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多元互动”实践育人机制的构建

2022-03-16吴晓娟

船舶职业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多元互动育人思政

吴晓娟

南昌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8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与做法,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高校在大学生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深入探究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本文在实际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选取江西某高校作为研究案例,并对其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为“多元互动式”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借鉴与参考[1]。

1 高校实践育人现状与困厄解析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走访调研等方式进行,在设计研究问题时从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情况、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工作的满意度、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及改进措施的意见和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此次调查对象主要是2017 级至2020 级的本专科在校生,专业类别涵盖文学、管理学、工学等。

1.1 高校实践育人主体参与氛围良好,但“行动不如心动”

笔者在调查关于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情况时发现,有超过80%的样本都认为大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很有必要或者有必要,而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进行调查发现,有超过5 成的样本为“参加过1~2 次”。由此折射出高校在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时存在着“行动不如心动”的现象。即作为社会实践育人的参与主体已经有了较强的实践观念,但存在着参与实践过程中态度不认真,或者存在实践名额有限,出现“粥多僧少”、供不应求的现象。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当遇到特别“抢手”的实践活动,仍然存在“班干部优先”“代表优先”的情况;另外一种是遇到特别“冷门”的实践活动,吸引力小、难度较大导致无人问津,而为了保证实践活动顺利展开,只能通过指派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参加。

1.2 实践内容丰富多样,但未“有的放矢”

高校的主要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创新活动、勤工助学、参观考察、就业见习和义务支教等。近年来高校吸取实践教育育人经验,活动设计紧随时代主旋律,凸显地方民族特色。例如江西某高校从2014 年开始,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充分运用江西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连续六年组织了35 个民族1 000 余名学生赴井冈山·赣南苏区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红色历史,领悟红色精神,践行红色使命,延续红色血脉,探索出一条江西红色资源育人之路。

这些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使得实践育人的成效得到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虽然实践活动设计有特色,但缺乏针对性,未进行分层分类的设计[2]。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在设计具体活动时未考虑个体差异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实践活动与大学生专业、年级匹配度较低。大部分活动的开展属于没有年级和专业特色的活动,比如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所接受的理论知识不一样,因此对实践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而不同学科也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因此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具有专业特色、年级特色、民族特色的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1.3 实践活动组织有序,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关于实践效果的研究,有43.5%的样本认为在参与社会实践后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仍然有32.6%认为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的。很多高校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导致社会实践的效果很难达到预期。例如如果是依靠单位评价和实践报告来判断学生实践效果的话,有些学生不愿意脚踏实地完成实践活动。特别是实践报告都有统一的模板,而根据模板进行撰写的话,基本格式行文大同小异,很难真实反映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效果。应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集合院校团委、辅导员、专职教师和学生干部多方的力量有序进行,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检验实践效果。

2 实践育人机制创新: 打造 “多元互动式” 育人模式

“多元互动式”实践育人模式主要是指以政府、社会、高校、教师、大学生为主体,通力协作,协同联动,从实践组织、实践内容、实践成果三个维度着手实践育人的方法和路径。

2.1 打造三位一体的实践组织形式

策划创意方面:打造由学院团委统筹协调,思政教师创意设计,专业学院参与组织的实践活动策划形式。实践活动策划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第一环[3]。在“三全育人”思想指导下,应该把立德树人贯穿实践育人的各环节。因此在做实践策划时,应调动多方力量,改变以往由团委策划组织,发布到各学院配合的旧形式。打造三位一体的策划团队,既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实战经验。因此由学院团委进行统筹,让思政学院教师结合思政元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践育人目标为指导,策划一个大的实践主题与内容。专业学院教师在具体开展过程中要注重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以思政教师的创意设计为指导,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

实施主体方面:打造团学干部主抓、思政教师主动、专业教师配合的实践团队[4]。通过问卷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主要是由团委干部、专业教师、学生负责人共同组织完成,甚至有学生在接受访谈时表示,学生负责人的作用比教师更大。为了改变这一不合理的局面,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状况,成立实践领导小组。小组由团学干部、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组成。每个学期开学初针对不同年级拟定实践主体,各二级学院成立学院实践小组,由一个团学干部加一个思政教师加两个专业教师带领几个实践小组,形成“1+1+2”模式。由丰富经验教师带领,思政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社团组织,团学骨干牵头负责。

实践平台方面:打造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协同育人,共建网络实践平台交流推广[5]。第一,实现两个课堂协同育人,必须成立大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等工作专班,建立一种将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有机结合的监督促进机构,帮助学生的实践活动由自发变为自觉。第二,打造网络实践平台,形成“校内应用、省内共建、省外推广”的三位一体互动格局,深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打造网络平台,一方面能够实现大学生实践信息共享,扩大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和宣传力度;另一方面也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指导学生实践活动。

2.2 构建“三维立体”式的实践内容

在进行实践内容的设计时,应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胡全面发展为宗旨打造“三维立体式”实践育人内容,即实践知识的全面引入、实践能力的有效增强、实践素质的全面提高。实践知识的全面引入主要包括基础实验知识、实践综合知识、科研创新知识,通过实践平台实现知识传授。实践能力的有效增强主要包括专业竞赛实战、实践实习提升和科研项目参与等内容。实践素质的全面提高主要通过政策制度导向、本科导师培养、社会实践历练来实现。

2.3 线上线下联动检验实践育人效果

提升实践育人效果,需线上线下联动构建实践育人学分制平台,凝练实践育人活动进行量化附分[6]。针对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按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创新学分模式对其进行量化附分,采取学生自主申报学分,年级委员会审核、辅导员审核、学院复核的多级申报复核的新形式。

3 结语

现如今各大高校开展实践活动主要依赖校内、校外、网络三个平台进行。要构建适合地方院校的实践育人机制,首先在构建“三维立体”式的实践内容时,需要思考如何才能依托三大平台整合资源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设计科学的实践内容,实现价值最大化;其次在打造三位一体的实践组织形式时,地方院校应着重思考如何协调多方力量实现实践组织的良性运作;最后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地方院校需要思考如何进行实践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总而言之,大学生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系统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形成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实践成果,并进行广泛交流与推介,因此各大院校要依托现有平台,努力构建“校内应用、省内共建、省外推广”格局,深入推进大学生实践工作。

猜你喜欢

多元互动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多元互动,开展主题阅读
有效评价, 滋润学生心灵的雨露阳光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