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理念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文化基因与提升策略

2022-03-17李渊曹琦

新闻爱好者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因素发展策略

李渊 曹琦

【摘要】话语体系作为一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表达范式,有着特定的历史基因和鲜明的社会特征。在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要构建更加科学有力、更加生动活泼的中国话语体系,就需要从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出发,本着从理念到行动的思路,加强其文化基因与本质内涵的研究,进而找到发展和提升的实操性战略。文章立足当前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任务,在分析中国话语体系的历史底色与文化基因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提升策略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国话语体系;文化因素;发展策略;實现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国际传播能力并未得到同步提升。数据显示,每天发自中国的信息不到全球信息发布总量的5%,中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仅仅相当于美国的14%。[1]这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去甚远。

基于这样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31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对加强当前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一项任务,列出了两大目标,推出了三条策略,并就构建四个体系、明确未来五大方向做出了具体安排。

一项任务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两大目标就是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2]三条策略就是要进行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四个体系就是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中国话语体系、中国叙事体系、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未来五大方向是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3]

在这样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递进式架构中,体现出了鲜明的世界格局,也彰显出独特的中国主张,更有着显著的文化力量,同时将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一、中国话语体系的历史底色与文化基因

话语体系是一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和文化传统的综合表达。从表象上看,话语体系是作为人类交往行为中,由交往主体通过语言符号建立起来的表达与接受、解释与理解、评价与认同等多重认知关系。深层地看,话语体系是反映民族传统、时代精神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4]

民族发展的文化积淀、国家进步的历史进程,为话语体系的构建赋予了深层次意蕴和厚重感气象。从通常意义上讲,话语方式是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话语构建是思想或精神的建构。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应当立足于中国5000多年悠久的文化历史,立足于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积淀着民族精神内核,蕴含着社会进步力量的多元文化形态,是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文化语境与修辞基础。

在认知中国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应本着辩证的思维,厘清其中国性与中华性、中国性与西方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中国性与中华性就是要明确“中国性”绝不是“中华性”的简单版或升级版。“中国性”是现代的,是21世纪的。“中华性”是构成“中国性”的底色和基因,是其本源和本来。中国性与西方性。就是要明确“中国性”和“西方性”本质上同属于现代性。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寻求以实现“现代性”为主题的发展道路。但中国从未真正进入西方现代性话语之中,而是始终尝试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性”。

从上述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反映一定社会存在的特定的范畴、概念所构成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的变化和演进有着“时间轴线”和“多向维度”。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鸦片战争以后,不甘屈辱与沉沦的中国仁人志士用探索精神瞭望世界,在懵懂中开启了现代话语体系发展、演变的艰难历程。在洋务运动中,用尝试性的思维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外向型”文化理念;在百日维新变法中,用“中西合璧”的想法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在辛亥革命中,推翻帝制的同时开启了提出民主、科学口号的新文化运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创新探索中,积极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由此走上了社会主义救中国的新征程。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开展,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创造出认识自身、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概念和思想体系,逐渐形成了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表达范畴。比如在话语范畴上,突出了人和文明、和谐、共同富裕,等等。话语体系是一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表达范式。[5]每个时代都有反映这一时代的话语体系,伟大的时代呼唤构建更加科学有力的话语体系。

在推动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中,要重视突出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展现“中国道路”的民族特色、民族底蕴和民族风格,揭示“中国道路”的内在奥秘、生成机理和独特基因。[6]中国话语建构必须站稳人民立场,为人民代言,发出人民的心声;必须站稳中国立场,提升中国话语的主体性、原创性,把牢中国道路的解释权、涉及中国议题的话语权;必须站稳人类立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话语体系重构,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的时代产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7]

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提升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创新体制机制,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要更好地发挥高层次专家的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8]

回望我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和路径,我们不难发现,在其跨越与演进的过程中,经历了传统意义上的“外宣”(propagan)和现代意义上的“交流”(communication)两个既有普遍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阶段。在时间的积淀和方式的演进中,传播者的思维方式逐渐实现并完成了从“不问需求、主观输出”到“区别对象、平等交流”的跨越式转变。

在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讲究策略,围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做好“一二三四五六”。

一是要领会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中,我们要有的放矢、主动作为、精准传播。這个传播过程可以借用一个心理学术语——投射(projection)。投射的本意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9]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投射在这里是借用此意,其特征是找准目标后,进行分众化传播。

