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改革探索

2022-03-16张健邓腾时国李增华代俊峰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1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概念课程

张健,邓腾,时国,李增华,代俊峰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一 引言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是以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基本知识为主体,并吸收沉积学、自然地理学、古气候学、古植物学、新构造运动学和地质年代学等有关知识组成的一门综合课程。“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二者均属于地球科学,它们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雷同、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的方法相似、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也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常常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地球表层的系统形态。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课程中讲述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能亲手摸到、亲眼看到,这就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概念庞多、内容庞杂,如果只有理论教学,学生容易对概念产生混乱,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知识[1],进而可能产生对本门课的反感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的教学改革探索,实践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样能够增强本门课程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2],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两者良性循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

二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地学类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地学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包括资源矿产的开发、工程建设、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等方面,《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地学类的一门基础学科面临着新的挑战,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包括地学领域的各方面内容,是进一步深入地质类专业学习的基础保障,所以教授好本门课极其重要,但目前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总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概念庞杂,容易混乱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这门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概念繁多,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学生不能理解掌握概念,相反会造成学生知识的混乱,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能机械地去背诵,并不能真正地理解,长此以往容易给学生留下“死记硬背概念”的不好印象,影响以后课程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学生可能一时记得概念的解释与定义,但由于不能很好的理解区别不同的概念,最终只会混乱概念,不仅浪费了时间,也没有达到教师想要的学习效果。如“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这一章节中,需要向学生介绍挖掘作用、磨蚀作用、冰斗、冰窖、角峰、刃脊、冰蚀谷、悬谷、羊背石、表碛、内碛、侧碛、岸碛、中碛、终碛、底碛、基碛、消融碛、滞碛等等概念,多达60 多个。如果不抓住事物的本质,对比不同概念的差异,学生非常容易混淆,大大降低学习效果。例如“底碛”与“基碛”两个概念,二者概念非常相近,如果不抓住二者的本质特征,学生非常容易混淆。“底碛”是指冰川运动过程中滞留在冰床上的沉积物,“基碛”是指冰川消融后降落在冰床上的沉积物。只有指出二者的本质不同学生才能将两个概念区分开来。

(二) 讲授的内容过于抽象,缺少直观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这门课的内容非常丰富,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多侧重于文字的介绍,缺少形象的直观,大二学生在这一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增强,但还需要具体形象直观的辅助,如果照本宣科侧重于概念的介绍,学生只会对本门课产生消极厌倦的心理[4]。例如在介绍“第四纪生物界”这一章节时,开章第一小节介绍“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在介绍全球动物分布特征时,教材将全球分为七个动物界区,该知识点本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知识点,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但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在介绍各个界区的动物分布特点时只有文字介绍,没有图片的展示,导致学生并不能准确把握各个界区的动物分布特点,内容乏味单调,学生对各个界区动物的分布特点处于一种“糊里糊涂”的状态,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 与实际生活联系欠缺,不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这门课在讲授的过程中主要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教学,这是当前该课程教学的通病。本课程涉及对大量抽象概念的理解,但本课程不同于其它课程的重要一点是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教材中所教授的内容在实际的生活之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实例。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对所授知识有一个形象的直观之时,抽象的概念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果仅有抽象的讲授,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不得要领,最终产生消极厌学心理。本门课的教学需要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教具”,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考核方式不合理

该课程的考核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40%)和试卷成绩(60%)两部分构成[1]: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的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率、课堂表现组成;试卷成绩主要依据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但是两者并不能如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好,但并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准时出勤并不能保证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态度认真、听课效率高;课堂表现积极也不能代表学生对知识概念的清楚把握;试卷成绩也不能代表本门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多学生都是靠考前的临时突击,对课程的一些知识概念进行短时记忆,来达到考取高分的效果,这本质上来说还是应试教育。

三 主要的教学改革探索

笔者以东华理工大学低年级本科生为对象,对《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以下几点探索:

