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赓续传承

2022-03-16赵永明杨贝贝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价值

赵永明,杨贝贝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政治特质,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根本价值、执政追求的生动诠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科学总结了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人民至上”[1]。这一宝贵经验既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密码,也更加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的价值取向。基于此,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人民至上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关于人民至上的基本内涵研究。学界主要认为,人民至上就是将人民作为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卢黎歌等人认为,人民至上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信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准则以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人民主体理念[2]。邸乘光围绕地位、权力、利益、标准等关键词,诠释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内涵要义[3]。韩文乾从“唯物史观”的理论维度、“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维度、“为人民服务”的党性维度、“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维度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维度阐释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涵[4]。二是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因研究。学者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百年实践等方面,阐释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依据、历史文化依据和现实依据。王丽平认为,人民至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为基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5]。龚维斌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是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是团结和引领群众的行动指南,是推进国家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制胜法宝[6]。三是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经验启示研究。学者们认为要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各环节。张燚认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正风反腐、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7]。辛鸣认为,坚持人民至上要在心怀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等方面下功夫[8]。王永贵等人认为,我们党要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统筹协调好“民意”“民智”“民力”“民生”四者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带领人民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9]。

综上所述,学界关于人民至上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相关对策性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坚持人民至上,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生活幸福作为“国之大者”,始终牢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理论滋养初心,以行动担当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度审视和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生成来源、深刻意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10],搞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时代之问,意义深远。

一、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生成来源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是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融通中,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渥土壤,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探索中形成的。

(一)理论本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具有跨越时代的理论伟力,是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立论之基和理论之源。人民至上理念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人”的基本认知。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对象是进行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在他们看来,“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1]才是理论研究观照的对象。唯心主义者的研究对象是包含“绝对精神”在内的观念世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费尔巴哈虽然看到了唯心主义的局限性,但也只是直观感性地观察人,认为人是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下抽象的人,更多地强调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以人的现实性为起点,延伸至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分析人的具体特性,认为人是以社会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恩格斯明确提出“现实的人”的范畴,并赋予“人的本质”以客观现实的规定性。在对“人”的认识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立足客观实在的范畴,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去发现现实的人,以崭新的视野和立场建构了人民主体论,又进一步将“人民主体思想和其能动性作用的价值向度内化为‘人民至上’的逻辑引线”[12]。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更是唯物史观的接续发展,指明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我们党只有紧紧依靠广大“具体实在的”人民群众,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目标”,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民至上理念凸显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布鲁诺·鲍威尔等人宣扬唯心史观,将“精神”看做产生历史活动的主要因素,鼓吹“思想创造一切”,认为在历史活动中重要的是“思想”而非“群众”。针对这一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批判,并指明“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13],人民群众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唯物史观在本质上就是群众史观,用唯物史观透视中国历史,就会发现是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历史,中国人民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装,一直秉持着唯物史观的基本价值向度,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其“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正是对唯物史观的传承与创新。

(二)文化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萌发于商周时期,发展、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不断丰富、完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仍然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顺应民心是民本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传承。《尚书》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道出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即在以民为本。西周王朝提出“敬天保民”的主张,开启了我国“重民”的政治思想传统。中国古代的贤明君主虽统治时代不同,对治国理政的探索也存在差异,但在重民爱民、富民利民、忧民恤民等方面,均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传统民本思想在君民关系上提倡“以民为贵”,在国家治理实践上强调“重视民生”,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生成提供了文化基因。

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相较于古代民本思想有着本质超越。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人民立场写进自己的纲领,在扎根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汲取民本思想大量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极具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人民至上理念,这既结合马克思主义对民本思想作了新阐释,促使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也让民本思想的价值内涵在新时代获得创新性发展,实现了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型。毛泽东同志说:“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4]邓小平同志指出,共产党人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工作”[15]。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把人民挂在心间,强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16]。这些重要论述虽然表述不尽一致,但阐述的是同样的道理,都强调人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总而言之,民本思想在摒弃了历史局限性与阶级狭隘性外,给予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以丰富的理论精华和合理内涵,中国共产党也在实现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精神超越和理论建构中传承升华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

(三)历史渊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和原则贯穿于党百年奋斗历史进程的始终,是指引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条“生命线”。

