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视觉笔记优势,完善幼儿园课程故事

2022-03-16闽南师范大学李云淑

幼儿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笔记符号幼儿

闽南师范大学 周 悦 李云淑

长泰县第三实验幼儿园 林哲莹

幼儿园课程故事是课程开发与课程行动研究的生动记录。近年来,课程故事的呈现形式和内容逐渐多样化。许多幼儿园摒弃教师以纯文字记录故事的方法,将幼儿作为课程故事的参与者与记录者,用幼儿的照片、作品来呈现活动的过程,或是引导幼儿自己记录学习过程。然而,目前课程故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故事以零碎、孤立的片段方式呈现,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无法还原课程的全貌和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未辅以文字描述的照片如同定格的“时间切片”,无法呈现活动的内在结构和背后的学习情境;幼儿的作品仅用于展示活动成果,缺乏对幼儿的行动、认知和思维过程等的关注;教师为完成任务而记录,无暇回顾与反思,也未与幼儿、同事、家长分享与讨论,导致课程故事流于形式。

“视觉笔记”是与文字记录相对应的图形记录,记录用文字无法清楚描述的、以视觉信息为主的信息。本研究试图探讨视觉笔记运用于幼儿园课程故事的价值意蕴及策略,希望能帮助广大幼儿园教师更加高效、高质量地记录课程故事,发挥课程故事真正的价值。

一、视觉笔记运用于课程故事的价值探析

视觉笔记是一种“视觉文化”,其主要构成是视觉符号。视觉符号是基于人的认知经验和视觉规律,以符号元素作为信息载体,具有不同传播功能的、既统一又有所分工的图形和色彩的总称。符号的形态多种多样,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意义。美国哲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将符号分为三类: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图像符号与指代的事物在物理层面上相似,指示符号与指代事物之间存在某种直接的联系,而象征符号与其代表的意思虽无明确的逻辑关系,但可由设计者来确定符号与指代意义之间的联系。视觉笔记集多种符号元素于一体,设计者可以用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表示具体事物,也可用象征符号表达观点、思想、情感等抽象事物。读者通过阅读这些符号,与设计者产生“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实现意义传递到接收的过程。将视觉笔记运用于幼儿园课程故事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视觉笔记对于幼儿的应用价值

1.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与能力水平

3~6岁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主要凭借对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来进行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大量的文字表述不易于幼儿理解,也不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视觉笔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以生动、鲜明的图形符号表达主要内容,辅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补充,弥补纯文字记录单一、枯燥的局限性。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直观明了的视觉笔记,比起单纯的文字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幼儿感知与理解,也更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视觉笔记中的符号,一般由简单的形状和点、线、面等元素组成,用基础的图形来绘出物体轮廓,重点展现事物的特征,再加以细微的修饰或美化,实现“信、达、雅”。例如人物、动物、生活物品等名词可用物体的轮廓特征来表示,动作或事件发展过程可用“上升、下降、集中、发散”等方向符号来表示,而害怕、开心、冷、热等抽象的形容词可用颜色或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用具体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信息,更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

2.帮助幼儿进行日常记录

皮亚杰认为,符号表征是认知发展的关键。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已经能够以符号、图画和简单的文字来记录关键事件和活动的过程。记录不只是简单的临摹与绘制符号,同时伴随着幼儿的观察、想象与情感表达。视觉笔记从形式到内容、从媒介到材料,都具有极大自主性和创造性。幼儿可以大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创作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来指代事物、信息与思想,并运用这些符号与他人交流,实现意义的记载和传递。幼儿运用视觉笔记进行记录的过程,也是体验和学习书面语言的过程。幼儿通过一次次的记录,逐步积累记录的经验,掌握记录的方法和技巧,并学会以涂鸦、简笔画、拼贴、剪贴照片等不同形式,运用线条、颜色、图示等各种视觉元素,记录生活、表达想法、抒发情感、彰显个性。

