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研究

2022-03-16夏延芳杨帆杨世箐周炎炎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5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批判性思维能力

夏延芳,杨帆,杨世箐,周炎炎

(1.西南石油大学法治与社会治理研究院 西南石油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四川 成都;2.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3.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四川 成都)

培养策略学术界关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已无异议,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使个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用最佳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1-2]。因此,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效的思考能力、良好的评判能力、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6]及一系列认知技能的综合。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分析、理解、解释、推论、评价、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等认知技能与策略,批判性思维者具备自主、正直、公正、坚毅、责任感、谦逊、勇气、换位思考以及对推理的信心九种思维特质[3]。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西方高校专业学位教育中受到高度重视,而我国大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不足仍是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同时,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经在教育界达成共识,但我国高校专业学位教育中有关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的相关研究仍较为薄弱,如何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成为专业学位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训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有两种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模式,其一是在形式逻辑等通识课程中直接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模式,其二是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的模式[4]。

Paul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行为,有效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应具备为学生提供自己发现和思考问题的机会、要求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引出不同观点、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引出证据和根据、引导学生就某种主张提供理由、阐明证据与主张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探讨课题时间等特征。从以上条件来看,通过设计各种专业问题情境,结合专业课程教学来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容易具备这些特征,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更易于营造适合批判性思维倾向生长的教学文化环境[5]。

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中,结合《社会政策分析》课程教学开展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比独立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和教学效率。虽然《社会政策分析》课程主要负责传授有关社会福利历史和政策实践技能等知识,但它也应该有助于实现为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思想敏锐、分析能力优秀的毕业生这一更广泛的目标。

二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社会政策分析倡导反思、尊重证据、质疑的精神也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社会政策分析》课堂教学非常适合营造探索与论辩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模式。通过营造多元、包容和自由的课堂文化环境 ,构建开放、分享、理性的课堂交流模式,综合运用小组研讨、案例教学、研究方案设计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形成对批判性思维的积极认知,从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6]。

(一) 营造反思、理性和开放的课堂文化氛围,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认知

批判性思维认知倾向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重要组成成分,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认知模式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重视批判性思维氛围的营造[7]。批判性思维认知模式的形成需要宽松、开放和自由的课堂文化环境。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改变课堂文化氛围是最容易达成的目标,营造与批判性思维发展相适应的课堂文化氛围是培育批判性思维认知模式的重要途径。改变传统《社会政策分析》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记忆型”课堂文化,鼓励学生积极搜索、发散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思考社会政策价值问题,创设 “理性批判”的课堂文化,鼓励学生批判性参与并富有理性地反思与探讨,同时尊重不同观点,使课堂真正成为包容开放的课堂。具体实施途径有:第一,针对学生建立宽松的课堂规则,如文明表达、理性反思、有理有据地质疑、倾听他人等;第二,对教师而言,要真正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就必须放下权威的角色,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在批判性对话中发展起来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批判性对话是最有效的工具。

(二) 整合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根据《社会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笔者综合运用小组文献研讨、案例教学法和“专题分享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话,敢于发表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1.小组文献研讨。研读社会政策学术文献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因对社会科学类论文的规范不熟悉,学生在初读专业文献时面临诸多困惑,常常把握不住研读的真正目的而迷失在那些细枝末节里。为了使学生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获取文献关键信息,在研读文献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阅读思维,笔者尝试在教学中采取以下三个步骤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首先,向学生介绍社会政策学研究论文的范式,罗列出与批判性文献阅读有关的一般性问题清单,如研究者、研究问题、研究方案和研究结果等事实性问题,以及研究的重要性、是否较好回答了研究问题、研究结果的推广意义等批判性问题等;其次,在对某一社会政策主题相关文献进行批判性研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文献阅读笔记,综合回答问题清单中提出的事实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对策或建议;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文献阅读笔记中的问题,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小组内讨论形成的观点。通过几次完整的文献研读及分享训练,学生基本能够理解社会政策学术文献的一般范式,掌握文献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加深对社会政策问题的认识,从而提升批判性思维技能[8-9]。

