的生产环境,将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身体空间置于多样化的社会空间中,形成身体空间与社会空间的交合,体现出空间生产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而建设性新闻在新媒体领域的异军突起,则构建出开放式的网络传播空间,极大地拓展了新闻产制空间的边界,丰富了建设性新闻创新空间的内涵与结构,为公众思考社会问题,聚力新闻创新提供了深入持久的变革力量。
(二)精神空间的情感唤起
列斐伏尔提出精神空间意在寻求更深层次的人与社会的精神共振,一种人们对自身与外部世界均衡互动的思想建构。他认为,精神空间包罗万事万物,它集纳并转化诸类事物,作为开放性的思想活动存在于人类世界。[4]建设性新闻于此点意在寻求受众情感表达的理性诉求,建构积极情绪,化解消极情绪,阐发充满正义的情感话语。具体地讲,建设性新闻在内容生产上追求积极的情感话语表达,以对社会问题的深度回應感召受众的内心诉求;有效排解个别媒介事件带给受众的消极情绪,通过生动详实的内容生产重新唤醒公众对于道义良知的多重共振。新时期新闻舆论实践,为建设性新闻与公众畅通对话构建了意蕴丰富的精神空间。
(三)社会空间的生产再构
社会空间集纳了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诸类事物,是社会生活的万花筒,也是公共空间的现实映射,进而,“在此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物质性秩序本身变成了一种表达意义的传媒工具”。[5]新闻生产便是这一传媒工具的具象表征,它为社会空间注入了媒介活力,通达公共空间媒介化实现路径。新闻事业将内容生产的“材料”整合于社会有机体中,形成生产材料与生产关系的密切互动。建设性新闻将社会公共服务的理念融于生产流程中,成为主导性的报道思想。从和平新闻、行动新闻、公民新闻、解困新闻到公共新闻,再到建设性新闻,都在遵循内容生产的公共性观照,恪守社会空间的公共性道义,对公共责任的勇于担当、社会关系的优化提升具有推动作用,体现出建设性新闻与社会空间的紧密关联。
三、建设性新闻的公共空间生产实践
建设性新闻作为新媒体生产的一种范式,充分发挥媒介融合优势,从新闻产制的多个方面进行空间性的实践探索,如报道理念、报道结构、议题构成、编辑风格、制作技巧等,深刻甄别和审视社会问题,以面向未来的责任与担当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在这一逻辑推动下,加以具体的结构化运作,构建公共空间的实践图景。
(一)精神空间的民主化生产实践
媒介向公众传播各类信息,表达各类诉求,并以多种表征手法形塑公众的精神空间——对于公共利益、民主政治的现代性体察。诞生于本世纪的建设性新闻,也在遵循这一历史规律,引导公众积极追求公共利益,推进民主政治。那么,是何种思想力量推动建设性新闻的政治化表达,又是哪些动因深刻影响建设性新闻的空间化产制?发轫于西方社会的建设性新闻,自然与自由、平等、权利等一贯倡导的价值理念唇齿相依。[6]溯源西方政治思想史可知,它们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政治家、思想家都要探讨的核心要义。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密尔的《论自由》,都在深入推动公众对个人言论权利的获取。与争取自由相伴的是人们对表达权利的不懈求索。潘恩的人权至上论、休谟的法制权利论、罗尔斯的现代自由论,深刻构建着西方社会价值导向。上述思想家论及的自由与权利,对于建设性新闻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们与建设性新闻提倡的舆论自由和决策自由是深度契合的,是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相结合的民主化存在。这与建设性新闻的生产目的是高度统一的。自由与权利的思想创新,为建设性新闻的勃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其报道实践的重要思想来源。
进入当下,西方社会对自由、权利的追求与建设性新闻的兴起有着怎样的关联,后者又从中获取到怎样的思想动力?以美国为例,由于历史原因,坚持新闻自由的从业者一贯信奉托马斯·杰斐逊倡导的社会契约派的新闻自由观,加之自20世纪70年代伊始,以巴隆、巴格迪坎为代表提倡的民众参与论滥觞于世,建设性新闻的创建者深受他们的思想影响,将新闻与民主、自由和权利的相互关联运用于报道实践。民主社会的新闻媒介不仅向公众提供信息,更应集纳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建议,组织公众构建自主自为的媒介组织,号召公众共同制订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以保障社会机器的正常运转。这正是建设性新闻追求的新闻自由、民众参与的至高境界,是其立足社会现实的核心要义。可以说,杰斐逊的新闻观,巴隆、巴格迪坎的民众参与论是建设性新闻的另一思想来源,它促使媒介寻求与民众对话的最佳方式。
综上,从早期的自由、权利论到当前的新闻自由观、民众参与论,不仅建构出深厚多元的精神空间,同时成为西方新闻业形塑价值理念的思想来源,更是建设性新闻萌生、勃发的主要思想动力。它不仅给予新闻工作者深度洞见社会问题的行动之力,更为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不竭的思想之源。
(二)社会空间的媒介治理体系建构
列斐伏尔指出,社会空间是特定社会中的一种生产模式。处于不同的社会,其空间生产模式是不同的。欧美国家大力提倡建设性新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建设性新闻这一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可以创建富有创新活力的公共话语体系,以最广泛的社会动员構建新的社会空间。基于上述认识,建设性新闻主要在建构媒介治理体系上适应新的社会空间生产力发展要求。媒介治理,“是社会从权力控制向多元治理转型的协调性支点,以实现‘媒介善治’为目标的一种传播范式”。[7]建设性新闻积极参与到这一社会化进程中,从多维度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向善向上的话语模式。