二是要建立两大系统。(1)组建多部门信息共享的分析预判系统,提供系统性、针对性的舆情报告和应对方案。(2)建立中外人士共同参与的整合性、联动性全球快速反应系统。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考验着情报系统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只有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才能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供更加科学、精确、及时、到位的决策依据。在这样的前置条件下,要充分发挥“不为我所有,但能为我所用”的思路,借智借力借平台,发挥对中国友好人士的智囊作用,建构起具有中国气派、世界话语的传播和反应系统。

三是要匹配三个传播特征。(1)要强调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为政治战、舆论战、金融战等各类斗争提供决策依据。这是建立在前边所说的两大系统之上的A+版,或者是延长链。(2)各部门要联动参与,多机构信息共享、协调行动。在孟晚舟被加拿大非法扣押的1028天事件报道中,我们的多部门协调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媒体的发声有理有据有节奏,不仅体现出国家对公民的重视,也体现出外交上的巨大胜利。(3)锚定战略目标,长期跟踪筛查,择机连锁出击,一举控制话语权。2021年3月,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无端发起了“停止使用新疆棉花”的行动,这种带有傲慢与偏见的“抹黑”行动,其背后的原因竟然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理由——“强迫劳动”。在洞悉真相后,包括外交部等机构在内的中国相关部门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理,将新疆棉花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细致性地呈现,有力回击了谣言制造者,抨击了境外媒体的不实之词。

四是掌握四条传播技巧。要研究和把握不同受众的接受习惯和特点,用对方听得懂且听得进的语言和方式进行表达,努力把我们的“欲说”和受众的“欲知”结合起来,把“叙事”与“说理”统一起来,把“我说”与“他说”融会起来,把“故事”与“结论”贯穿起来,以文载道、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10]让中华文化和中国形象在世界面前“多起来”“活起来”“热起来”“美起来”。

五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在叙事体系上,要用好新闻发布手段,用好智库交流手段,用好重大活动、赛事手段,用好传统节日载体,用好海外文化阵地。在故事讲述上,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的故事,讲好中国人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合作共赢的故事。今天,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有责任也有条件向世界宣介自己的主张、弘扬自己的价值、讲好自己的故事,以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2021年河南广播电视台以“世界吹来华夏风”为硬核内容,打造了出圈出彩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和我驻外使领馆进行宣推,中国文化在时代感、时尚感中悦动世界。

六是要提升语言技能,创新传播手段。在语汇方面,官方用语、民间用语、网络用语巧妙搭配,有机混用,通过“跨界”“联动”,让语言出新出彩。在语态方面,做好故事化讲述,陈述事实,彰显真实,夹叙夹议,“他说”为主,“自说”为辅。在语调方面,要高低兼容,错落有致,宜听宜看宜传播。在修辞方面,尽可能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同时少用形容词,多用容易共情共鸣的大众化、质朴性语言。在文本方面,从全网传播、融合传播的视域出发,强化文字、图表、音视频的统筹运用与综合使用,力求系统化、碎片化兼备,本国语言和外来语言共用,避免“话语贫困”与“话语赤字”。在传播手段方面,要加大技术赋能的力度,做好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社交媒体、大众媒体的交叉交互,最大限度实现信息传递、沟通、共享的多功能到达,做到有用有效。

根据“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终极目标,在于营造强大的“话语中国”及由此塑造的“中国形象”和蕴藉在话语中的“中国图像”“中国图景”。为此,中国话语体系理当是在由问题、概念、价值、范式、学理等条件支撑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科学的、动态的、发展的。

三、结语

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外在体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昂扬气象,是对话世界和拓展影响的有效手段。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11]坚持说中国话,立足说好中国话,提升中国话语的能见度、丰盈度,在彰显中国话语世界意义的前提下,要正向呈现、客观反映、准确表达新时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和巨大发展成就,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持续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君昌.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兼谈中国认知传播语态体系构建[J].中国广播,2016(10).

[2]郭卫民.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国际传播工作[J].对外传播,2021(7).

[3]周树春.以高度政治自觉战略自觉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N].学习时报,2021-07-21.

[4]刘晓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架构与现实要求[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0(10).

[5]周宇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百年变迁逻辑纹理[J].青年记者,2021(6).

[6]陈曙光.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J].教学与研究,2015(10).

[7]闫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思想研究[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6).

[8]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

[9]赵曼.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的家长心理探析[J].艺海,2011(4).

[10]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519/c64094-28361550-3.html.

(李渊为河南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编辑;曹琦为河南广播电视台发展规划部主任编辑)

编校:王志昭

3574501908220

猜你喜欢

文化因素发展策略
书刊出版设计中文化因素应用研究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青春喜剧: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
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的调查归类及社会语言学分析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