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识性概念与高校育人新路径

2022-03-16廖荣军

关键词:话语概念育人

廖荣军

(黄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支撑理论体系的基点,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共性和本质特征。标识性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重要理论范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1]近年来,“中国梦”“一带一路”“脱贫攻坚”“两个一百年”“亲诚惠容”等概念的提出,既朗朗上口、沁人心脾,又成为凝聚奋斗共识,指明前行方向的中国力量,同时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国际社会的共鸣,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成为新时代的标识性概念。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提炼了一批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范畴,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义利观、“两个维护”“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新常态”“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起向未来”等标识性概念不断地提炼和生成,这些概念和理论成果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优秀素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高校育人过程中应充分发掘标识性概念的育人价值。

一、标识性概念的内涵与意义

从本质而言,标识与标志、标语既有相同特质,也有明显不同。“标”是表识,是记忆方法,是记忆符号或记号。“志”通“帜”,是让人识别的标记,可以用一种形式帮助记忆,也可以张扬自身形象。“识”首要意义在于“知道”“认识”,有“认得”“识别”的进一步要求,更多的是一种沟通[2]。标语是用简短文字承载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因而,标识所含领域更广泛、内涵更深刻。概念是话语的符号载体,是思维的构筑单元,“是构建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石”[3]。“中国梦”“不忘初心”“老虎苍蝇一起拍”等标识性概念兼具并延伸了概念的内涵,在形式上具有生动性、形象性、辨识性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大众性、标志性、概括性和创新性的特征,一些标识性概念往往更蕴含深刻思想内涵,体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诚如《顽固的受传者》所述,受传者接受传播媒介信息,不是消极、被动地全盘接受,而是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4]。雅斯贝尔斯也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5]

(一)标识性概念是哲学社会科学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部署的重大使命。创建体系完备、特色鲜明的哲学社会科学,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的崇高事业,而标识性概念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不断进步的理论支点。事实上,哲学本就依托体系来呈现,而支撑体系的真正有效基点就是概念。黑格尔提出“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只有概念才能产生知识的普遍性”[6],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思索与体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辩证统一的精华,哲学是通过概念来表征世界,从而寻求真理。从哲学历史演变到新时代发展,哲学家始终坚持将概念作为中介,赋予概念以深刻思索,并以此表达时代精神、传递人生体悟、关注社会生活、承载价值真理。由此,概念不是思想的抽象物,而是蕴含着内容的真理。离开概念,哲学就成为一堆“无骨架的肉”“无灵魂的躯壳”。可见,“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标识性概念,本身就表征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7],是哲学社会科学不断进步的标志。

(二)标识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重要支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8]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善于总结符合中国特色的概念术语,形成创新性理论,是我们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启示[9]。诸如,革命战争年代标识性概念有红色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打土豪分土地、整风运动等,新中国成立后有抗美援朝、人民公社、两弹一星、四个现代化等;改革开放以后有大包干、摸着石头过河、白猫黑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经济特区、一国两制等;进入新世纪后则有“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统筹发展、和谐社会等。实践证明,在历史变革和时代发展的滚滚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指导我们实践创新的真理,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石。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发展的新高度,也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概括,更是标识性概念实践创新的中国化成果。为此,“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0]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

(三)标识性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滋养了独特的精神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1]赓续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力量源泉,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沧海桑田依然昂首向前的精神源泉,是培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守正创新的智慧源泉。“讲仁爱”“重诚信”“天人合一”“协和万邦”“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等代表着中华优秀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深邃广阔的思想智慧,赓续久远文明的价值观念,绽放灿烂辉煌的精神文化。有益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益于发挥固本铸魂的育人作用,有益于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而标识性概念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正是得益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血脉与土壤,得益于中华儿女的睿智与进取。标识性概念以其特有的概括性、精炼性和显著性来表征深邃的内涵,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创新。基于此,应该坚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营养,源源不断提炼和创造具有时代价值的标识性概念。

