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专业型社团“双师型”建设模式研究

2022-03-16武宝绘尹玖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专业型双师型社团

武宝绘,刘 敏,尹玖龙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0 前言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出,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团建设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学生社团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锻炼技能的有力平台,也是抓学生思想素质的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社团建设的主动权抓在手里,发挥学生社团的带动辐射作用,真正将青年凝聚起来,团结起来,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目前,各大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很多,类别繁杂,很多学生社团也无法从单一性质进行区别归类。在这些社团中,依托于专业知识建立的“专业型”学生社团不容忽视,这类专业型社团大都归属于某院系(实验中心)等建立,具备专业指导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学术研究等活动。成员在这里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更是拓展了视野,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社团活动。专业性社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风气,志同道合的成员在一起提升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特殊时期封闭化管理下,学生无法校外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高校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专业型社团的作用,打造精品化社团,将学生社团作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金钥匙”,是当下要思考的问题。

1 学生专业型社团建设的现状审视

1.1 相关研究仍是热点

当前,我国对高校社团建设的研究主要从定位、价值、分类、管理、发展建设等方面着手,围绕社团现状、问题以及如何建设精品化社团,赵立香、郑小红、黄怡、张欣等人提出一系列观点和对策,为本课题研究社团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创新思路。研究发现,国外高校也十分重视社团的发展,相对国内,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相对自由、资助力度较大,社团建设同样是研究热点。

1.2 专业性社团建设现状

1.2.1 社团“量大优少”,精品化社团少,没有充分发挥社团作用

群团改革背景下,高校群团组织积极改革,明确挂靠管理单位和社团性质,严格活动审批,规范社团管理。但目前学生社团仍普遍存在建设上“量大优少”、发展上“虎头蛇尾”现象,真正做到精品的很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辐射作用。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年审合格并纳入管理的学生社团达到近120项,包括有“数学建模协会”“智能装备工程师”为代表的科技类社团、“学雷锋家电维修队”“绿领一族”公益类社团,这些社团在社团形式也同属于专业型社团,比如以机电专业为依托的“学雷锋家电维修队”、以数学专业为依托的“数学建模协会”等,这些社团每年开展的各类活动很多,但让人耳熟能详的社团确很少,建成精品化的也很少,如何更好地审视、打造、发展专业型社团,提升社团文化影响力也成为今后学生工作很重要一部分。

1.2.2 制度化建设相对落后,社团运行不规范,难以长续健康发展

目前,高校多数的学生社团管理涣散,完备的制度和规范是学生社团能够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因学生毕业、退团等造成社团成员流动性大,管理人员观念落后等现象,导致社团的管理制度与现实发展脱节,社团活动没有创意,吸引性差等问题。还有其他一连串的问题,比如:新社团成立的审批,社团的合并、取消等要求不清晰;部分专业型社团没有专业指导教师,社团管理的归属不明确,处于自由生长状态等。

除外部原因以外,学生社团内部之间也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这些社团在成立之初,准入之时都制定了清晰完备的管理办法,包括成员的管理、活动的审批等,但是在一届一届的传承中,没有逐步更新,甚至大打折扣,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诸如权责不明确、官僚气息衍生等。

1.2.3 专业型学生社团发展软硬件缺失,评价体系不完备

根据对专业型学生的调查来看,专业型社团目前占据很大的比例,这些社团大多管理制度比较完备,但配套的“软硬件”缺失,主要表现在:(1)举办活动过于娱乐化,内容严重缺失;(2)活动报备审批不及时,多数属于“先斩后奏”,缺乏有效审核;(3)活动的场地有限制,经费支持力度小;(4)指导教师缺乏专业性指导,对于指导教师、参与团员缺乏评价体系。

2 高校学生专业型社团“双师型”建设模式设计

2.1 “双师型”管理指导模式助力社团发展规范

群团改革背景下,学生社团的管理逐步规范。专业性社团长足健康发展,管理模式不应再是学院团委单独审批指导,更多的是进行规范化管理,而增加了以专业指导教师为代表的专业指导,逐步实现了校院团委审批,给予建设性意见,在专业指导教师带领下进行社团活动的“双师型”管理指导模式。这主要是因为专业型社团举行的活动专业性更强,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度更高,单纯的由学生运营管理很容易导致偏差,因此需要专业负责的指导教师在旁指导,效果将会更加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选拔优秀、负责人的专业教师作为专业指导员,组织策划社团活动,评价活动效果;校院团委选配专门的辅导员作为社团管理员,对社团的活动的走向进行把握,审批活动的流程,从而真正实现专业型社团举办的活动更有针对性,社团成员成长得更快更好,同时也可以保证社团的发展服务于实践教学,形成有益补充。当然,校院团委及专业系部在审批活动的同时,必要时也应给予经费支持,如此,社团的发展才能更加有序健康。

2.2 规范社团组织和评价管理,明晰内部职能

对于社团内部组织存在的问题,一是要根据社团的需要划分职能部门,比如策划部、外联部等,去繁留简,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二是对于社团成员的评价、换届以及指导教师发挥的作用的评价进行明确;三是对活动的参与考勤、经费的支取、活动的奖惩等进行规范,由专人进行督查指导。对于社团成员的考核评价,一是对社团成员的活动参与次数;二是参与活动的成绩,例如参与专业性比赛的获奖情况、学科竞赛、发表的相关性论文、举办的活动等;三是考核社团成员间的互评。对于社团的发展评价,一是社团间进行年度评选,评选优秀社团,进行表彰,鼓励社团发展。

2.3 激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组建专业化团队

对于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效的考核,一是对于社团的活动获奖情况;二是举办活动的质量和数量。除此以外,对于专业指导教师的聘用,可以由挂靠单位出台相应的办法,考核工作量,纳入实践工作量进行认定。明确教师负责的范围和权限,给予专项支持,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热情。学校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专业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效也算入教师晋升等评价的考核中。在社团评价时,同时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对于认真负责、工作业绩突出的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年优秀教师加入学生社团工作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社团的专业性和影响力。

3 结语

学生社团建设工作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平台,要根据社团的现实情况进行工作部署和建设。结合社团的需要和存在的痹症进行整改建设,深化群团改革。专业型社团作为高校社团中很重要的一类社团,对于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彰显办学特色和质量有着显著影响。在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建设中探索“双师型”建设模式,即“社团专业指导教师+团委管理教师”的建设模式,创新社团运作模式,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竞争机制,帮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巩固专业知识,增加锻炼机会,深化高校社团改革,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专业型双师型社团
缤纷社团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K-BOT拼插社团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