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2-03-16李新国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大学英语教学

李新国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本身是一项综合性语言教学活动,除具备高校一般学科和英语教学特点外,还具有一般学科不具备的文化属性,且包含多元文化转换。当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国家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时,大学英语承担的分析交际者文化背景任务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语教学就是文化教学。”[1]这需要大学英语教学相关主体深刻意识到“重英语文化背景,轻中国文化背景”的痼疾,郑重审视英语和中国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追根溯源,从根源上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和历史厚重感。

1 积极意义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符合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宗旨的具体体现,对弘扬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增强新时代发展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的能力

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时代进步赋予高等教育教学服务国家、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重任,大学英语教学在此转变过程中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面临国家形象传播屡被误解而带来的新挑战,虽然“一带一路”等倡议积极主张提升对外互联互通能力,但舆论刻意曲解以及贸易战等层出不穷,试图阻碍中国国际化进程[2]。这就需要国家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将文化宣传作为宣传政治经济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首要路径。唯有将文化教育教学融入大学教育教学中,向民族复兴接班人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保证文化宣传的高立意,保证政治经济宣传的内在实力。就深层次而言,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是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直接体现,能缓解现阶段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氛围浮躁以及文化底蕴淡薄的现状,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使尊敬师长、师生心灵和情感交流、尊重人性以及热爱真理成为教学人文氛围[3]。正如古语所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该氛围能为高校教学提供高层次精神追求和文化航向指引,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校教学文化,并得以沉淀,实现筑牢高校发展世界一流教育的文化根基。

1.2 增强新时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全球化进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加快,中国实力受外部和内部环境驱使大幅增强,“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等战略部署将中国推向世界,亟需大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发声。自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在多重场合强调传统文化影响,彰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明确“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体系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因,且中国文化不仅能对当代中国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还能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积极贡献,这一点在国家屡次处理国际重大事务中强调的文化重要性以及为传统文化“代言”的实践中有目共睹,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被世界所认可的具体体现。反观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可以被认为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传播必须依赖语言,文化交流和文化涵盖的思维方式都需仰仗语言。英语作为国家各阶段教育的第二外语,大学英语教学承担着最重要的英语交际任务,除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透过外国文化,树立不同文化异同的意识。与《论语》中所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一致,大学英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教学要输入英语文化,更要输出中国文化[4],这与弘扬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相一致。

1.3 增强新时代培养国际应用型人才的能力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其中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具体而言,国际应用型人才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高级认知能力。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规定:“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有效传播中华文化。”[5]学习者不仅需要了解西方文化知识,也需要熟悉中国文化,形成“有效输出”,避免不对称的跨文化交际。基于此,大学英语教学更加重视中国优秀文化输出能力的培养,重视树立大学生“寻根”意识,将输出中国优秀文化视为对外交流的重要使命,即提升应用型人才的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元素设计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对多元知识体系和文化的认知,为培养学生自如转换中英文甚至是多语种应用能力奠定基础。同时大学英语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教学是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具体实践[6],旨在通过融合教学发展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培养大学生自由科学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国际应用型人才。

2 面临的问题

目前大学英语融合传统文化教学处于瓶颈期,面临国家政策滞后、高校教学资源个性化不足、教师综合素养低以及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等问题。

2.1 国家政策落地慢,导致革新思想落后

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以及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一直是国家所倡导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备受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毫无疑问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尤其需要落实到政策层面。基于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大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时应具备用英语传播和表达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较深入介绍给外国人。”教育部在2020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7]然而,这些政策仅集中于宏观指导层面,尚未出台细化的实施标准和相应考核标准,导致高校以及相关部门等执行政策时,缺乏教学标准、教学考核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指引,造成执行困难的局面,这种教育现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举措目标相差甚远。如此,二者融合教学的思想理念处于“隔空”状态,国家相关部门尚未将其贯彻落实,更遑论让具体执行部门将理念深入人心。可见,顶层政策落地慢导致革新思想指导力不足。

2.2 高校资源指向不明,影响融合实用性

在大学英语与传统文化融合教学中,教材等教学资源的改革本应处于先行地位,但现阶段高校面临资源融合建设步伐落后的问题,所选取的教材未根据时代进步、社会和企业需求进行及时调整,所引进的信息化教学硬软件资源未能突出大学英语教学特征。换言之,高校未能发挥应有的资源整合作用,导致教学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英语教学处于“三张皮”的状态。在教学资源方面,最直观的体现在于教材中大多数文化内容都是西方文化,较少提及中国文化[8],致使多媒体教学硬件中包含的内容也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重在“英语”二字,在软件中频繁搜索的文化相关资源也集中在西方文化方面,对跨文化交际极为不利。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高校外国语学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仅是中文以及历史等专业将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教学,影响文化素质教育落实,浪费有限的文化教学资源。在此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受到限制,使现有教学资源对融合教学的指向更加不明确,更遑论融合教学的实用性。

2.3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影响融合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改革,面临较为严重的“文化失语”问题,主要是因为大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从根本上讲,大学英语教师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一直以来倾向于“重视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习惯,普遍忽视培养“母语文化”。多数情况下教师自身都无法熟练运用英文表达传统文化内容,或者只能简单地用英文词汇表达中国传统节日以及饮食等大众熟知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导致大学英语教师传统文化平均素养水准被限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花费大量时间介绍英语文化,而大多数英语教师掌握的英语文化是在国内学习的,从事教学后也很少出国进修,自身深入了解英语文化的机会少之又少。久而久之,教师缺乏文化敏感性,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和背景也存在误解,不利于多元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无疑会对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造成负面影响[9]。

