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智能思政建设研究

2022-03-16于文斐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5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政智能

于文斐

(海军潜艇学院,山东 青岛)

进入新时代,以大数据、深度学习、云计算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不仅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也给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带来了新鲜活力。党和国家把握大势,对实现思政教育智能化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会中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深度应用”[1]。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要求“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2]。“智能思政”这一先进理念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纳、重视并快速蓬勃发展。

为深入研究智能思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本文对智能思政在高等院校教育建设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进行了充分分析,为各高校充分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机遇,做好新时代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供新思路。

一 智能思政相关理论

(一) 智能思政的内涵

人工智能是一种“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技术科学”[3],即一种在计算机上运用算法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当时受计算机性能限制,并没有形成应用成果。21世纪以来,计算机运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长和云计算服务的大规模部署,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医疗、司法、工业、汽车、城市建设方面都有着良好表现。

智能思政则是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指在大数据、深度学习、云计算等智能技术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变革的新形态[4]。智能思政以人工智能为前提基础,通过对人的思想、观念、意识数据进行加工形成了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育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 智能思政实现路径

一是汇聚资源,建立数据平台。智能思政形成和运行建立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之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大规模推动思政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利用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学双方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为师生课后的教学交流提供更强大的交流平台。全面推动思政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已成为了智能思政建设的最主要内容之一。

二是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育人。大教育家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在人工智能时代依旧适用并且有了新的突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相应教学系统,可以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精确分析学生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判断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进行教学内容的精准投放,通过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教化,最后对其进行个性化考核,对教学效果进行精确判断。

三是虚拟现实,创新情境教学。近年来,随着混合现实、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和5G技术的普及,人工智能仿真模拟具备了更加广阔的应用。仿真技术可以建立逼真的虚拟学习环境,学生通过特制眼镜或头盔获取可视化内容,同时辅以触觉、嗅觉等感觉通道的刺激,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与历史人物对话、体验战争场景、参观虚拟展馆,这不仅降低了实地教学的成本和交通风险,更让学生有机会接受到更丰富更逼真的思政教育资源,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

二 高校智能思政建设SWOT分析

(一) 智能思政优势分析

1.共享优质资源,提高丰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除部分与院校特色关联较为紧密的课程之外,主要科目各高校间内容重叠部分较大,可利用的资源较为丰富。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课程效果受学校投入、教师水平、课程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思政课效果校际间差异较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空间壁垒被打破,院校之间可以建立思政资源库,共享优质丰富的思政内容,教师可通过精准检索,从庞大的互联网资源中筛选出合适的思政教育素材,提高教学的丰富性。

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针对性。当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5”“00”后,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个性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个体差异,进行多元化教学。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往往采用大班教学,难以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进行内容的调整。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可以通过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依托精准感知、人机交互等方式对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心理状态、兴趣爱好、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每名学生的喜好、习惯、认知特点进行思政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感染力。传统思政课常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为课堂讲授和参观见学,虽然近几年出现了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和三分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学生参与度仍有待提升1。通过智能思政,学生在课堂中可以针对内容做出及时的反馈,而教师可以根据通过测试和学生反馈活跃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课堂质量。在疫情背景下现地参观教学难以实现,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场景进行模拟,模拟纪念馆或历史事件,通过触觉、听觉、视觉等多通道刺激,使学生沉浸其中,改变以往学生对于思政教学“离实际生活有点远”的感受,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在人工智能帮助下,学生作业时间降低32%,而学习兴趣提升30%,焦虑情绪下降20%。

(二) 智能思政劣势分析

1.海量数据影响课程效果。随着信息技术技术的发展,碎片化、快餐式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一方面,空间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虽大部分内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但部分内容和观点为博取流量过分注重趣味性和偏离价值观。而人工智能目前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对有害信息的过滤水平有限。习主席强调“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住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但是青年阶段对人生、世界和价值的判断还不成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不足,容易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庞大的数据库、海量的资源让学生获取信息的机会更多更容易,部分信息可能超越教师认知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师的课堂地位,话语权容易受到质疑。

2.课程保障提高运行成本。相较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智能思政对教学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资金保障要求。智能思政使用相应的软件,雨课堂、钉钉、腾讯会议等APP的使用为教学提供了技术便利,同时为了获取更高级的服务权限就需要付出相应资金成本。与此同时,智能思政也对硬件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保障课程顺利进行需要有一定的场地保障、高性能计算机、VR头盔等操作终端,设备的购买和维护也提出了一定的资金要求。除此之外,思政课程平台建设、慕课微课建设、课程的设计录制等都对课程保障提出了资金要求。

