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团组织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2022-03-16吕雪艳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1期
关键词:团组织双创基层

吕雪艳

(南开大学,天津)

一 引言

2010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由此正式进入高校人才培养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视野。2014 年,“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号角吹响,随后《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5 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 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6 年)、《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6 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 年)、《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2018 年)等政策性文件相继颁布实施,助推双创浪潮汹涌而来。2010 至2020 年十年间,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着。随着双创教育模式的探索、双创教育理念的深化、双创教育实践的开展,一批批创新创业型大学生不断涌现。2021 年《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印发,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再起新征程、再现新气象。

青年大学生是双创浪潮的一股洪流,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凝心聚力继续培养一批批具有创新创业动力、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实力的,有理想、有追求、有本领、有担当、有品质、有修养的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青年创业创新的热情”[1],共青团中央印发的《关于“十四五”时期推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纵深实施的意见》中也明确共青团系统应围绕青年在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事情积极作为。为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机会、对接创新创业相关资源,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双创动力、锤炼青年大学生的双创能力、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双创实力,进而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必答题。

二 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等相关概念解析

明晰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型大学生等基本概念,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起点,也是高校基层团组织不断开展双创教育、提升双创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一) 关于创新

创新一词最早见于古籍《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意指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创新一词被广泛传播和应用得益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其于1912 年首次在经济学视域下提出“创新”的概念,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2]。20 世纪60 年代,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逐渐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视域下,创新可概括为人们不但更新迭代已有知识、不断开创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探索追寻未知领域知识的实践活动。

(二) 关于创业

通俗意义上的创业,也就是大众概念中的创业主要是指创立企业,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利用各种资源来创办新企业,以及不断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而创造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将创业定义为“创办事业”《辞海》则将创业定义为“创立基业”,这里的创业则是广义的创业,指人们为开创一项新的事业所开展的社会性实践活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创业可定义为大学生充分运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调动和整合相关资源,创造时代价值、社会价值、商业价值或自我价值的实践活动。

(三)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结果呈现方式之一。创业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创新是创业的前提、核心和关键,创业是将创新成果进行需求转化的有效载体,体现的是学以致用,让创新实践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创业的形式,将创新成果应用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创业主观意识、掌握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具备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的,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敢于、乐于、善于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大学生。

高校创新创业型大学生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能够清楚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进而产生创新创业的主观意识;能够通过主动学习相关课程或自主学习,进而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能够借助企业实习实践、创新创业专项赛事等平台不断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而锤炼创新创业基本能力。

三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主要特征,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机器人、区块链等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向;随着社会各行各业对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双创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双创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一)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积极应对时代发展新趋势的必然选择

创新作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主要实践活动,通过提升人类的生产能力、拓展人类的体力、增强人类的脑力,推动人类社会相继进入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信息革命时期。目前,人类社会正加快进入以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3],这一时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创新,这一时期的创新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不会创新、不懂创新、不愿创新,只能被时代淘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大学生,是应对时代发展新趋势的必然选择,是顺势之举,唯有创新才能推动时代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

(二)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积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的必然选择

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4],成为国之大者。为什么?我们都听说过一个词“缺芯之痛”,这个词要放到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以现代化技术、高附加值出口品为主的走向成熟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就是技术创新,没有创新,我们的核心技术、底层技术就要受制于人,现代化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就要忍受“缺芯”的切肤之痛,就要被别人“卡脖子”,我们也只能徘徊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自主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科学家大会上讲到的“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5]”自主创新靠人才,作为人才培养重镇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大学生是积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和对人才新需求、发挥其人才培养职能的积极行动自觉。

(三)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积极顺应社会人才需求新变化的必然选择

世界正在发生着变化,技术和数字化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物理、数字、生物世界的跨界融合,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一系列新兴突破技术涌现,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面对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创新由易变难,仅仅掌握某一门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牛津大学一项调研预测,未来20 年,47%的工作岗位不再存在,55%的工作岗位未曾见过,65%的职场技能在大学学不到,新时代的大学生,正被迫走向创新之路,唯有创新方能快速适应时代发展、不被时代所淘汰,唯有创新方能不断自我发展、创造更好的未来。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赋能的能源站。顺应社会人才需求新变化,积极调整、变革,适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6]。

四 高校基层团组织在推动双创工作开展中的优势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到双创教育主体、载体、机制、资源等方方面面,高校基层团组织处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一线,是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组织、策划、开展的主线,也是校院两级资源的连线。在推动高校双创教育开展过程中,高校基层团组织有着贴近学生、易于增强双创教育在学生中的可信度,活动载体多元、易于提升双创教育实效性,活动资源丰富、易于提高双创教育精准性等优势。

(一) 高校基层团组织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一线,有助于增强双创教育工作在大学生中的可信度