3.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视觉修养

在创作视觉笔记时,幼儿需要尽可能仔细、全面地观察要记录的对象,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快速捕捉、提炼观察对象的特征,并选择一个或几个特征概括性地表现事物,将其转化为更加抽象的符号,即实现“符号化”。运用视觉笔记进行记录,能够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幼儿对信息的分析、归纳、概括和抽象能力,帮助幼儿建立想象和联想的信息库,促使思想与图像符号之间相互激发,不断产生新的想象和联想,逐步提升幼儿思维能力。此外,视觉笔记对提升幼儿的视觉修养也有帮助。视觉修养是人们通过观看并整合其他视觉经验发展出的一种素质,包括视觉敏锐性和视觉表达两方面。幼儿创作视觉笔记时,需要通过观察来提取事物的关键信息。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幼儿从所处环境中清晰、准确地识别多方面信息的能力,提升幼儿的视觉敏锐性。“符号化”需要幼儿将具象形态与抽象思维联系起来,运用简单的线条,凝练地呈现事物的特征和蕴含的意义。在运用不同材料、以不同方式绘制视觉笔记时,幼儿也在不断地进行审美判断,潜移默化地锻炼了视觉表达能力。

(二)视觉笔记对于教师的应用价值

1.帮助教师整理思路

信息加工理论提出,做笔记是一个信息生成和组织的过程。视觉笔记用画图的方法来进行思考和记录,虽以视觉符号为主要呈现方式,但更为重要的是符号背后蕴含的意义。视觉笔记并非单纯的绘画作品,它除了呈现事物的表象,还能记录人的眼睛或照相机不能直接记录的信息,分析性地呈现事件的发展过程、各个事物间的关联、思维的演进变化和逻辑脉络。教师在运用视觉笔记记录课程故事时,需要在大脑中快速整理信息,把模糊不清的感觉和思想整理出来,在“搜集资料—选择—分类—记录”的过程中梳理课程开发思路和课程推进过程,呈现清晰、完整的课程故事脉络。同时,视觉笔记也是对不完善的记忆的有效补充,能够帮助教师回顾之前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实践工作,思考各个事件的关联性和背后蕴含的意义,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2.丰富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素材

视觉笔记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作存档、研究和讨论交流之用。教师可以随时翻看视觉笔记,重新识别当时发生的事件与情境,或者以不同的视角进行诠释。从课程评价的角度来看,幼儿的视觉笔记也是课程开发过程的“真实记录”。教师可以通过回顾自己和幼儿创作的视觉笔记,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及情感体验。从幼儿发展评价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将幼儿的视觉笔记进行搜集、整理,评估幼儿的学习过程,帮助幼儿通过回顾自己的视觉笔记,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也可将视觉笔记纳入幼儿的“档案袋”中,完善对幼儿的过程性评价。

二、发挥视觉笔记优势来完善课程故事的策略

运用视觉笔记的主体有二:一是教师运用视觉笔记来记录课程实施的过程和幼儿的学习过程;二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视觉笔记,将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的过程和感想体会等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无论是自己记录还是引导幼儿记录,都可以发挥视觉笔记的优势,为完善课程故事、提升课程质量服务。

(一)利用视觉笔记厘清课程实施过程

课程故事是带有时间性的生活叙事,不仅要具备故事的完整性和前后连贯性,还应体现出鲜明的课程主线。一个有价值的课程故事不应由相互割裂、断断续续的碎片拼凑而成,而应在明确的课程主线引领下,由一个个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课程事件串联成故事整体。目前课程故事一般按照主题产生(提出问题)、主题发展(解决问题)、主题结束(成果分享与反思评价)三个阶段进行架构。教师在运用视觉笔记记录课程故事时,可以系统、整体地把握课程开发的脉络,将时间逻辑化为事件的流程逻辑,组织、建立起关键事件之间的联结,用箭头、线段等符号形象地呈现各个事件的顺序和关联性,实现时间脉络的“可视化”。整理视觉笔记分为“选择”和“重组”两个主要阶段。教师在整理中应思考与选择:“在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中,哪些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哪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幼儿获得了哪些成长?”教师可以从其中找到最为关键的、最具闪光点的课程事件,重组和串联起幼儿的“重要学习事件链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相互缠绕、逐步深入,呈现幼儿动态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描述幼儿作为不断发展的学习者形象。从“重要学习事件链条”中,教师既能看到幼儿的精彩学习瞬间和背后的学习情境,也能根据时间线索看到活动开展的过程和全貌以及各个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二)利用视觉笔记呈现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程故事的本质是经验叙事,需要关注个体和群体的内在世界和经验意义。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需要由一定的情境引起,表现在问题解决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视觉笔记可将完整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符号的形式展现出来,将其变为“可视化的情境”。问题解决由处理问题时所涉及的种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构成。教师用视觉笔记记录幼儿的问题解决过程时,既要体现幼儿的学习活动,也要重视幼儿的认知或思维过程以及幼儿的情感和动机。教师可将问题解决的步骤作为线索,整理幼儿每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并及时与幼儿讨论和交流,记录下幼儿此时此刻的想法和体会。当幼儿在情境中意识到问题存在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用自己熟悉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记录问题,并引导幼儿通过集体讨论来归类问题,将汇总后的问题以所有幼儿都能理解的符号表示出来;接着,教师可引导幼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设计调查表,通过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等寻找解决方法,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分享;然后由小组商讨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实施,幼儿用拼贴照片、画简笔画等形式描述自己的活动过程;最后一个环节为反思评价,幼儿可采用自由涂鸦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是用表情符号来记录自己的心情。运用视觉笔记记录课程故事,可以把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果分享与反思评价”的过程以时间顺序清晰地铺陈开来,体现课程故事的“情节性”;也可以呈现故事背后真实的问题情境,突出幼儿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未处于情境中的读者也能顺畅地阅读、理解和交流,实现课程故事的“可读性”。