首先,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美国学者霍顿认为,西方媒体的集中化、私有化、商业化和全球化使信息资源难以在公共领域自由流动。对此,媒体也曾以公共新闻、公民新闻为路径做过多种尝试,但这些生产模式面向多数公众参与制作新闻的机会较少,这样对公众投身社会治理并无过多实质性价值。之后出现的建设性新闻通过多种建制,不仅祛除了上述弊病,同时将信息资源引入公共空间领域,构建媒体与用户的合作式生产模式。如布鲁塞尔地方媒体面向当地民众发起的自建媒体信息活动,倡导民众以组织者身份提供地方建设、公共服务和个人故事等信息,以丰富媒体报道内容。[8]以公众生产信息为主要突破口,形成UGC+PUGC的信息流通路径,便于媒体灵活调控信息资源走向,利于用户准确把握信息资源特征,更有针对性地研判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为自身行动的建构与实施确立方向与路径。
其次,构建向善向上的话语模式。媒介治理的一个重要维度便是在多重利益的碰撞融合中,寻求不同阶层的话语平衡点,以建设性的媒介话语真实、客观地呈现社会景象。欧美媒体之所以反思“扒粪”新闻带来的诸多弊端,寻求更具建设性意义的新闻产制方式,就在于他们发现了媒介在社会多重力量博弈间有着监督、平衡和优化作用,一味报道负面新闻,只会损毁媒体的建设性功能。而建设性新闻,正是以揭示事实真相,传达正确观点,分清善恶美丑为己任,唤醒公众对社会的建设之情、感怀之情和憧憬之情,进一步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这样的话语模式,既符合东西方文化价值理念,也切中公众社会心态。社会肌体的问题与积弊,需要人类以实践活动消除,需要公众以自身行动化解,更需要媒介治理持久生发文明生态的和谐之力,以此促进社会朝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正是建设性新闻话语模式的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
四、建设性新闻的内容生产优化策略
(一)主流媒体的优化面向
主流媒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肩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善向美的社会道德的职责使命,将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有机统一,形成报道深度、覆盖广度和解读力度均占优势的新闻生产格局,由此生成的影响力是深远持久的。因此,欲使建设性新闻扎根中国本土,塑造中国范式,可着眼于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建构,具体到新闻生产领域,则需在公共空间诸方面搭建党、政府与公众沟通对话的平台,架构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生产机制。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要求我们的工作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到主流媒体的建设性新闻,就是要“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提升新闻生产的思想性、创新性、引领性和开拓性。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自觉地认识到建设性新闻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刻地体察到建设性新闻的报道导向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新闻传播规律,找准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分析公众呼声的关键要点,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诉求,把脉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以情感真挚的文字、声音、画面组织好内容生产流程,以高质量的报道内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的社会认知水准,增强人们的社会建设动能。
以人民为中心,要求主流媒体将舆论监督摆在重要位置、关键位置,深刻认识舆论监督是做好建设性新闻生产的重要着眼点。舆论监督是中国社会民主化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习近平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因此,主流媒体在建设性新闻的内容生产上坚持舆论监督原则,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以积极正面的舆论导向为工作指引,倡导立足公共生活、聚焦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治理的生产理念,在报道中消弭消极情绪,在进展中提出解决方案,推动新闻生产与公共服务协同发展。
(二)新兴媒体的优化面向
新兴媒体,“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方兴未艾的一类媒体”。[9]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传统媒体原本所拥有的垄断优势与话语权已不复存在,媒介文本表达的观点内容,已成为某种个体化行为中蕴含的媒介与价值观之间的形式化关系”。[10]蕴含于新兴媒体中的形式化关系对于新闻生产的变革意义是巨大的,由此催生的新闻生产方式的创新迭代正在日渐呈现于世。
