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效果的三维视角

2022-03-16邓安能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5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价值观思政

邓安能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 杭州)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便成为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毋庸置疑,高校青年大学生是培养的重要对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实践证明,近十年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工作交出了令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探讨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效果问题,不仅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2017年2月,中央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意见》首次提出“三全育人”这一概念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就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重要主题。冯淑萍从国际局势、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和共产主义的远大追求三个维度阐述了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意义。李寒梅认为[4],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当前存在教学结果的知行不一、教学内容的简单化处理、教学方法的工具化与低效化、教学评价的机械化与肤浅化问题。王雅瑞等指出[5],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聚焦三点,即抓好迎新教育环节、建设好网络阵地和加强自我教育。顾志勇[6]分析了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育引导路径、实践养成路径和制度保障路径。崔涛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探讨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问题[7]。冯秀军[8]认为,新时代的大学教育需要拓展和深化教育的历史之维、国际之维、责任之维和实践之维[9]。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多方面提出了提升效果的路径与策略,为高校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以往研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即忽略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机理的探讨,且大多从某一个方面针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忽略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是一个多方联动的有机系统。鉴于此,本文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机理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行为感召三个维度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以达到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 课堂教学是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

人才培养是高校四大主要功能之一,教学是高校主要业务。对于高校而言,教学是青年大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见识、转变思想以发挥人才培养功能的重要途径。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尽管近年来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实施越来越广泛和频繁,但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其独特的优势仍然是各层次教学的主要方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以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效果。

核心价值观认知是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要求及其功能的了解与认识。获取核心价值观认知是核心价值观形成机理的第一要素,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源起。在核心价值观形成机理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能力,是非不分、真假不辨势必会影响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坚定。核心价值观认知是个体核心价值观道德品质形成的逻辑起点,是核心价值观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与前提。

鉴于核心价值观认知在核心价值观形成机理中的重要地位,打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知基础,就成为高校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一是要强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知识教育。在高校思政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要向大学生讲清楚党中央于2012年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背景、重大意义、时代价值及其演进轨迹等,诠释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结构特征、精神实质及其意识形态属性等,阐述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值得指出的是,在思政课堂上对青年大学生灌输这些知识非常有必要,只有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知识灌输到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中,他们才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和认知,为己所用,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要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规律。遵循教学规律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效果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了更加有利的现实条件、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更加深远的道义支撑。课堂教学要利用好这些新的有利条件,把握好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一方面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案例用当代青年大学生听得懂的、喜欢听的话语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好新媒体、自媒体等新的教学平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调动青年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红利,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10]。此外,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全国各高校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高校要善于归纳总结这些有益经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时效性。三是要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做到全课程育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一方面,高校课堂教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政课程的全过程,这是该类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由该类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其他各类课程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因素,在高校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整体氛围中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有效转换。

二 校园文化是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效果的核心

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是一个润物无声的长期熏陶和涵养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属于精神文化范畴,是精神文化的核心层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靠课堂教学的有形教育,二要靠校园文化的隐形教育。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以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效果。

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是人们在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基础上,对核心价值观的服膺和坚信,从而具有的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强烈义务感和责任感。因此,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上升到了意志和信念层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机理中,情感认同是形成的目标和必经阶段。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是核心价值观完成内化的显著标志,是人们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内生动力。

鉴于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在核心价值观形成机理中的重要地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青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就成为高校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效果的核心。具体而言,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以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形成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健康有为的校园文化”[12]。校园的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体育馆、商店以及大学生食堂、宿舍、活动中心等硬件建筑标识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质;校园的标语、横幅、宣传栏、电子屏幕等要在醒目的位置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宣传典型案例及最新的阐释,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二是要营造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形文化环境。高校校训的凝练要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意蕴,还要充分挖掘校史中的民主、爱国、诚信、和谐等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史料,做好大学精神的宣传和阐释工作,把校园学习风气、教学风气当作常规工作常抓不懈,使青年大学生在隐形文化环境中茁壮成长。三是要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空间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高校要增强网络文化自觉,发挥好网络虚拟世界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造良好的网络空间。一方面,应建设好校园网,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力度,创建一批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站,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阵地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另一方面,应创造一些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化产品,以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

三 行为感召是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是一个理论教育、文化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社会实践不仅是促进个体形成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衡量个体是否形成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标准。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日常生活并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为人们所认同。通过社会实践,人们从中感知、领悟、锤炼、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产生心灵共鸣,积久成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功能,以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效果。

实践行为是个体的道德选择,在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下,个体可以选择违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行为,也可以选择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道德行为,体现在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的赞许、敬佩等态度,甚至以该行为视为榜样上;体现在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的鄙视、厌恶等态度,甚至敢于与该行为作斗争上。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机理中,彰显核心价值观行为,并养成行为习惯,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验证。

鉴于行为实践在核心价值观形成机理中的重要地位,以行为感召的方式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行为习惯,就成为高校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具体而言,一是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礼仪活动,如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仪式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校园生活实践情景,从而感染青年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开展榜样示范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要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引领作用,尤其是要重视行为榜样在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激励作用。三是要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高校是大师大家的养成之所。养成不外乎是理论学习、情感渗透、环境熏陶、价值引领和人格感召,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切实担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3]。”一方面,要激发高校教师育人的责任感。要改革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打破高校教师考核的“五唯”标准,让高校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学育人工作,这是激发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责任感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要提升高校党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的道德素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全员育人,教育的主体不仅包括广大教师,还包括学生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要运用好这类人群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

四 结语

新发展阶段,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效果,可以为国家建设提供道德支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机理中,理性认知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源起,情感认同是形成的目标,行为实践是形成的验证。因此,高校应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行为感召三个维度开展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即遵循认知、认同和践行的培育路径,以养成理想的道德人格。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