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

2022-03-16胡建斌李琼牛旭旭谭彬张世文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1期
关键词:遗传学园艺青年教师

胡建斌,李琼,牛旭旭,谭彬,张世文

(河南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河南 郑州)

一 引言

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活动,教学发展往往是在传统和变革中互动前行。教学改革是为适宜教学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教育部于2007 年就提出要通过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并首次在全国遴选了100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018 年,为了引导广大教师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教育部又在全国开展“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首批201 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准认定。至此,教学团队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抓手,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许多高校已经建立起了校级、省级、国家级等级别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一般是基于共同目标和兴趣导向,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途径,通过合作机制来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学质量提高为目的的群体组织[1]。实践证明,组建教学团队可实现教学资源互补与融合,使人、资、物向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流动或聚集[2],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以课程(组)为基础组建教学团队,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团队建设策略,在很多高校得以实施。河南农业大学早在上世纪50 年代就设立了园艺教研室,负责园艺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于2008 年在核心骨干课程的基础上成立若干课程组,即现在的教学团队。本文将以河南农业大学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团队为例,详细阐述团队建设思路与举措,总结实践经验与成效,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二 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一名教师负责一门甚至几门课程的全过程教学,我们将之称为“单兵作战”教学模式[3-4],这种模式尽管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教学方式完全受制于教师个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团队主要讲授园艺植物遗传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良种繁育等课程,这些课程均属于自然科学类课程,针对园艺专业开设,不仅应涵盖传统的、经典的遗传学理论(如遗传学三大定律)和现代分子生物学层面的知识(如基因的结构),还应结合园艺植物的特色(如种类、栽培、繁殖等方面的多样性),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这也对授课教师的遗传育种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处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遗传育种领域研究进展迅猛,相当一部分的园艺植物基因组序列已被解析,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与其他学科(如信息科学、计算生物学等)相互交融的现实,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新知识敏锐性、扎实的现代生物学理论和宽阔的知识背景[5]。显然,单个教师难以担任融合度高、信息复杂的课程的教学角色,因此组建遗传育种理论强、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势在必行。

“十三五”期间,河南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推进实施,园艺学院趁势变革,相继引进不同知识背景、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缘构成的青年学者加入,学院教师规模不断扩大,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团队的建立由此具备了关键的人员条件。

三 教学团队建设的举措

(一) 多学科背景教学团队的组建

教学团队成员构成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从知识体系上讲,遗传学是育种学的理论基础,育种学是遗传学的实践总结,二者互为补充。丰富的育种实践经验和扎实的遗传学理论,对于课程教学十分重要。园艺教研室教师具有丰富的果树、蔬菜栽培和育种经验,但遗传学理论不足,特别是现代分子遗传学知识欠缺。为解决此问题,团队利用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本着“拓展专业背景、优化学缘结构”的原则,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引进了遗传学、生物学、园艺学等专业的博士(后)数名,建立起新老结合的教学梯队,团队成员知识体系覆盖遗传育种领域,且具有园艺专业背景,能够很好地胜任遗传育种等课程教学。目前,河南农业大学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团队师资力量雄厚,拥有12 名专业教师和1 名教辅干事,其中教授3 人,副教授3 人,讲师5 人,8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承担着全院遗传育种领域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成员组成丰富的背景,保障了教学效果的多来源反馈,专业教师从课堂等方面获取直观的教学感受,主动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和思路;教辅干事从学生教务工作中获取教学评价、学生反馈意见,为团队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依据。2019 年、2020 年《园艺植物育种学》和《园艺植物遗传学》分别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教学团队集体作战的教学成效明显。

(二) 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

随着园艺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年轻博士加入教学团队。新进青年教师虽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且经过学校岗前培训,但未经过教学历练,缺乏传播知识的技巧与方法,教学效果不佳。鉴于此,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团队借助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导师”,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内容组织、授课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料规整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快速让青年教师完成角色转变,成为一名合格教师[6],同时提高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7]。本团队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已有6 年,每名老教师负责指导2~3 名青年教师,指导时间为2 年,并签订责任书。在指导期内,青年教师全程参与老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协助组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批改作业和试卷,结合学院全员听课制度,每名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5 次,保证教师能够最大程度、最快速度融入教学活动,并从中学习感悟。教学导师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集体备课、评课、听课等教研活动,同时每年组织具有专业特色的教研活动,如果蔬嫁接、育苗、修剪、品种观摩等园艺生产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结合与传承。在指导期结束后,教学导师和青年教师均须在全院教学会议上,分别作“教”与“学”的总结,并接受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评价。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使得教学团队中的青年成员在相互启发和思想碰撞中得到收获,青年教师内化升华的成效也给教学团队教学能力注入新的活力。