(三)利用视觉笔记促进师幼的讨论与反思

课程故事包含对经验的描述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记录和整理课程故事来审视课程方案的适宜程度,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调整下一阶段的活动计划,并更深入地了解幼儿、了解自身。瑞吉欧的每个班级都有一本活页装订的“学习故事本”,不仅记录课程探究的内容和幼儿的活动,还记录了幼儿与教师的讨论、反思与建议。因此,视觉笔记也可以运用于教师和幼儿的反思与自我评价。教师发挥符号与幼儿的意义联系和互动作用,定期与幼儿共同翻看、讨论视觉笔记,引导幼儿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赋予课程故事新的理解和诠释。同时,教师通过视觉笔记审视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掘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兴趣点和课程的“生长点”,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和引导方向,完善课程方案。在环境创设时,教师也可将与幼儿共同绘制的视觉笔记张贴到主题墙和各区域中,增强幼儿与同伴、教师的互动。随处可见的视觉笔记能让幼儿在闲暇时翻看,回顾学习的过程与活动中的乐趣,在与他人的分享和讨论中主动反思,促进自我意识的萌发。

三、运用视觉笔记完善课程故事的注意事项

目前,已有不少幼儿园以视觉笔记或思维导图来呈现课程故事,弥补了传统课程故事以纯文字记录的局限性,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体现了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完善课程故事、提升课程质量的重视和迫切愿望。然而,教师在运用这些既便利又高效的“思维工具”时,决不能舍本逐末、顾此失彼,应在遵循课程故事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以课程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合理运用视觉笔记来完善课程故事。

(一)遵循课程故事的基本原则

首先,课程故事是一种“真实评价”。在运用视觉笔记记录课程故事时不能让其脱离本质。教师应使用真实而非虚构的材料,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呈现课程实施的全貌和幼儿学习过程的真实情境。其次,以视觉笔记呈现的课程故事应保留“故事”的特性,既要结构明确、情节生动、内容写实,还要尽可能地富有创意和新颖性,体现深刻的内涵和教育意义。再次,视觉笔记并非由教师独自创作,而是师幼共同努力的智慧结晶。通过师幼合作,教师可以从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幼儿也能看到自己的点滴成长。

(二)视觉符号应易于幼儿理解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符号的主要功能就是意义加载。若符号的精神内涵不可被他人感知和理解,就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师在设计视觉符号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采用幼儿熟悉的、常接触的符号,帮助幼儿解读与灵活运用。此外,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轻松融洽的交流氛围,为幼儿提供分享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向同伴展示自己的视觉笔记,分享自己的设计意图,从而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易于理解的符号,帮助幼儿积累创作视觉笔记的经验。

(三)视觉笔记重在“记录”而非“展示”

从本质上来看,视觉笔记是帮助教师和幼儿记录活动过程的工具,是课程故事的一种呈现方式。符号只是外在形式,其背后的蕴意才是实际内容。视觉笔记运用于课程故事旨在帮助教师呈现课程实施的全貌,记录幼儿的学习活动、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促进教师与幼儿的反思评价,从而提升课程质量。教师应避免本末倒置,陷入过度追求精致美观的误区,将创作视觉笔记作为目的,让视觉笔记沦为环境创设中虚有其表、华而不实的装饰品,而忽略其真正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笔记符号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学符号,比多少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我的自然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