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的路径探究与实践
2022-03-16孙倩倩
孙倩倩,张 情,李 倩
(伊犁师范大学,新疆 伊宁 835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正式确立。为此,各个课程要寻求与思政课程进行有效融合的方式方法,达到同向同行的改革目标,才能既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求,又满足国家未来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职能,不仅仅是思政类课程,所有课程都应该具有育人的功能和职责,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思政”的格局。
大学语文作为全日制高校面向除中文专业以外的其他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通识课程,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载体,以中华传统文化常识,中国古、现当代文学和应用文写作知识等为主要内容,包含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多种题材,是一门兼工具性、文学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人文素质课程,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凝聚着深厚的人文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在高校思政育人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意义
1.1 大学语文具备天然的育人功能
读孔子经典见其“礼乐之制”,得“人道主义精神”;读老子经典见其“辩证思维”,得“顺应自然之理”;读孟子经典见其“恻隐之心”,得“人性本善之论”;读庄子的“自由精神”,得“物我合一之论”。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真切感受真善美的力量并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充分证明“以文说理、文以载道”的作用,显示出大学语文天然的育人功能。
1.2 大学语文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中每个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崇高的价值观念,展示了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新时代中国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内容。读屈原的《国殇》,在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之时,更加深切感受到战争之痛而和平的难能可贵,联系海外局势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读陆游的《书愤》,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意识;读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引导学生敢于担当,勇于砥砺奋斗,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1.3 大学语文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
在高校教育教学阶段大学语文与思政课程可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授课方式上,大学语文与思政课程都可采取“课堂讲授+课下巩固”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方式具有相似性;在授课对象上,大学语文和思政课程都是面向高校大一学生开设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受众对象具有一致性;在授课内容上,大学语文与思政课程都属人文社科类课程,同时涉及大量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文化等人文社科知识,课程内容具有相交或相融性。在大学语文中融入思政育人环节,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可以推动两类课程互相促进、互相补充,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最终形成思政育人合力。
因此,在“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下,充分挖掘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品性、气质和人生境界,逐渐达到语文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多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用线下教学和线上互动的方式,对学生做教学内容的引导和培养,将文学素养、文学欣赏、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有机统一起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发挥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功能。
2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路径
2.1 强建课程师资队伍
为使课程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于大学语文课程,首先教师的思政素养尤为重要。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思政理论素养,使全体教师自觉树立思政教育意识,不断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在备课环节、教学环节和教学反馈中有意识地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于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环节机制。另一方面形成一支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团队,教师之间定期开展交流与探讨,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拓展和开发,深度挖掘古今经典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育人资源,并有机结合新时代治国理政指导思想和当今热点话题,形成大学语文课程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2.2 设计版块教学模式
不同高校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所采用的教材不同,教师可根据本校所使用的教材,结合高校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课程育人功能,确定育人主题[3]。根据教学计划最大限度地设计不同育人主题的板块教学,例如:中华传统文化篇章之汉字起源、家国情怀之宋词赏析、修身处世之先秦诸子语录、品味山水美之唐代诗歌赏析、青年责任担当之现当代名篇赏读等主题。设计板块教学一方面可使育人全方位,尽可能涉及中华文化、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政治认同、以德立身、弘扬正气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语文课程形成完善的育人机制,使其更加规范并成体系。
2.3 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部分,例如:学习古代诗歌时了解作品中的星象和天象,深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了解汉字字源与造字方法,体会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赏析古代散文时涉及的礼仪与风俗,感受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丰富文化常识教学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统一。名家名作赏析部分可根据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结合当今热点和时事政治,使学生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感受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不屈的人格,追求精神的自由。例如: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诚之心;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屈精神;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精神自由等无不蕴含着诗人高尚的品格和对理想的追求。