(三)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活动的组织

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团队内组织开展多项教研活动,但团队成员大多将其当作日常性工作,缺少对活动效果的评价,审美疲劳导致对教研活动的重视性不够,活动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团队紧抓各类教学比赛活动机会,精心组织团队成员参加校院甚至省级教学赛事,如青年教师讲课大赛、说课比赛、教授示范课、虚拟仿真课堂等,让团队成员感受并参与竞争,一方面提高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在比赛中学习更好的教学方法。此外,为了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性,团队积极选拔大学生组成参赛候选团队,每个团队为其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挑战杯”“互联网+”、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做到竞赛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学赛结合”,教学相长。“十三五”期间,本团队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方式取得了一系列成绩,2 名教师获得省级“模范教师”“骨干教师”称号,4 名教师获评校级“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等称号,师生联合团队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技能大赛特等奖(果树学科)和一等奖(蔬菜学科)以及河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极大地增强了师生荣誉感,激发了“教”与“学”的热情。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活动,部分本科生对园艺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在本专业继续深造读研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四 教学团队教改特色

(一) “教”“研”融合的相互促进

园艺植物遗传学和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两门重要专业课,传统的教学活动大多沿用普通遗传学和作物育种学的教学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采用经典的教学案例,如采用豌豆来讲授孟德尔遗传定律,采用果蝇来讲授连锁遗传规律,利用玉米来讲授基因定位方法。然而,这些案例无法直接应用于多样性丰富的园艺植物案例教学,对园艺专业的学生吸引力不大,共鸣性不强,接受度不高。例如,基因定位一般需要构建回交一代(BC1)或F2 代分离群体,由于果树具有高度杂合和童期长的特点,所需群体很难获得,实际讲授时很难满足教学需求。因此,以园艺植物为对象的遗传育种研究,能够以成熟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和研究成果作为团队课程教学的良好素材,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科研案例融于教学。以桃和黄瓜为案例,利用代表性园艺植物讲解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基因定位方法的异同;以甜瓜绿果皮和黄果肉的连锁关系,代替果蝇棒眼和残翅连锁遗传的案例。第二,科研成果融于教学。EMS 诱导的黄瓜突变体、转基因番茄、柑橘果实嵌合体的材料及其照片等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将验证甜瓜和西瓜性状(如叶片黄化、色斑等)显隐关系和遗传模式的研究应用于课程实验。贴合专业的研究案例、生动形象的研究成果,强化了学生对园艺植物遗传学和育种学理论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同时在教学中碰撞出的新思路新想法推进了教师科研的进展,“教”“研”融合的相互促进、相互结合,能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和课程建设与创新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7]。

(二) “项目式”教学补充课堂教学短板

遗传育种类课程既要解释植物遗传规律,同时要教授育种材料创制方法、途径等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系统性。课堂教学虽能够澄清有关技术或方法(如杂种优势利用)的原理,但无法凸显其实践性。其次,教学实验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实践性的不足,但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实验往往是阶段性(如多倍体的观察)或验证性(如利用玉米果穗模型验证基因互作)的,加之实验条件限制,“小班授课”的模式并不能完全应用于“小班实验”,无法避免学生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的课堂教学短板。本团队采用“项目式”教学法[8],即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完整的项目(类似于小型科研项目),在学生中成立若干个研究小组分别对接项目,通过逐一完成单个项目而系统掌握某个知识点。例如,团队成员在甜瓜中发现了矮化突变体,随即设置“甜瓜矮化突变体的遗传规律研究”项目,6 名学生成立该项目研究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完成F1、BC1、F2 群体的配制,并分析矮化性状的分离比,最终发现该性状为单基因隐性遗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理解。项目教学法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和系统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开展遗传育种类课程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完成“项目式”教学目标需要较长时间,可能跨越几个学期,为此,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团队结合学校实施的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科研助理计划等项目,化整为零,克服时间困难,目前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 结语

遗传育种是生命科学的重要领域,是现代种业的基础,与之相关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生命科学知识爆炸式增长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作为单一的知识传播主体难以满足现代高校教学的要求。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不断探索,以同类或相近课程(课程群)为基础,建设了十个教学团队,承担了园艺专业所有的专业课教学,作为专业课中基础课和核心课的承担团队,园艺植物遗传育种教学团队将教师个人融于团队,整合团队力量,发挥整体优势,不断思考团队建设,提升团队教师能力水平,为多层次、多种类的园艺植物遗传育种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为推动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

遗传学园艺青年教师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园艺系
园艺
例析对高中表观遗传学的认识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
实验设计巧断遗传学(下)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