3.人工智能存在自身局限。要认识到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工具的局限性,智能思政的发展目前还处于低级阶段,只能完成知识的传递,而无法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教学过程过分依赖人工智能,则可能培养出没有感情的“百科全书”,不善交流,人际交往出现问题,面对压力无法自我调节,缺乏创造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甚至会出现反社会倾向。

(三) 智能思政面临的机遇

1.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习主席一方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一方面又在实施层面做出指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通过《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为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这些都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思想政治课智能化建设的殷切期待。

2.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智能思政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搜索、图像识别、人机交互等领域都有突出表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必将通过数据分析或构建场景等技术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形式,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当前,已经出现了一系列人工智能运用于教学的成功案例。北京师范大学的“AI好老师”育人助教系统可通过智能问答和深度搜索辅助思政课学习,科大讯飞的“智能教育”系统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精准教学、自主学习和智慧考试,三书云携带5G、VR思政党建教育系统亮相智博会拥抱智能时代红色党建。

(四) 智能思政面临的挑战

1.缺乏监管金标准。智能思政尚处于建设的探索阶段,缺乏相应的建设和监管标准。对于智能思政的建设内容、建设标准、效果评估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目前还处于解决“有没有”问题的阶段,建设质量难以保证。

2.面临数据共享困难。智慧思政建立在大数据收集、挖掘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存在一定的数据泄露风险。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接触到部分学生的隐私信息,如果界定保密范围有待研究。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对于保密要求较为严格,在数据交互共享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原本在互联网条件下运行的软硬件设备与单位保密系统不兼容会出现无法应用的情况。

三 高校智能思政建设对策建议

(一) 坚持指导思想,建立制度规范

高等教育院校是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而思政课程则是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性课程。

进行“智能思政”建设,首先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实际行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其次,需要建立制度规范。把“智能思政”的建设上升到制度层面,用制度规范思政课程建设、运行、考核评价和激励。各级机关、教育部门要将“智能思政”建设纳入院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中,为院校思政课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和技术支持,增加思政教师编制,提供适当岗位津贴,在政治理论教学评价中增加对“智能思政”的评价维度;各院校要制定出台具体的“智能思政”课程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学校各职能部门职责;对考核评价具体方法和标准做出明确,对课程教学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量化评价;院校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学效果好的思政教师进行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作为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与此同时,将好的做法进行推广[5]。

(二) 抓住发展机遇,推动“课”“技”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教育行业出现了智慧课堂、智慧学习、智慧考试、智慧学校等服务类产品的出现,思政课程建设要抓住发展机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如搭建思政资源网络教学平台,院校间共享思政资源;使用大数据智能化分析,对每位学生进行智能分析,以便做到“因材施教”;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参观”革命历史旧址、纪念馆等,进行现地教学,用沉浸感增强学生体验,传承红色基因;使用智能教学软件进行点名考勤、课堂提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用思政教学平台进行政治理论课考试,改变以往参考人员多、判卷人员少、时间要求高等问题[6]。

(三) 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教学能力

思政课教师要始终牢记并努力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7],自己加强专业学习,提升大数据思维,及时做好教学内容更新,积极接受新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虽可替代部分试卷评阅、信息分析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使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但实际上对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成长。树立运用新技术的观念,对“智能思政”等新生事物持接纳、为我所用的态度,而不是排斥与抗拒;建立和使用教学资源库、精彩案例库、视频音频库等信息数据库,满足教学需求;探索更多课程设计,变单纯“一对多”线下教学、实地参观见学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新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单纯讲授式教学方法,融合智能技术,组织个人自学、调查研究、小组汇报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认同;提升使用新教具的能力,对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软件要能利用,对新出现的雨课堂、微助教等APP要会使用,对AR头盔、VR眼镜等新教具要可操作。同时,各学校也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训管理,特别是鼓励教师学习新知识提高思想政治,掌握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8]。

四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思政将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课进行深度融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智能思政本身带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院校要主动回应和应对智能思政的发展趋势,将人工智能技术积极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体可通过建立制度规范、推动“课”“技”融合、提升教学能力来加强高等院校智能思政建设,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思政智能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