(四)标识性概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12]。立德树人在高校具有战略性地位,是推进新时代铸魂育人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向,也是新时代教育理论与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高校做好做实立德树人工作,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作用,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路径。而标识性概念正是继承和弘扬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明成果,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方法。诸如,以“虎门销烟”“精忠报国”“两弹一星”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家国情怀、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为理念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等。标识性概念更是以其特有的时代性、传播性和育人性表征了其深厚的内涵,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并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优秀的时代素材。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当将标识性概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标识性概念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价值意蕴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3]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也必然要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标识性概念的提炼和生成就是一个理论到实践的循环过程,面对机遇和挑战的时代答卷,运用标识性概念,可以进一步创新育人话语体系、提升育人能力建设、推动育人媒介融合、顺应时代使命。

(一)创新高校育人话语体系的必然选择

其一,标识性概念有助于增强高校育人话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习近平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14],如何“姓马”“言马”是高校需要完成的答卷,是思政课教师需要承但的使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完成的必修课。大学生思政教育呈现规律性、复杂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怎样提升教育针对性,增强话语感染力,提高语言阐释力,用理论滋润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灵,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时代担当。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5]330

其二,标识性概念有助于建构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谁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谁就具有更多的社会影响力和控制权。”[16]对外话语场域中,话语议题、规则、进程和范式由西方主导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面对西方国家蓄意制造的“中国威胁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种族灭绝论”等虚假言论,面对少数西方国家持续肆意散布攻击抹黑中国的谎言,面对虚无主义的破坏性,“西强东弱”的话语现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当前,中国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正逐渐转变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优势,国际话语权明显提高。中国自信、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受到最广泛的关注和认同。由此,应紧抓新时代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标识性概念价值,增强对外话语传播能力,助推文化走出去战略,建构具有中国情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二)提升高校育人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其一,标识性概念引领价值导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要关口,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持续融合、新冠疫情常态化,“中国梦”持续引领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追求,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爱国情怀和道德法治日益增长。但与此同时,在信息革命和社会转型作用下,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念更加复杂和多元,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意识形态观教育受到冲击。拜金主义、娱乐至死、消费至上等腐朽思想对学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错误社会思潮、负面价值思想等在网络上立体化传播扩散,多维度地侵蚀大学生价值观念,致使少数大学生形成“想不通”“理不顺”等“思想疙瘩”[17]。标识性概念对于正确引导学生,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凝聚共识,树立理想信念,确立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航向和指引作用。

其二,标识性概念促进教育教学创新。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网络时代正深刻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发展,高等教育也同样迎来机遇和挑战。尤其,大学生思想观念经受多元文化冲击,教育手段受到现代科技显著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育人理念‘泛化’、育人关系‘异化’和育人手段‘物化’等现实困境”[18],表现为教育主体与大学生互动效果不良、教育过程与结果背离等问题。诚如哈贝马斯所言:“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用共同的生活世界作背景,就世界中的事物达成共识。”[19]可见,建立良性对话关系,形成良好育人效果,需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语言为载体的标识性概念,能够将国家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方案转化为大众化的话语;能够将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理论转化为通俗化话语;能够将繁杂的知识体系进行形象化比喻;能够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的故事。这些内在优势促使高校教育工作者掌握工作主动,把握教育方向,并能够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在指引大学生精神成人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锤炼大学生道德品质中发挥重要角色,在发挥榜样示范、学习先进事迹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三)推动高校育人媒介融合的必然趋势

随着网络传播和新媒介技术的不断扩展,人们接受和传递媒介的渠道方式不断多样化,社会进入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时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媒体生产和传播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评论在内的诸多新闻表达不断突破信息传播地域界限、时间界限和形态界限。”[20]新闻传播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和大众化发展特征,正是因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其赋予传播参与方以平等的社会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介传播优势,社会也进入了泛媒介时代。当然,在追求流量和受众的时代,如何规范合法的获取,需要对“把关人”提出更高的政治、职业和道德素养要求,也需要对泛媒介进一步的约束和规范。公共传播应主动适应新时代生存环境,尊重和依循信息传播规律,用标识性概念充实内容,用标识性概念提高信息传播的力度和效能,提升育人媒介素养。

