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而教

2022-03-16杜庆春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17期
关键词:旧知新知事物

杜庆春

学生对很多学科的知识已经非常了解,但是却并不一定有深入的理解。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立德树人,而在践行这一理念的过程中,理解学生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一位教师最为重要的一项基本功。理解的含义通常并不太明确,以至于许多学生在学习交流中随意地使用这个词语。在许多情况下,当教师询问学生:“你们明白了吗?”,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明白,也就是并没有真正理解问题所在。什么是认识,了解与理解之间又有哪些差别,当我们要求学生了解某个知识点时,真正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促使他们理解知识吗?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一、理解的特征

(一)内隐性

理解,是对知识内隐含义的了解,是认识的深化和提高。了解某种科学知识(包含概念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是指我们能够超出该科学知识的外在形态(图文表述、现象等)而领会并挖掘出该知识内涵。作为对事物的心理性认知,其有一定的间接性,认识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概述、判断和推论。

(二)生成性

理解,是指学习者对理解对象的某种超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意味着学习者并非单纯地回忆或复制知识和信息以储存于大脑里,而是冲破了旧知认识的外在形式的禁锢,在旧知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而这种新的知识和信息既可以是通过对旧知认识的外在形式的理解、转化,也可能是通过对旧知认识的外在形式加以演绎而形成。

(三)建构性

按照建构的认知思想,人对物体产生的认识并不是由物赋予的,而是人从自身的实践认识、思维方法和信念等入手,并在同认知客体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人所赋予物的。而学习者以往的活动经验和学习经历也使他们积累了更丰富的实践知识,新的认知过程又能够使学习者掌握新的实践内容,这也是学习者成为认知主体的重要依据。不同学习者对知识体系建构的差异性警示我们:教师不仅自己要理解教育的内涵,也要理解教育教学的目标;既要知道学生共同的特征,又要“以同情和明智的态度”洞察学生存在的差异,以便在需要之时选取正确的信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四)关联性

杜威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某事就是从它与其他事物间的关联中对它加以研究,关注其是怎么运转的,它形成什么样的后果,它的原因何在。具体地讲,当学生研究某个事物时,就可以了解到与之有关的知识,又或者当研究一个基本原理时,就可以联系到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也就对这种事物或基本原理形成了认识。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意味着学生了解该知识点应用的实际情景是什么,以及该知识点和其他知识之间又有什么共同点与区别等。

二、理解性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对事物的感知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对事物的了解即是一种情感意识,而对事物的理解又将了解提高到了理性认识的层级。因此理性认识是比情感认知更可靠、更深入的意识。尽管理性认识源于情感意识,但理性认识反过来也促进了情感认知。

(二)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

记忆是人类大脑对经验的反应,分为认识、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它也是人的一项最基础的认知能力。而一切更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对科学知识的应用,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一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记忆能力,那么其思维、了解、认识、认知能力就失去了根基。学习的记忆又分为机械记忆和有价值的记忆。机械记忆是指通过单纯重复的方法加以死记硬背,不需要明白含义,所记住的东西也无法纳入其现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不仅记忆效果很差,而且容易忘记,甚至会导致使用者对事物不求甚解,从而思维范围狭窄、观念僵化。有意义的记忆是指建立在对知识点了解基础上的记忆,在提起某个知识点之后,脑海内就能联想起该知识点的含义以及与该知识点有关的事物,从而了解该知识点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1]理解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相应知识点的记忆,更好地促进对数学知识内容的吸收。

(三)有助于认识的深化

了解是对事物的理性认知,是人对事物认知的高级阶段,理性认知表达的是事物的实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了解事实不仅能使人们对事物知其然,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进而使他们对事物的了解得以深化。

(四)促进知识的广泛迁移

迁移现象是指先前学习经验对后续学习产生的影响,也是人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最普遍、最关键的心理现象。一切有意义的学习经验,无不具有迁移特征。由于死记硬背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是模糊不清、碎片化、相互隔绝的,而这样的知识往往被人僵化刻板地记录和再现,无法转移到全新的问题环境中。理解性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与事物有关的现象与实质建立联系,使某个知识点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使学习者发现表面上相互隔绝的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发现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的共同点,进而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这将帮助学生把知识点成功地转化到新的问题情景上来。

三、如何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的理解性教学

(一)关注基础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同的知识点对应着不同的问题。所谓基础问题,便是一个联系、统领并牵动着众多小问题的大问题,对基础问题的处理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处理一系列较小的问题。就如同牵牛要牵牛鼻子一样,指向最基础的高中数学课程,就需要格外重视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基础问题,使学生站在科学认识的高点,从而了解基础知识的来源以及其与相关学科间的关联,推进基础知识问题的有序转化。

(二)重视实践手段

实践是学生建立认知的重要基石,但学生有时候会对某些数学现象产生不同想法或是疑问,因而无法基于所关注的实践现象建立相关的认识。因此,可以设计比较精准的课堂实践内容,以协助学生正确地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2]

(三)借助类比方法

人在掌握新知,特别是掌握了某些比较抽象难懂的新知识之后,常常会在以往的认知经验中发现相似的新知识,或者建立一种熟悉的模式,进行比喻新知,并以此成为建立新知的理论基础,或在旧知与新知之间建立相应关联,并以此推动从旧知向新知的转化。[3]也正因如此,比喻方式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因此教师也常常会通过构建合理的比喻,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从而有助于学生更顺利地掌握新的知识。[4]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应用理解性教学策略和方法,把握理解的相关特性,结合高中数学知识的特点和体系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的构建,为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而教。

猜你喜欢

旧知新知事物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美好的事物
岁末
奇妙事物用心看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
英语教学中旧知对新知的同化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