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坚守人民立场,通过制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领导革命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等改变了中国人民饱受压迫和欺凌的命运,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我们党从一开始,就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真心实意地解决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民生问题。在经历大革命的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1931 年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决定将土地分配给贫苦的农民,不仅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也推动了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同时,我们党也十分关心群众生活,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实实在在的大事来办,以此赢得了苏区群众的真心称赞和由衷拥护。

在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为人民民主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建设新中国,不仅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兼顾改善人民生活,还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做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诉求。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民主不是资产阶级民主,而是人民民主”[17]。1954 年,由毛泽东挂帅,着手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这使得人民的政治权力有了制度保障,从而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性。

在春潮澎湃的改革时代,中国共产党不仅强调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而且改革的成果也必须由人民检验。邓小平同志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18]这一关键性问题,切实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相信人民的力量,在广集民智、广聚民力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社会主义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江泽民同志指出,不管是政权还是政党,如果“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19]。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相继开展“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一系列有利于党群关系的有效举措,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在“人民所思所想、急难愁盼的问题”[20]面前,习近平总书记用心用情用力去解决人民的“操心事”“烦心事”。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用“一切为民”的态度,践行着“不负人民”的道德自觉,以踔厉奋发的精神状态带领着中国人民拼搏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兑现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1]的承诺。百年来,我们党秉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在顺应民意、代表民利、体现民智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和方略,其中人民至上的时代命题正是聚焦党百年探索创新所提炼出来的。

二、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深刻意蕴

百年沧桑岁月,百年辉煌荣光。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波澜壮阔、披荆斩棘,如今依旧风华正茂。人们不禁会问,百年大党为什么能?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摆在党各项事业的至高无上的位置。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核心在‘人民’,落脚在‘至上’”[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有助于筑牢长期执政根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还为迈向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一)筑牢长期执政根基的现实要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政党,连续稳定执政,执政根基依旧牢固、可靠。试问一个百年大党何以能够执政,何以执政兴国?回答和解决好这个根本性问题,关键在于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在苦难与辉煌的百年历史中,人民的拥戴和支持正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肩挑背负,用小车推来军需物资取得了战争胜利。渡江战役中,通过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军力和民力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战役胜利。着眼当下,全力以赴严防疫情反弹,也都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共产党一直坚信要取得成功,必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因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22]。一旦不相信人民或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政权将难以稳固。20 世纪90 年代,苏联解体,苏共最终亡党、丧失政权。在此之前,《西伯利亚报》曾做过一次民意调查,调查显示仅有7%的受访者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而有85%的受访者认为苏共代表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利益。苏共的悲剧再次表明,一个政党无论何时都要听民声、察民情、顺民心,避免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据2021 年全球政府信任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高达91%,这足以证明,人民认可、人心稳定是我们党长期稳定执政的重要支撑。因此,中国共产党只有继续深入群众、扎根人民,才能进一步筑牢执政根基,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同时也只有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拥有更坚实的执政底气。

(二)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价值诉求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复兴作为根本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党革命、改革、建设、发展的最大底气和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夯实民生基础,从建立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保体系,到破解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就业难题;从史上规模最大的安居工程建设,到创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一项项举措落地见效,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有力提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3]。至此,《诗经》中吟唱数千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愿景,已经在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接续奋斗中变成生动的现实,而我们实现的小康也正是人民的小康。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初心始终未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擘画了增进人民福祉的发展蓝图,着力以“立足高远、求真务实”的持久动力,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了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指向。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需继续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转化为自身的认识自觉与行动自觉,进而以更高水平改善民生福祉,保障人人都能享受发展的实际成果。

(三)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远景探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探索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4]。鸦片战争以来,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到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再到辛亥革命,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都有拯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付出了艰辛努力,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引领中国人民走上民族复兴正道的重任,就历史地留给了中国共产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自人民之中、为解放人民而诞生的”[25],并且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自身的人民立场和使命任务。在拼搏奋进的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接续完成和推进了许多大事,也做出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贡献——架起了中国桥、铺设了中国路、驶动了中国车……同时也成就了一个流动的中国,而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和始终如一的价值坚守。中国共产党奉人民为衣食父母,视自己为人民公仆,用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各种困难,用风雨同舟的干劲解决民生问题,铸就了同人民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就在于只有中国共产党有信心、有能力领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作为领路人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秉持人民至上,顺应人民意愿,用人民的磅礴力量凝聚起民族复兴伟力,从而推动“中国”号巨轮驶向更光辉的未来。