2.4 学生定位不准,影响融合实践效果

大学生是英语文化的学习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然而大多数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全面,多数情况下习惯学习和研究外来文化,对母语文化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主观上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客观方面,教学文化偏颇导致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受到限制,大多数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知从何说起或者应介绍哪些传统文化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缺少自信。还有部分学生未能掌握传统文化的地道英语表达,虽然了解文化却陷入“难以启齿”的尴尬局面。就深层次而言,种种原因共同导致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缺失,尤其面对多元文化缺乏应有的思辨能力,在面对现代传播技术和平台海量资源时,无法明辨是非,不具备正确筛选信息的能力,不仅影响传统文化储备能力的增强,而且影响中英跨文化交际结果,对融合教学实践极为不利[10]。

3 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3.1 秉持革新精神,加强文化教育自信的顶层设计

大学英语与传统优秀文化融合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具体举措,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需要从意识革新入手进行改革。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殊国情决定国家顶层具有无可替代的决策作用,应在现阶段已出台政策的基础上细化不同模块,将思想理念作为政策的单独模块进行宣传,以文化自信为指导丰富思想内容,从根本上科学定位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价值,明确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思想精神建设以及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积极意义,将这种意识作为融合教学的硬性要求[11]。国家制定政策相关部门人员和不同层级负责人应明确理解该理念对理念革新的意义,尽管顶层部门和人员并非教学的直接接受者,但是其作为理念意识革新先行者的角色并未改变,应该针对不同部门调整细节,将革新精神融入政策文件表述中,确保顶层设计对执行主体全面认识文化自信和融合理念的领导能力。基于此,革新精神还应体现在国家相关部门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和教学监管部门制定的较为完善的监督政策,明确规定政策落实考核方式、落实程度、教学指导重要性以及理念内容考核等,增加政策的具体化措施。

3.2 坚持整合原则,加强融合教学资源建设

大学英语与传统文化融合教学并非简单地将涵盖传统文化背景的历史故事以及人物传记等翻译为英语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高校发挥“上行下达”的调控作用,根据各院校特点和学生基础,结合国际国内社会需求合理引进信息教学技术以及教材等教学资源,并设定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坚持整合原则,从源头上完成建设整合教学资源的任务。具体而言,高校应充分了解国际国内大环境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尤其应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当前社会以及企业需求,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调研结果,形成需求表,明确学生接受大学英语教学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需要引进传统文化的具体类型。例如,在调研中发现企业青睐于员工沟通、创新以及合作等素质,高校就应重点引进“修身养性”“持之以恒”以及“发明创造”等相关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达到趣味教学、学古通今的效果。在了解切实需求后,高校应整理传统文化,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百科全书”中筛选适合英语教学的内容。例如,“四书五经”被归为思辨类;餐饮文化被归为礼节类等[12]。将不同类型的文化与不同模块的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与现阶段模块化教学模式不谋而合,同时丰富教材内容,将传统文化与英语内容相融合,而非简单地附着在原本教材内容之后,避免给师生造成相关内容不重要的误解,在完善教材等硬件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为信息软件教学资源完善指明方向,营造“软硬件资源以及多元文化+英语”相融合的教学资源建构氛围。

3.3 重视分层教学,提升文化与语言融合教学素养

中国拥有独特的文化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具有中国特色,而这很大程度上需要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充实。大学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直接执行者,其文化素养提升速度基本应与国家政策理念以及高校教学改革方针保持一致,应及时提高自身运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英语教学中。第一,大学英语教师所接受的教育背景毋庸置疑,尤其在英语听读写方面素养较高,然而智慧教育等理念的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强化自身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需要教师具备鉴别和分析西方文化知识和内涵的素养,自主激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初步满足大学英语融合传统文化教学的目标。第二,大学英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不断进行自我审视,摸索提升中国文化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式,为改善教学效果提供基本保障。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应仔细研读各类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针对表述不明确之处灵活调整,并直观表现在教学设计中,可通过重点设置以中国文化语境为背景的语言练习,或者设定一些网络教学资源中搜索不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情境,作为学生课堂或者课外活动,“寓教于乐”,以趣味方式提高融合教学效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注意循序渐进,全面对比国家统一教材与本校英语水平和教学情况,筛选出部分确实不符合本校学生学习水平的内容,以自行开发的校本教材和具体内容作为替代[13]。当然,该部分内容应酌情采用,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语言与文化融合教学的综合素养。

3.4 增进文化认同,提升技能与文化多元实践能力

大学生作为大学英语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主体之一,需要认清自身在融合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树立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而文化认同感可以说是融合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对整个融合教学改革能发挥指南针式的导向作用,一方面需要依赖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与大学英语和传统文化融合教学一脉相承,“教”与“学”本身是一项双边融合活动,需要以“教”带动“学”,以“学”促进“教”。在“教”方面,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学术讲座、实践活动以及案例分析等活动。通过专题式大型学术讲座,帮助学生从思想观念上认清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价值取向与教学成效方面存在的弊端和产生的原因,了解文化融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渊源;通过英语类和传统文化类社会实践和专业文化活动,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英汉语言都具备的工具性魅力与人文性精髓,树立跨文化意识;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客观认清自身,树立融合意识,再结合教学反思,帮助学生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将融合性价值理念转变为自觉[14]。之后,学生可秉持这种自觉性,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在课外自主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以及互联网社交平台等,从海量资源中获取中英文化结合的优秀案例,并自主与外国学生进行文化生活沟通,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在用英语交流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实现技能与多元文化实践的目标[15]。

4 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战略的实现途径,大学英语教学是促使该途径发挥实际作用的载体,需要教育相关部门从完善政策入手,指导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师等提升专业能力,带动学生成为改革主体。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