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教师职称评价改革制度研究

2022-03-16李美婷姬瑞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双一流职称业绩

李美婷,姬瑞聪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0 引言

高校教师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员评价管理的核心制度,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教育部、人社部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要求,面向“双一流”建设的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要深化改革,健全人才评价机制。由此可以看出,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是重要抓手,职称评价改革是全面适应“双一流”建设,打破高校教师健康发展制度阻碍的重大举措,对激励、引导广大教师干事创业、教书育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

1 高校教师职称评价存在的问题

1.1 评价分类有待健全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多数高校已经出现了现行职称评价制度与学校发展不匹配的问题,职称评审作为指挥棒的作用效果日渐减弱。大多数高校现行的职称评价制度有“一刀切”现象,对教师的分层分类不全面,学校的一个评审条件适用于所有教师。没有岗位区分,以教学为主的教师评职称要难于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没有类型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没有单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和思政育人实效没有充分体现;没有层次区分,新引进的优秀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大多博士应届毕业,职称评审需要考察近几年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研究等,这对于新引进的应届博士生来说是有困难的,教学业绩不足成了申报高级职称的障碍,造成许多新引进的博士生为了补足教学业绩,苦等好多年才能申报高级职称,这些保守的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现阶段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和发展需求。

1.2 评价标准有待完善

大多数高校的职称评审标准更侧重考察教师的科研业绩,弱化了对教学业绩的考察,标准设置更多的是对科研论文、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考察,对于教学业绩只简单考察教学工作量和教研论文,这样的评价导向,会让教师减少投入课堂教学时间,倾向于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评价标准更侧重论文有几篇,项目有几个,经费达到的规模等数量要求,对论文、项目的质量,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质量评价体现的较少,这样会让教师盲目追求成果数量,忽视成果质量,不利于高水平成果的产出。思政教育系列中的党团课、主题班(团)会、入学教育、学生党建思政工作、思政品牌等能够体现思想政治引领,突出思政工作实绩、育人实效的方面考察不足,这些都不符合国家“破五唯”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要求。

1.3 评审程序有待规范

部分高校现行的评审办法中只有评审资格和条件,缺乏评审程序、评审纪律等规定,或是在评审通知中简单强调评审程序、评审纪律,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职称评审制度机制。有的教师初次评职称,不清楚评审程序,不了解除了符合评审资格和条件外,还需要做科研业绩和教学业绩认定,会错过科研业绩和教学业绩的认定时间,有的甚至会错过当年的职称评审。有的评审办法中没有明确业绩认定的时间范围,会导致临近职称评审会,还会有教师不停地在增加业绩,造成职称评审会前准备很混乱。评审纪律的缺失或是流于形式会导致评审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因此对于申报人、评审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都应有评审纪律的约束,包括评审事后的异议处理流程都应明确。

1.4 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有待畅通

一直以来,大多高校着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充分利用国家各专项人才项目、对口支援和援疆计划等专项,拓宽了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才渠道,吸引聚集了一批高水平专家学者,但学校内部对于高层次人才晋升职称的绿色通道未全面畅通落地,主要表现在业绩成果的认定方面,业绩成果的认定时间节点、认定范围、认定等级划分等,倘若这些问题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会影响引进人才工作的积极性,让引进人才没有归属感。破格申报的通道不畅通,针对取得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重大成果,经济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没有设置破格申报通道,阻碍了教师成长发展。

2 完善高校职称评价改革制度对策建议

(1)注重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察。将师德考核贯穿于教师日常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学术活动全过程,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注重依托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客观细致准确地评价教师师德师风表现。考察与审核推荐工作要把好思想政治关,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有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的教师严禁参加职称评审。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察由二级单位党组织负责。各单位党组织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和党支部考察,对申报人师德师风、课程思政建设、育人效果、申报业绩条件等情况提出明确的考察、审核意见。

(2)健全分层分类评价体系。设置岗位类型,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教师岗位特点,副教授和教授岗位分别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型等岗位类型。健全岗位层级,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岗位层级名称依次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探索设置助理教授。学科分类评价,根据学校学科特色,制定文科、理科和工科等学科大类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和贡献的评价导向。思政类评价,单设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评审体系,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列指标,单独组建学科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注重工作实绩和育人实效,将党团课、形势政策、心理咨询、主题班会、就业创业、入学教育、安全教育等纳入教学工作量,业绩评价标准灵活,多维度选项并可重复,包括项目、论文、教材、著作、工作报告、思政品牌等。

(3)科学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职称评审中的比重,实施多种成果形式评价,设置代表性成果选项,教学业绩要求中除了教学工作量要求外,设置教研论文、教学成果奖、教材建设、教学竞赛、教改项目、指导学生参赛获奖等代表性成果选项,多维体现教师在教学业绩方面的贡献,注重把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育人实效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加强对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研究成果贡献情况的考察,并综合评价研究成果的外溢输出效益,如教学科研成果所带来的教书育人实效、研究成果所促进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效益、研究成果转移转化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等。将艺术作品、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制定国家、地方、行业标准、政府部门规划编制等高水平成果作为代表性成果,多维体现教师在科研业绩方面的贡献,鼓励不同类型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产出水平高、影响力强的研究成果。

(4)健全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绿色通道。学校层面出台高层人才(团队)和紧缺人才(团队)引进和管理办法,明确引进人才在职称评聘方面的引进条件,并与学校职称评聘办法相辅相成。对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参评副教授人员,制定较为灵活的评价标准。入选学校优秀青年培育计划的人员,在职称评审时给予政策倾斜。对取得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重大成果,经济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可破格申报参评教授、副教授,突出成果质量和贡献评价[3]。

(5)严格职称评审程序。“放管服”启动后,职称评审权下放至高校,高校在用好自主评审权的同时要严格执行职称评审纪律规定,规范评审程序。各高校出台的职称评审办法应包含指导思想、申报资格、评聘程序、评审纪律、投诉异议和附则等内容,明确评审流程、规定及纪律,确保职称评审在公开、公正、透明的环境下进行。

职称制度改革的不断尝试探索,有效激发了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通过不断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才能激励和引导教师努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双一流”大学建设作出更大贡献[4]。

猜你喜欢

双一流职称业绩
一图读懂业绩说明会
朗盛第二季度业绩平稳 保持正轨
主要业绩
三生业绩跨越的背后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