(一)针对授课中概念过多的现象,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所授课程的知识概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把握,对整章节的概念有一个梳理,对其中不同概念要分门别类,对其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也要整理归纳,在上课的时候要有的放矢,在介绍相似概念的时候重点阐述。针对相似的概念要抓住不同概念间的本质区别[5],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向学生阐述,如“羊背石”与“鼓丘”两者的共同特征为都为凸起,但是本质区别为一个为冰川剥蚀地貌,一个为冰川堆积地貌。同时可以辅以羊背和土丘的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比较,这样能加深学生对两个概念的区别,避免产生混淆。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可以以课前预习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思考[6-7]。在此我们依然以“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这一章节为例,在介绍全球动物分布特征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每个动物界区的代表性动物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在课堂可以以提问或者学生PPT 课堂展示的方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进行师生互动,达到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学习效果。

(二)针对讲授内容过于抽象,与实际生活缺少联系的问题,可以立足学校周边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教学。如距离学校十几公里的安义县安南小镇网纹红土公园分布大量网纹红土,网纹红土是第四纪冰川期及后续的鄱阳亚冰期的冰碛物,经湿热气候条件下的淋溶和风化作用形成,其断面特征为不同年代的红色土层中夹杂着灰白色蠕虫状硅质物,可以直观让同学们感受南方气候的特点;位于学校周边的厚田沙漠,是亚热带最大的风沙化土地,沙山高大,号称“江南第一沙漠”,拥有沙山、沙洲面积达3000 公顷,是讲授风成地貌的天然场地;与学校近在咫尺的赣江是讲授河流地貌及沉积物的良好平台,发育有顺直河床、弯曲河床、汊型河床、砂质边滩、心滩、江心洲、河漫滩和河流阶地等河流地貌,滨河浅滩沉积物中还可观看到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学校周边有较多的建筑施工地,第四纪沉积物的人工出露状况非常好,为新鲜的人工露头,沉积物颜色变化清晰、丰富,是向学生讲授第四纪气候变化的良好材料;南昌梅岭国家森林公园距东华理工大学直线距离仅5 公里,梅岭最高海拔841 米,在山体局部发育有小的滑坡,形成重力堆积地貌,是介绍“风化壳、斜坡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的天然讲台;东华理工大学浙江江山野外实习虚拟仿真平台是“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位于浙江江山地区的雷公坞组地层是介绍冰碛物的天然教具;老虎山公园是介绍丹霞地貌的天然场所;藕塘底组灰岩地层发育众多的溶蚀地貌,是介绍岩溶地貌的绝佳教学场所;叶家塘组与长坞组地层的分界面是发育良好的风化壳,该处是介绍风化壳的一个良好实践教学场所[8]。

(三)针对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革措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实践教学不单单指课堂外的实践同时也包括课堂内的实践,如在讲授最后一章“应用第四纪地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站上讲台,学生收集资料,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一个主题,让学生作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一堂课是对前面课程的概括总结,通过学生展示可以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的理解程度[9-10]。实践考核可以以“野外地质报告+课堂学生自主PPT 展示”的形式进行,最后课程考核体系可以以“试卷成绩+ 实践成绩+ 课堂表现+ 平时作业”的形式给出,这种评价体系能够更加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的兴趣。

四 结语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学校的两个主要学科方向“旅游地学”与“资源勘查”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深入理解是进行上述两个方向学习的重要前提,本课程不仅可以培养起学生对地学的热爱,而且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所以不能仅有书本上的理论学习,要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8]。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多增加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可以立足学校周边,结合本地现有的资源增加实物展示,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所授知识,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由于本门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所以在课程考察的时候不能仅以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为准,还在增加实践成绩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更好的督促学生学好本门课。本次提出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建议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符合当代社会对地学人才的要求,使学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概念课程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幾樣概念店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莲心宝宝有话说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