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亲和力:思政课改革创新关键一环
2022-03-16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邢 敏(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 姝(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一中学)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体验为前提条件,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亲和力是一种能够自然地吸引学生兴趣,在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将枯燥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深度融合,生动形象地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能够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亲近感的一种力量。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亲和力,我们需要从学生的生活情感、生活习惯和提升学生参与度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让道德与法治课程走进学生的情感生活
初中学生情感丰富,内心纯真,他们的情感世界是简单而美好。我们需要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像一位知心的朋友一样,走进学生的内心。
首先,提升学生的亲和力要从课堂教学抓起。课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情感,滋润学生心灵的主阵地。例如,七年级下册《憧憬美好集体》一课教学,以开放式剧本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共同创建团结向上的集体情景中,随着故事推进,帮助学生体会共同创建集体的快乐与感动,体会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集体,学习如何共同创建美好集体。
其次,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解开学生情感困扰的钥匙。在平时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了解学生的情感出发,了解学生成长中的烦恼。例如,与同学的交往困惑、与老师的交流中的困惑、学习中的困惑、与家人相处中出现的矛盾等等,将这些能够真正触及学生内心的问题以案例方式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产生真实的亲近感,让学生体会到“这门课懂我”,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最终才能提高课程的亲和力。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学生面对生活挫折与困难的强有力的后盾,陪伴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更加有勇气去面对今后的生活。
让道德与法治课程适应学生的生活习惯
这里的习惯一般是指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动作、思维倾向等,不包括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理论要求不高,在保证理论知识正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趋近学生的语言及表达逻辑。例如,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转变为学生日常交流用语,还有,网络交流用语成为年轻人的交流习惯,用当下最流行的语言来讲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也是另一番风景。用学生常用的语言,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提高,也能够改变刻板印象,亲和力随之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语,创建文明的交流环境。
另外,我们还要以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计问题并引导他们去思考。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加工整合,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征。基于学生思维逻辑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亲和力。
重视生活实践,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实践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从生活中来还应到生活中去,生活实践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因此,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自主空间,注重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运用在生活中,从道德与法治的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够体会到课堂中所学的内容真真切切地存在生活中,又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有亲和力。
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亲和力的策略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内容,但我们需要抓住学生的生活,抓住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温暖是我们首先要做到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中关键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