高校基层团组织处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一线,切实发挥着服务、凝聚、引领广大基层青年大学生的重要作用。高校基层团组织与学生的接触最为频繁、指导学生开展的活动最为丰富、对学生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在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际工作中,切实发挥了思想引领和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积累了良好的青年群众基础。基层共青团组织推动双创工作的开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优势,有助于增强高校双创工作在大学生中的可信度。

(二) 高校基层团组织是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主线,有助于提高双创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助力于青年大学生拓展知识、增加学识,锤炼本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升素质的第二课堂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大学生知识拓展、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基层团组织是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主线,在面向青年大学开展丰富多彩的二课堂活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具有活动载体丰富、活动主题突出、活动效果良好等天然优势。高校双创教育工作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高校基层团组织的这些有益经验和天然优势均为双创教育工作开展和双创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 高校基层团组织是校院两级资源的连线,有助于提升双创教育工作的精准性

高校基层团组织既受校级共青团组织的直接管理和指导,同时也受院级党组织的直接管理和指导,这就决定了基层团组织既可以申请校级资源的支持,同时也可以获得院级资源的帮助,是院校两级资源的连线。基层团组织在推动双创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既可以立足双创教育开展的场地、制度保障、资金等共性需求,向学校申请校级资源的支持,也可以立足学院特性、学科特色、学生特点等个性化双创教育需求,向学院申请院级资源的支持,完成双创教育资源的合理、合需、有效对接,进而提升双创教育工作的精准性。

五 高校基层团组织如何在双创工作中发挥作用

高校基层团组织在开展双创工作中具有诸多优势。在实际推进双创工作过程中,高校基层团组织可立足国家发展主战略、社会人才需求主基调、高校人才培养主旋律,充分发挥其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不断激发青年大学生双创动力、锤炼青年大学生双创能力、夯实青年大学生双创实力。

(一) 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政治性,立足国家发展主战略,激发青年大学生双创动力

政治性是共青团的核心属性,也是共青团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方向。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之大者,2021 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7]”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是高校基层团组织在推进双创工作中的首要原则,也是高校基层团组织政治性的重要体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和实施的关键在人才。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工作直接面向学生,对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均产生着重要影响。高校基层团组织在开展双创教育工作中,可以从创新教育切入,面向青年大学生全面解读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将创新创业于民族创新基因传承、于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讲清楚、讲到位,激发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面向青年大学生,宣讲优秀创新创业大学生人物的双创故事和成功经验,增强青年大学生参与双创工作的自信心、启迪青年大学生参与双创工作的意识,激发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责任和担当。

(二) 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群众性,立足社会人才需求主基调,锤炼青年大学生双创能力

群众性是共青团的根本属性,也是共青团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而产生的一股群众性浪潮。作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一线和学生第二课堂主线的高校基层团组织,具有坚实的青年群众基础,群众性是其开展各项工作的优势所在,也是高校基层团组织不断提升双创工作实效性的关键所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OECD 学习指南针2030》中对未来教育所要培养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基本能力进行了重新界定,创造新价值、调和紧张和冲突、承担责任是未来教育人才培养的三项指标性能力,而这三项能力恰恰也是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

立足青年大学生群体成才需求,为切实培养青年大学生双创能力,高校基层团组织可积极搭建实习、实践、实战三层级学生双创活动平台。积极与企业对接,搭建创新创业实习平台,锤炼青年大学生双创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借助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创新创业类赛事,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锤炼青年大学生双创项目挖掘能力、团队沟通能力、演讲展示能力等;建设院级双创项目孵化基地,搭建创新创业实战平台,鼓励青年大学生将专创融合、科创融合、思创融合等产生的项目进行落地转化,在双创实战中,锤炼青年大学生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风险化解能力等。

(三) 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先进性,立足高校人才培养主旋律,夯实青年大学生双创实力

先进性是共青团的原生属性,也共青团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上。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8]”作为校院两级资源连线的高校基层团组织,在提升青年大学生综合能力、创新实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可为空间。

立足高校人才培养主旋律,高校基层团组织可积极对接校级双创基础理论授课师资资源和院级专业课授课师资资源,同步夯实青年大学双创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为专创融合铺路搭桥,提升青年大学生专创融合的实力;高校基层团组织可积极对接校院两级双创支持政策和激励制度,全面解除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后顾之忧;高校基层团组织可积极对接企业、社会、学校、专业学院,建立双创教育多方协同运行机制,根据青年大学生开始双创活动过程中的不同需求、不同阶段、不同方向等,提供有针对性的双创教育服务,全面夯实青年大学生双创实力。

六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直接作用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院系基层团组织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要实施主体之一,可充分发挥其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一线、第二课堂活动主线、校院两级资源连线的优势,立足国家发展主战略、社会人才需求主基调、高校人才培养主旋律,不断提升其自身的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进而激发青年大学生双创动力、锤炼青年大学生双创能力、夯实青年大学生双创实力,切实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实效性持续提升。

猜你喜欢

团组织双创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基层在线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