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思维乐趣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2022-03-16朱海燕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咏物诗卜算子咏梅

朱海燕(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

儿童是天才的学习者,学习动力足,探索欲望强烈。相比儿童,我们的高中生却显得动力欠缺,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疲惫。原因在于,我们都未从这场马拉松中体会到思维的乐趣,都在受惯性作用日复一日地靠意志力支撑。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有老师引导辅助的学习,可是从长远来看,学习是终身的,自学能力的高低将影响孩子们一生。

自学能力的培养

家养的鹰时间久了会失去本有的翱翔天际的能力。学生也一样,他们自身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作为老师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展示和训练自己的这项能力,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让学生自学。

温习预备性知识,扫除拦路虎。比如,学刘克庄的《苦寒行》,答案中有“烘托”手法,学生没答上来,我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自主预习“烘托”的定义。次日,以《卜算子·咏梅》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烘托”手法的运用。通过这种方式,能立刻发现学生对这个手法理解到什么程度,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比起直接给学生讲,虽不一定省时,但从长远来看,效果要好。

预习能使课堂更高效,思考更深入。一个一无所知的人,在课堂上只能手忙脚乱地听,很难有时间去思考对与错;而一个预习充分的人,则可以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地听,关键处他会比对和思考,会质疑。

在分析《卜算子·咏梅》“烘托”手法时,因为经过充分的思考,学生会质疑“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为什么不能和“驿外断桥边”“更著风和雨”一样都运用“烘托”手法?

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深入理解的体现。一个只会听、只会照做的学生,很难有创造力,更别谈灵活应变。而灵活应变,举一反三是衡量理解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高考的必考能力之一。

让高阶思维训练成为课堂的常态

有些学生天生爱思考、爱质疑,可有的学生爱接受,习惯了听从。可思考是学习的必备,这就需要老师从外部来突破。课堂上要设计有思维含量的“胖问题”,让深入思考成为课堂的常态。当然这个“胖问题”的设置,不是随便的一个或一系列问题,它很有思维的张力,应该是这篇文章或这个题的“关键点”,能激励学生深入探究。

比如,我以于谦的《石灰吟》为例,讲了咏物诗,但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浅层次的。我又相继给了杜甫《绝句》《江畔独步寻花》、贺知章《咏柳》,让学生依据所学判定是否咏物诗,判定咏物诗的标准是什么。然后举出自己熟知的咏物诗,依照自己拟定的判定标准分析。学生一般会总结不全,或者总结有错误,但谁又不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呢,在错误中建立起来的知识会像抗倒伏的庄稼一样更结实。

用思维导图为我们构建“知识森林”

零碎片段的知识,处理不好往往千头万绪,让学生深陷其中。对于知识,应该先有“森林”,再见“树木”。纵是先有了“树木”,也应建起一片“森林”。模块知识体系的建构,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无人可代劳,这本质上是学生思维提升的关键阶段。教师能做的就是,为早日建成“森林”,去找典型的“树木”。

思维导图可大可小,比如它可以是诗歌的导图,也可以是诗歌中咏史怀古诗的一个导图,无论哪种形式的导图,都要学生自己亲力亲为。老师把控大方向,模糊小问题。

学习是系统工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对学习的兴趣,他的学习动力至关重要。而自学能力、思考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作为教育者,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体味到这份“深沉”的乐趣。

猜你喜欢

咏物诗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长征(书法)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浅述“水洗(刻绘咏梅)”的创作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点绛唇·咏梅月
屈炳水
体物尽其妙,品之有寄托——杜甫咏物诗《房兵曹胡马》赏析
卜算子·寄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