“讲好中国故事”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生动素材和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5]313。故事是创新传播的重要形式,故事能够拉近语言距离、拉近理解距离和拉近时空距离。讲故事即满足国际交往对外宣传和展示国家形象的需要,也是满足对内理论引导和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标识性概念能够助力好故事更有效、更便捷地传播。近年以来,《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金刚川》《长津湖》《水门桥》等电影深受追捧,不断刷新和创造着中国电影史各项记录,不仅在国内得到前所未有的热捧,并在国际上也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些电影都是取材于真实的事件,用一个个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标识性地点作为电影的名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部电影的背后都在讲述着感人至深的故事,用一个个人物弘扬爱国精神和讴歌人性美好;用一句句台词传承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用一幅幅画面挖掘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社会情绪的满足。影片标识性的概念引发了强烈共鸣。

(四)顺应高校育人时代使命的题中之义

其一,标识性概念易于引发精神共鸣。新时代,党和国家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人民高度负责,以深远的战略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在伟大实践中,总结提炼了一系列治国理政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应对解决现实挑战和战略难题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概念,“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21],并且还规划了当代中华儿女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远景。这一标识性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热烈反响,产生了强烈共鸣,展现了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中国梦”已成为凝聚共识和引领时代发展的一面精神旗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源泉,成为当代大学生担当历史使命的动力源泉。

其二,标识性概念体现命运与共天下情怀。当前,世界局势纷繁复杂,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仍旧阴魂不散,霸权主义和资本扩张的势头未曾减弱,所谓“普世价值”文化不断渗透,与之相随的还有生态环境破坏、病毒传播等世界性难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驱动下的资本输出,并没有带领人们走向幸福生活,垄断资本始终展现着对超额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逆全球化此起彼伏。这些现象威胁发展中国家安全,引发各国普通民众强烈不满。“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标识性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时,她把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命运、责任和利益结合起来,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标识性概念更有益于大学生责任担当和命运与共天下情怀的生成,更好发挥高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合作等独特优势。

