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指南》 尊重幼儿 尊崇教育
—— 浅谈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2022-03-16左梓杰
左梓杰
许多家长与教师总是固定化地以成人的角度来观察和指导孩子,期望孩子有着成人一样成熟和理性的想法和行为,喜欢用灌输式的方法,希望幼儿可以机械化地接受来自自己的指令,然而这样教导出来的儿童只能是一个个思想压抑,只会接受成人指令的“小大人”。教师应深入学习和研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本文简称为“《指南》”)的要求,从心理层面上做一个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的教师;在行为层面上做一个和幼儿平等交流,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教师。使用《指南》前,笔者认为教师的责任是把幼儿转变成一个“成人”;使用《指南》后,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大小孩”,从幼儿的角度思考其需要得到的教育支持与帮助,给予儿童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一、专业学习,初识《指南》
教育部颁发《指南》的同年笔者步入了师范学院的大门,但对于《指南》印象不是很深刻。笔者前三年的学习主要放在《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专业课程,初识《指南》应该是在2016年,一方面是笔者即将接触幼儿,要去幼儿园进行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是需要准备考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不管是理论考试还是试讲说课,都需要《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称“《纲要》”)的支撑。而这时对于幼儿教学经验几乎为零的笔者来说,《指南》和《纲要》只是两本需要背诵的教材,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指南》还是懵懵懂懂,只是能熟读和背诵。
直至2016年去幼儿园实习,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才第一次真正领悟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走进儿童的心灵,聆听儿童朴实纯真的语言,感受幼儿那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只有站在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解读这些语言和想法,也才能通过对这些语言和想法的解读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
二、知行合一,重温《指南》
通过观察与调查,笔者发现许多家长和教师都“站在高处看幼儿”。认为孩子还小,想法太过幼稚不成熟,对于幼儿充满好奇的提问,很多时候会觉得不耐烦。好奇心是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也是幼儿探索世界的第一动力。错误的教育方式对幼儿成长所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当一个幼儿的好奇心被扼杀,当他们感受到身边许多成人的不耐烦与敷衍,哪还会有兴趣进一步探索和学习呢?教师又如何培养幼儿独特的人格呢?所以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
首先是尊重幼儿,树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身体与心理发育还未成熟,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与幼儿平等交流,以幼儿为主体,转变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妨多听一听幼儿的想法,例如在主题为“我喜欢的动物”的活动中,幼儿们在交谈中有的说喜欢小兔,有的说喜欢小鸟,还有一个小朋友说:“我喜欢蚯蚓,我刚才入园时就看见了一条蚯蚓,长长的,还会扭来扭去。”随即用身体做起模仿动作,其他幼儿也纷纷说到自己在哪里看到过蚯蚓,一时间,他们对蚯蚓提出了很多问题。最近连续下雨,外面的蚯蚓有点多,既然幼儿们如此感兴趣,笔者认识到此时教学的重点应是满足幼儿的需求,因此立刻顺应幼儿的想法,并提出问题:“孩子们,那等一会我们就到外面去找一找蚯蚓吧,那找蚯蚓要带什么工具啊?”幼儿们四处寻找适合的工具后走进了大自然,在探讨、交流、合作中完成活动任务,教师和幼儿的课堂收获都极其丰富。
其次是平等交流,做孩子心中的孩子王。教师和家长要避免“站在高处看幼儿”,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弯下腰和他们进行交流。简单的动作,拉近的是成人和孩子之间的距离。笔者认为要做好幼儿教育,首先教师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儿童,因为只有儿童才会懂得儿童的内心。笔者曾经在教学中就遇到过困惑,纠结于为什么许多班上的幼儿画的画都差不多,区别不大,而本班的幼儿画作却区别很大;幼儿们画大树时,有的画出了“三角树”,有的画出了“小山坡”,有的画出了细长细长的线条……,千姿百态,乍一看,怎么都不像大树。然而通过研读《指南》,笔者领悟到每个幼儿都是一朵花,只不过是花期不同,因此教师对于幼儿的画作不能简单地用“好不好”“像不像”来评价,而应该倾听幼儿内心的想法,评价更不能用“是不是”“对不对”这些笼统的语言,而是应该关注儿童学习的过程、学习品质等等,引导儿童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当然,幼儿逻辑思维相当不成熟,教师在和他们沟通时,也要把握幼儿成长的心理特点,用幼儿的方法引导他们感知,感悟。
再次是终身学习,做幼儿成长的引导者。只有和儿童长时间生活在一起的人才知道,这些小家伙是有多难“糊弄”。儿童的思维总是千奇百怪、天马行空,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是天生的“科学家”。当然,他们也不是很好的“演员”,因为在上课和游戏的过程中,他们是不会给任何人面子的,当他感觉到老师设计的活动没有意思,或者对教师所授的知识不感兴趣的话,他们会做出许许多多教师都不希望看到的动作和行为。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且不断了解幼儿,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解读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并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设计和完善游戏活动。笔者每每都会用《指南》来解读幼儿的行为,构筑活动区,并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困惑提供结构材料等。
三、实践操作,运用《指南》