生产资本雄厚,生产机制灵活,生产技术创新,生产群体多元,这都使新兴媒体在公共领域的发声日渐强劲,传播优势逐渐显著。那么,如何发挥好这一优势,进而寻求其在建设性新闻领域的突破口?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可知,社会空间生产社会关系,一定的社会空间弥漫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于此,社会空间以极大的融合性将各种社会关系集纳于其中,构成社会生活的巨大动能。从某种角度讲,新兴媒体与公众便构成一种类型的社会关系。[11]对于新兴媒体而言,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关系,如何发挥自身能量积极优化这一关联,是精准发力的关键点。由其自身属性和传播实践可知,蕴含于新兴媒体的温情叙事使内容制作更具时代品质和传播张力。它将目光投向大众的日常生活,通过微观叙事促进政府、专家与民众的无障碍沟通,构成多方认可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
更具体地说,新兴媒体可在整合既有生产资源的基础上,着力优化“有温度的内容讲述”生产模式,发挥科技优势,整合线上线下媒体资源,架构向善向美的生产体系,实施个体发声与公众发声相结合的生态战略,研发短视频数据采集系统,挖掘内容变现模式的行业示范效应,从而使建设性新闻成为媒体、社会、公众三者良性互动的有效推力之一。有温度的新闻是新闻从业者把新闻生产延伸到公众生活中、现实状态中,以广阔的社会空间为生产平台,以向善的精神火种为生产动力,以正面的社会舆论为新闻来源,以正向的解决之道为生产方式,驱除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对受众造成的负面消极影响。腾讯网《中国人的一天》栏目、凤凰网《暖新闻》栏目、优酷网《求是微理论》栏目,集中代表了新兴媒体在建设性新闻领域新闻产制的方式与模态。概言之,这些栏目在生产策略上通过融入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新闻”的有温度叙事,引导公众培育社会主体的身份角色,倡导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社会心理,化解消弭因新冠疫情等公共事件而生的消极情绪,引导公众以新思想、新理念、新角度、新方式来看待社会问题,激发公众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改善进程中,共同构建美好未来。
五、结语
公共空间聚合社會资源,凝结公众集体智慧,以何种范式科学、高效地生产建设性新闻,助力公共空间诸类事务有效管理,以此提升媒介新闻生产与社会实践的互动融合度,是媒体从业者和理论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借鉴西方建设性新闻的新闻产制经验,是为了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为了从新闻事业视角观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有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性新闻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具体到新闻生产领域,就是要以建设性为核心来关注媒体内容建设,寻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生产的衍生点,发掘建设性新闻的新闻生产创新点,进而构建符合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要求的生产体系。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社会空间转向视域下青年社交媒体使用效果研究”(203201909303)成果;黄冈师范学院2021年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2021CE26)成果]
参考文献:
[1]Tanja Aitamurto,Anita Varma.The Constructive Role of Journalism[J].Journalism Practice,2018(12):695-713.
[2]唐绪军,殷乐.建设性新闻实践:欧美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
[3]殷乐.建设性新闻:要素、关系与实践模式[J].当代传播,2020(2):46.
[4]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Oxford UK:Blockwell Ltd,1991:14-15.
[5]刘怀玉.《空间的生产》若干问题研究[J].哲学动态,2014(11):25.
[6]Borden,S.L.Communitarian journalism and the common good.Journalism.2014(3):273-288.
[7]沈悦.媒介治理视域下“一带一路”的国家形象认同建构[J].出版发行研究,2019(10):29.
[8]Victor Wiard.‘The city is ours,so let’s talk about it’:Constructing a citizen media initiative in Brussels.Journalism,2019(4):617-631.
[9]丁柏铨.略论新兴媒体发展规律[J].新闻记者,2015(10):17-18.
[10]李强.社会资本与自我认同:青年社交媒体使用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6):35.
[11]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Oxford UK:Blockwell Ltd,1991:72.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校:郑艳
392950190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