三、标识性概念在高校育人中的实践创新

(一)融入思政课堂,发挥育人作用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2]思政课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发挥标识性概念本身蕴含的丰富意蕴,充分衔接畅通高校思政课主渠道,将标识性概念主旨内涵、时代特征和精神要核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内容知识上的有机融合。如结合当下时事热点,融入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事迹、融入“两个一百年”的美好未来等内容。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精神品质、爱国情怀和核心素养,也能够锻造大学生高尚思想道德情操,更能够增强大学生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学方法上,以时代发展为背景,适应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需求,融合影音系统、短视频平台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强思政课程的趣味性、感染力和说服力。将知识概念化的呈现,将内容标识性的提炼,用标识性概念梳理专业学科知识、用标识性概念传授深奥理论内容、用标识性概念展示生动案例。在教学实践上,创新标识性概念实践体验教育,以课堂为主,拓宽教学路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标识性概念新闻摄影大赛、标识性概念短视频大赛、标识性概念语言文字大赛、标识性概念知识竞赛,标识性概念创意设计大赛、标识性概念图片展、标识性概念分享会等。还可以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田野调查、理论宣讲、红色之旅等,有效引导大学生主动关注和思考重大理论、社会热点和国际问题,锻炼大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积极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确立健康进取的价值观,用积极的道德操守约束自我,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二)丰富校园文化,强化赓续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知行合一的教育学习方法,强调知行是改造学生自我认知、提升学生理性思考的过程。而标识性概念就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出来的,并使其转化为自身内在价值与能力的体现。因而高校可以通过标识性概念营造校园文化,弘扬育人传承作用。一方面,注重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与社会文化一脉相通。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学校建设发展中注重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的要求,对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健康和谐的校园生态,有利于高校综合治理的和谐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感和素养,有助于建构校园文化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图书馆、大学生社区、食堂餐厅和教学楼宇等生活化场景是校园文化育人的大讲堂,将标识性概念融入到大学生教学场所和生活空间是有效的教育途径。校园道路、校友林、亭台、校园标志建筑和校园特色文化墙等活动场景是校园文化育人的大课堂,将富含文化底蕴的标识性概念元素恰当运用是重要举措,将标识性概念主动运用到活动最前沿也是育人的主要方法。可挖掘、可设计和可操作的多元校园环境营造,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成效与检验,也是指导高校提升教育育人方式的样本采集地。标识性概念通过融入文化浸润高校园地,运用显性和隐性的教育方式,在思想引领、价值传导和文化滋养等方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着力话语创新,重在激励引导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3]把握教育规律,提升教育实效,需要不断推进话语创新,用标识性概念提升育人激励作用。一是提高理论话语的阐释力。育人话语想要赢得大众、获取认可,应该保持话语内容对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的解释能力。这是因为,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都要基于对现实问题的解答。关注中国的现状,扎根中国的特色,着眼中国的问题,贴近时事热点、关照现实生活。回应大学生关切,将标识性概念蕴含的“大道理”转化为大学生易接受的常识,转化为契合大学生心理的日常生活话语。二是提升对外交流的影响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改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话语权偏弱的现象,就要敢于直面挑战,提升参与国际对话能力,打破西式话语霸权,揭露西式民主“神话”。建构“话语中国”,描绘“图像中国”,唱响“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有力回击“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三是倡导命运共同体吸引力。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度日益提升,世界对中国也充满了期待和向往,积极宣传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宣传协和万邦的中国理念,充分展示中国博大胸怀和国际视野,树立共同繁荣的价值追求。以文明交流消除思想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让各国因交流互鉴而命运与共。以标识性概念话语,引导世界了解开放的中国、自信的中国、和平的中国,以真实、立体、全面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四)构建传播平台,加强融合创新

大学生是数字原住民群体,是伴随互联网成长与发展的一代。高校教育育人就应该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实现互联网新媒体与标识性概念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15]319一是打造主题媒介平台。通过打造有特色的标识性概念文化网络平台、公众号、微博、抖音、贴吧、QQ等新媒体载体,打造一批“网红”平台,产生一批“网红”主播。将传统节假日、二十四节气、民俗风俗、历史典籍和神话故事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合标识性概念,不断增强受众吸引力,广泛传播育人价值内涵。制作开发有价值、多形态的文化电子典籍图书馆、动漫作品、网络游戏产品等,提高标识性概念“出镜率”,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平台,推送相关资讯,浸润引领新模式。二是发挥“学习强国”渠道功能。“学习强国”在高校具有极高的普及度,广大师生对时事政治和社会新闻高度关注。“学习强国”紧跟新媒体技术发展步伐,紧抓网络舆论宣传制高点,受众体验感好、传播广、点击率高,是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平台。可创建红色专题标识性概念网站,制作有历史厚度、人文温度和思想深度的优秀作品,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各类网络视频资料,不断充实育人渠道。三是引导大学生实践创新。激发大学生求知求新,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思考,利用新媒介平台,运用新媒介技术,从关注问题到自我探索问题。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标识性概念的内涵,能够更好推广标识性概念的传播,能够更多总结提炼标识性概念。从而在互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提炼、传播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健全人格。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创新,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中国标识性概念的提出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具体展开。充分发掘这些具有时代内涵、中国特色、中国情怀与中国气派的标识性概念的深厚意蕴和育人价值,优化和创新育人路径,是坚持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猜你喜欢

话语概念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