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法治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旨归

2022-03-16王立群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教师进修学校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法治青少年法律

王立群(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教师进修学校)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现了中央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法治教育贯穿小学道德与法治六个年级,尤其是在六年级上册课程中专门设置法治专册,强化系统性,强化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小学涉及了34部法律法规,有效培育和提高青少年的法治素养,促进青少年完整法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一、培养中国青少年群体法治素养的目标

(一)帮助青少年形成法治意识

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统计:2013~2017年,全国法院共依法审理涉未成年权益保护案件49万件,抚养扶养关系纠纷、抚育费纠纷、监护权纠纷、探视子女权纠纷等民事案件占比达94.54%。其中,全国法院共审理拐卖儿童、猥亵儿童、组织儿童乞讨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刑事案件18860件,惩处罪犯19248人。

通过这两组大数据统计,我们发现,我国未成年人极易成为受侵害的对象,成为受害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未成年人进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法治意识,尝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并尝试通过法律途径参与社会生活,为将来真正走入社会、成为具有法律意识的公民。

(二)帮助青少年树立底线意识,预防青少年犯罪

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全部犯罪总数70%以上,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关系。

未成年人一方面是弱势群体,一方面因为法律意识淡薄,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所以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树立底线意识,有助于预防未成年人去侵害他人权益行为的发生,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战略意义。

二、培养中国青少年群体法治素养的策略

(一)明确出发点,把握好法治教育的尺度

为了较好地达成教育目标,依托课程,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法治素养进行培养,从而整体加强中国青少年群体的法治素养。但同时我们应注意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度”,我们的法治教育是一种普及性质的教育。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严格把握这一尺度,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时,设置了以下教学环节:

(1)远离欺凌有方法。教师:在面对校园欺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牢记“NOT”原则。N代表No,一定不要沉默,要敢于面对;O代表Off,尽快离开,避免受伤;T代表Talk,也就是说,要将自己的遭遇告诉家长和老师,向他们寻求帮助。

(2)出示调查报告,探寻欺凌他人的原因。关于欺凌他人的原因,某机构发布过这样一份调查报告(出示教材中的饼状分析图),你认为这些说法合理吗?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里不舒服等原因,就去欺负其他同学。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将校园欺凌行为合理合法化,严重的校园欺凌行为还可能触犯刑法,成为犯罪。

(3)通过教材中的表格来了解一下校园严重欺凌行为对应的刑法罪名(寻衅滋事罪、侮辱罪……)。教师:你们能说说这是刑法中具体第几条的规定吗?这些法律条款具体内容还有些什么,谁能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结果学生们纷纷拿出准备好的资料,有模有样地念诵起来:“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念完这一大段后,学生继续补充:“我还知道这是《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中的规定。”

在这个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中,教师请学生对该案例中适用刑法规定的“寻衅滋事罪”,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要求学生不仅说出该行为所对应的法条,还要求学生说出具体是刑法中哪一条的规定,并详细介绍法律条款具体内容还有些什么?这样一来就完全超出了小学阶段法律教育的宗旨,超出了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会把法律教育的走向带偏,违背教育规律,最终的效果必将事倍功半。

(二)遵循儿童特点,运用好法治教育的方法

1.将法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去神秘化

我们在开展法治教育的时候,要将枯燥的法律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要以“活动”为法治教育中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关注儿童的内心体验与亲身实践。可以采用“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不同的方式。

例如,法治教育在低年级体现的是规则意识的教育。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的好处,老师组织学生排演了“公交车上”“影院里”两个场景的情景剧,请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其他学生来对剧中人物的行为做出辨析,辨明是非,提出建议,再由“小演员”做出正确的示范。这样的角色扮演真实地还原了学生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公共场所小点声儿,遵守公共秩序是一个人讲文明守规则的表现,为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打好基础。

2.用信息技术呈现法治教育内容,去抽象化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枯燥的法治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化,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六年级上册《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中出现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之前一到五年级的教材中都曾经出现过,学生并不陌生。但是之前都是作为案例的补充法律条文而出现,内容比较短小,学生可以理解,可以采用补充小贴士的方式出现。教师可以采用视频和微课的形式,选择《义务教育法》诞生的历史视频,从义务教育法多次修订的过程展示国家对未成年人的重视,出示微课展示《未成年人保护法》涉及的保护范围之广,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国家和法律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用心之良苦、思虑之深。

3.用童言童语叙述法治教育内容,去成人化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争取在不损失法律主旨的情况下,运用符合儿童的语言进行适度的解读,缩短法条与学生的距离感的同时,也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一课中,讲到“高空抛物”,教师播放人民日报新媒体制作的3D动画片《当哪吒遇上民法典》的第二幕“高空坠物伤人记”。紧接着出示在《民法典》中相应的法律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这里用童言童语通俗易懂地向人们宣传了法律法条的内容和实施要点,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也十分高涨,将枯燥的法律法条轻松地掌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群体的法治素养,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为了实现这一重要的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承担着打好基础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依托于课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路径,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法治青少年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青少年发明家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法律做主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