其一是学习《指南》,发现游戏意义。幼儿在园的生活和教育离不开游戏,幼儿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主要载体就是游戏。《纲要》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接触社会、感受社会的独特手段,尤其在如今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在《指南》和《纲要》的约束要求下,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游戏的作用更加明显。
其二是聚焦《指南》,解读幼儿游戏。《纲要》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活动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所在园基于《指南》的相关要求,根据区域文化特点和民间游戏的特色,依据幼儿的兴趣与选择,开发和设计了“滚铁环”等校本和班本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在指导幼儿活动的过程中,要正确训练和提高幼儿的相关各项技能。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幼儿是天生的游戏大师,给他一种玩具,他就会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玩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观念,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选择游戏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幼儿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以滚铁环游戏为例。游戏开始前为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本班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是以调查表的形式,请幼儿画一画自己是怎么玩铁环的;第二是家园合作,请家长运用周末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滚铁环的游戏;第三是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创编滚铁环的儿歌,让幼儿感受游戏的趣味性。这样在教学活动之前,笔者就很清楚全班幼儿的学习现状:他们在开学初已经具备了滚铁环的简单技能,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发展相对良好。
在游戏过程中,首先笔者会让幼儿自主选择个人喜欢的铁环。因为孩子总是喜欢色彩丰富的事物,传统的铁环和新式铁环颜色和造型的区别很大,他们大多选择的是有颜色的新式铁环。在选好铁环后,幼儿们通过对铁环的观察,发出了自己的感慨:“老师,这个铁环像风火轮一样,好酷啊!”“老师,铁环滚起来会有不同的图案(纹理)出现呢。”“老师,铁环中间都有洞,我知道是干什么的!要把挂钩挂在中间,就能控制了。”
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体验,发现了铁环的结构特点,也发现了铁环滚动时会出现不同的图案,感受物体在运动时体现出来的美,在头脑中已经基本具备了铁环造型的概念,因此在幼儿回到教室后,笔者就组织幼儿在区域游戏时进行“我喜欢的铁环”设计活动。绘画的时候,孩子们感觉自己画的圆歪歪扭扭的不好看,教师就会引导他们寻求帮助或自主解决问题,幼儿们通过自主讨论、交流,迁移生活经验,想出了办法:“可以找一个圆形的东西,把它摁在纸上,用笔绕它画一圈就好了。”幼儿们都可以使用这个方法画出好看的圆形。圆形的问题解决之后,他们又成了真正的艺术大师,开始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另外,有一次一位教师给本班的学生带来了一节有趣的体育活动“铁环训练营”,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创造,大胆尝试,通过在不同材料上的滚动实验,掌握了铁环转弯以及在各种不同材料上滚铁环的能力。幼儿们对这个活动印象很深,在以后的活动中,他们经常会自己搬运材料进行搭建,再进行类似游戏。滚铁环的地方与野战区相距较近,本班幼儿又非常喜欢野战区,因此有一次几名幼儿就带着铁环到野战区去滚,然而野战区多变的地形可难坏了这些小朋友;回到班级,笔者也请这些幼儿将他们在野战区滚铁环的感受与同伴进行分享,即在变化较大的地形上比较难滚,跑起来也没有像在平地上那么快,但是其他幼儿们却纷纷说下次也要去野战区进行挑战。随着这类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多种能力有了不断的发展。
笔者同样也重视游戏结束后的总结与分享。随着游戏活动的不断推进,幼儿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两个月过后,本班大部分的幼儿已经掌握了铁环转弯、在不同路面上滚铁环的技巧。幼儿在活动中也自发地产生了合作的行为,一起搬运障碍物,分享游戏经验,创造游戏材料。幼儿也在团体活动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笔者根据《指南》的建议,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动作技能发展水平,对活动的开展过程不断进行总结,组织新的尝试,同时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确保许多活动都有幼儿的参与。此外笔者还根据幼儿身心健康以及动作发展的研究成果以及专业建议,在活动中,将幼儿的参与、体验感放在首位,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关注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与方法。到此阶段,笔者已经可以运用《指南》的要点进行活动的组织,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古人云: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识和实践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幼教知识是教育先辈们的智慧结晶。而实践就是教师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通过总结、思考,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说《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是教师前进的指路牌,那《指南》就是教师成长的操作手册。《指南》颁布的十年,也是笔者接触幼教的十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幼教事业也必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继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