(四)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追求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5]这一重大论断既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也预示了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必然会完成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持久奋斗的最高目标,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同时也拓宽了人类现代化道路,给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既蕴涵着“为民族谋复兴”的深厚民族情怀,也展示了“为世界谋大同”的深沉人类情怀。而在一些西方国家,不管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本质上代表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不代表、也不可能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更谈不上为全人类谋幸福。如今的中国,心怀天下、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谋大同的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克服治理赤字,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这些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给世界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积极践行初心使命,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新纪元,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向着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进行实实在在的努力。

三、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实践路径

百年征程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优势,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坚持人民至上已经成为我们党接续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法宝。筑梦新征程,展望新未来,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考量,牢牢植根人民,紧紧贴近人民,不断造福人民。

(一)夯实根基:在常思“我是谁”中牢牢植根人民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植根人民是我们党生存发展的力量之源。一百年来,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超强的民心感召力。立足百年新起点,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深深植根人民,夯实人民根基。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26]党的一切活动都需要扎根人民。一方面,党要始终践行根本宗旨,坚守初心使命。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共产党汲古人之智,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自身最高的价值取向,致力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正是由于这一永恒不变的宗旨,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舍小家为大家,以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挺立起民族复兴的脊梁。中国共产党要永葆青春活力,就要以民为本,在坚守初心使命中不忘本来,面向未来,进而实现本固邦宁、天下大同。另一方面,党要纵深推进自我革命,奋力维护民心。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执政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作风建设上敢于正视自身不足,时刻检验自身缺点。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刮骨疗毒的魄力,以“不得罪腐败分子,就要得罪人民”的勇气担当,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敢抓、真抓、常抓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就自然会使得人民心气顺畅。面对民族复兴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唯有牢记“我是谁”,努力做到不忘本、不忘根、不忘源,夯实执政根基,才能在奋力新时代、共圆中国梦中永葆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战斗力。

(二)赓续血脉:在深悟“依靠谁”中紧紧贴近人民

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兴,依靠人民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坚实基础。我们党一路走来,从弱小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靠的就是人民的支持和信赖。“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7]聚力奋进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必须紧紧贴近人民,赓续人民血脉。

党要把人民当做最坚固的“铜墙铁壁”,这样“我们就有了坚实根基和排山倒海的力量源泉”[28]。着眼当下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这些成就与变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勠力同心。可以说,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同心同德、患难与共,“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29]。中国共产党要满足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现实需求,必须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同时还要警惕试图分裂党和人民的敌对势力,积极防范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展望未来路,中国共产党唯有不忘“依靠谁”,着力汇聚亿万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非凡之智,让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新征程的奋斗中充分彰显,才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的伟大斗争的胜利。

(三)增进福祉:在回答“为了谁”中不断造福人民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30]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造福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和庄严承诺。百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党始终把维护人民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实打实”地致力于解决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实际问题。矢志践行新使命,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造福人民,增进民生福祉。

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为民造福,我们党也必须要用具体行动来回答“发展为了谁”“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补短板、解难题是基础。要千方百计在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调整优化生育政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有效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等方面着力,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人民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抓衔接、促振兴是关键。要做好从“固脱贫”到“促振兴”的高度衔接,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健康中国”建设等,从而在更高起点谋划推进共同富裕。谋发展、开新局是重点。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实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体系等,一项项非凡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造福人民的见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共产党“必须以‘人民至上’为根本指引,着力提升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质量”[31],从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而言之,踏上新的赶考之路,中国共产党要深刻领会和践行“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聚力答好民生福祉“必答题”,并由人民“阅卷”,才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四、结 语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崇高信仰,彰显了党的人民情怀的时代赓续,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国之大者”铭记于心,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基准线”,进而指明了未来我们党夺取伟大事业新胜利的根本动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不仅将“人民至上”写入党的重要文件,而且将其作为党的百年历史经验之一,加以充分阐释。人民至上不仅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价值指向和根本遵循,还是对党的理论、历史和实践的高度概括。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不断深化和完善其理论建构。新时代新征程,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生成来源,把握其价值意蕴,探寻实践路径,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价值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