2.4 完善课下育人机制
实现“三全育人”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课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为你诵读”小程序、“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在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丰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除此之外,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和班会活动,开展一系列拓展活动,例如:组织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演讲比赛、“云中谁寄锦书来”红色家书诵读比赛、“民族团结亲如一家”微视频比赛等活动,使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以期达到“课堂讲授”与“课下主动参与”相结合的全员全过程的育人效果。
3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案例
3.1 教学案例一:唐代诗歌篇章感受山川之美
导入:王维是中国山水诗派代表人物。关于王维,同学们都学过他的哪些诗作呢?(根据图片选择所对应的诗,利用雨课堂作答。此部分所选图片要突出山水景物之美。)
讲授新课:(1)对王维的生平、事迹进行介绍以及山水田园诗派的发展流程,让学生们从宏观上了解王维,有助于学生课下自学把握诗人其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讲解《山居秋暝》,细细品味王维诗歌的内容,了解其艺术特色。(3)体会王维山水诗中的生态意识:对大自然的热爱崇尚之情以及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理念。
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感受中国山川之美时,进一步体会王维山水诗中的生态意识,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内容中涉及的保护生态的内容,引导学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践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布置作业:制作短视频展示家乡之美并上传于网络平台(要求:美在何处?请用诗句形容它的美。假设如果有一天它消失了会怎么样?)。
3.2 教学案例二:宋词赏析篇章感受词人家国情怀
课前导入:结合前期学习过的李清照的词进行巩固,同时引导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讲授新课:让学生熟读课文《永遇乐·落日熔金》,教师逐层分句解读文意,并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词句所暗含的情感。由此,总结出上下阕的词意,对比出作者前后的情感变化。
在理解词意和作者抒发的因国破家亡的无限伤感和孤寂落寞之情的基础上,结合《觉醒年代》中陈延年牺牲片段,组织学生讨论当今我国的发展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由此引出育人主题——家国情怀,如何理解真正理解词中李清照的古今生活对比,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论年青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布置作业:通过“为你诵读”APP,朗诵一篇关于爱国主题的诗。
3.3 教学案例三:爱国之情
课前导入:根据学生的前期准备,师生交流谈一谈端午节习俗以及屈原的故事。
讲授新课:让学生诵读《国殇》,教师引导学生逐层解读文意,结合屈原的生平,感受作者深厚的爱国之情;通过诗歌内容感受楚国将士的英勇顽强,用以激励自身成长;进一步拓宽文化常识,了解楚辞作品的特点,感受楚辞之美。
布置作业:结合屈原的生平,组织学生用精美简练的文字或者微视频告白伟大祖国。
4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反思
将课程思政育人环节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全过程,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并最终达到高校全方位育人成效,是最佳教学效果。但通过教学实践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4.1 教学目标精准化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要根据地域差异和教学对象不同等因素,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例如:对于新疆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不仅限于所选教材的学习,同时还要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常识,使学生在感受文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不畏艰难的崇高品德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4]除此之外,针对教学对象自身的成长需求和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尤其是新疆高校双语学生,要鼓励他们阅读经典著作和古诗词,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之情。
4.2 教学内容多元化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版块教学,所选内容不仅限于书本内容,可较大范围拓宽思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例如:在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时,学到《傅雷家书》时,拓展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木心的《从前慢》等家书系列,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使学生深切感受文人身后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
4.3 教学方式新颖化
新时代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导向,从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偏好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要运用新颖化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要增强语文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培育新一代的大学生。例如:在讲解《长恨歌》时,组织小组辩论《长恨歌》的主题说;在赏析现当代诗歌时,组织学生利用“为你诵读”小程序或者喜马拉雅平台进行线上朗诵比赛;在学习汉字文化时,组织开展“猜字谜”小游戏等。在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育人环节重视实践教学,能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内容,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5]
5 结语
大学语文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思政育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高校教师要深入挖掘大学语文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最大程度上发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育人功效。通过探究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实施,从而使学生提升文学素养、人文素养、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较为健全的人格,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