2.案例教学法。社会政策学史上的经典研究、社会政策相关期刊论文和社会政策类热点问题是案例教学素材的主要来源,依据社会政策的教学主题精心挑选案例,建立教学案例库。社会政策相关研究的概念和原理很多,如政策价值,社会福利、政策问题与社会需要、社会服务、分析框架等,这些主题都可以成为案例的探讨要点。根据教学主题确定教学案例后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案例的关键信息,设置引导性问题,启发学生运用社会政策研究和分析方法的相关原理或概念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展开分析和讨论,并鼓励学生尝试提出政策的解决方法,探索更为完善的政策对策。相较于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它类似一个思想实验室,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从政策的各要素着手系统分析政策案例的优缺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大胆设计改进方案,让学生模拟体验了政策过程的各环节及各要素的思维过程[10]。

3.“专题分享式”教学法。“专题分享式”教学法是围绕社会政策专题展开的,其核心是分享,笔者通过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收集资料,形成报告,然后在课堂上汇报,师生回应、交流观点、建构知识及教师总结和点评。专题分享式教学法的首要工作是确立专题,专题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社会政策学分析》课程内容的特点,在确定分享专题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课程大纲内容和政策热点问题,好的专题既要立足课程内容又要结合社会现实需要,吸引学生参与的同时也要紧扣教学目标,分享前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每个专题相对应的社会政策原理,启发学生可以研讨的角度,反复给学生强调批判性思维理念。基于《社会政策分析》课程涉及的教育政策、住房政策、就业社会政策、残疾人社会政策、老年人社会政策等领域,结合社会政策热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确立分享专题。在专题分享过程要求学生既要有政策事实和政策过程描述,也要有对政策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相关对策及建议的呈现[11]。

在专题分享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反思是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经过反思的分享才能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会立体化、全方位、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成提升批判性思维技能的目标。

(三) 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推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改变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肯定是不够的,还应从整体视角出发,改变其整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18]。因此,除了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也不能忽视课程考核方式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改变课程评价系统,不同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不同,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社会政策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必须探索与这个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式。由于《社会政策分析》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故而笔者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和应用等思维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真正有效地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必须避免缺乏充分学习投入的考前应急复习,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在平时作业、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中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12]。

在《社会政策分析》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从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融合教学、学习和考核,着重考查学生应用社会政策相关概念和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社会政策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途径有: 第一,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详细记录学生课堂提问和参与讨论发言的情况,制成课堂参与情况记录表,作为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定期反馈给学生;第二,调整评价目标,改变传统课堂考核注重记忆性内容的方式,转变为理解、分析和推论等能力的考查,尤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 ,改变课程总成绩的构成比例,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按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除了期末课程考试外,增加了小组文献研讨,原著阅读分享、读书笔记撰写、小组主题分享等评价途径[13]。

三 结语

深入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治理人才的需要,专业学位教育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立足于我国高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现实,应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专业学科特点,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标,将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和考核评价方式融为一体,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学位教育课程教学之中,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批判性思维与专业领域知识融为一体,从而探索长效的培养策略[14]。

在专业学位课程的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应通过营造反思、理性和开放的课堂文化氛围,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认知,整合小组文献研讨、案例教学法、“专题分享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通过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推动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课程教学中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最大的难点不是训练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而是培育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人格特质。由于服从权威等传统观念、知识记忆学习方式及被动学习思维的影响,学生的批判精神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以致部分学生缺乏在问题情境中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尝试通过小组“头脑风暴”式研讨,启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认知基模。例如,在小组文献研讨中,鼓励学生分析与评价一项社会政策研究的优劣,依据社会政策研究的构成要素,帮助学生总结社会政策问题清单,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对文献进行评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5]。

综上所述,作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积极、熟练、灵活地应用分析、综合或评估从观察、实践、反省、交流中所获得的信息,并用其指导实务行动,它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社会政策,并将之用于新的社会服务环境。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于批判性思维活动持有一种积极的认知,同时具有自我调节与监控的能力,从而实现在实践中善用批判的眼光来分析所遇到的社会问题,认知到服务对象问题的存在,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专业学位教育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其所塑造的相应人格旨在培养学生在大量的社会服务实践中,从社会服务接收者的角度出发,辨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造就出一大批能运用专业知识去辨析经济社会服务项目在制定、执行和评估中需要改善和提升部分的未来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批判性思维能力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