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2-03-16齐昌政
杜 薇,齐昌政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 102249)
1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及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色,合理融入思政要素,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给学生,让课堂讲授的过程也成为职业品行养成的过程,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1]。“课程思政”是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根本举措。落实“课程思政”的育人定位,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人才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抓手[2]。
石油特色院校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培养石油行业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目标,其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培养更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索学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尤为显著。
2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国内各大高校在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也正在大力推广,但从目前来看,还未形成可推广的建设方案,与预期的建设效果也还存在差距。原因在于“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和形式化,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相关教学经验也不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贴切度不够、未找到合适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研究生导师缺失能动性,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还未健全等。
为有效融合思政和专业课程教学,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结合,学校按照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达成的总体要求,深化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三全育人,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精神,结合学校研究生培养特点实际,在文件修订、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课程评估、导师培训等工作中不断强化“课程思政”的意识,逐步形成广泛共识。
2.1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及建设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教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工程伦理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导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为支撑,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意识,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健全“课程思政”制度体系,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先推出一批融入思政元素、具有示范作用的专业课,建设一支教学团队,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教学改革经验和特色做法;逐渐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政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主动开展课程政治思政教育,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转变。
2.2 研究生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内容重点
相对思政理论课,专业课的学习实践时间较长,也更贴近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研究,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的语言、案例和先进人物,可以通过榜样作用帮助研究生更深入地了解和引导学习正确的价值理念,把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在后续科研、工作和生活中排解思想问题。
2.3 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施举措及落实渠道
实施“课程思政”育人计划,做好顶层设计、整体统筹、重点推进,确定课堂教学与设计、教材、教师相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渠道,将家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的石油精神与学科优势融通,打造特色育人课程体系,强化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引领示范作用。明确研究生全过程培养中思政考核的重要性,定期发布研究生“课程思政”情况报告,对新时代研究生相关行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生就业趋向及心理健康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勾画研究生思想政治基本状况。
推进重点课程和教学材料建设。开设“科学道德与学风”“工程伦理”“名师大讲堂”等课程,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塑造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在相对成熟的课程中率先试点,根据各学科的课程特点,从理论课、案例课等分类择优选择课程进行“课程思政”重点建设,逐渐形成各学科协同育人的效应[3]。将优秀教材规划等作为重点,梳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评教标准等方面加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且还应在学生结课考核中有所体现。实现专业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形成的有机统一。
加强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依据课堂效果和学生反馈建立更新符合专业特色的案例素材,并形成电子文档。鼓励教师资源共享,组织资源入库并做好维护。“课程思政”共享案例库素材应列有关键词,可按照关键词搜索到案例概要,提升资料寻找质量及速度[4]。
加大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增强任课教师育人意识,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增强动力。二是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各类途径的培训和经验交流等,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三是鼓励由教学名师带头,通过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合作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考核指标,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强调教学过程与管理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需要有效的完善的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多元化,最重要的是研究生可通过评教、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进行评价。此外,督导组专家、同行教师、思政课教师、导师和辅导员等也可列为多维评价的主体。定期发布《研究生思政状况白皮书》,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党建工作落实、导学关系融洽度和失范行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生就业趋向及心理健康等重要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勾画研究生思想政治基本状况,明确研究生思政考核的重要性。强调教学过程评价,标准更侧重于定性评价,引导督促所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和管理环节中落到实处。
3 实施保障
着力加强文件制度保障。制度是推进工作的保障,直接影响到建设成效。学校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出台了研究生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任课教师规范、合格课、品牌课评估等系列文件,对“课程思政”的设置、管理、要求和评价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强化示范引领和资源共享,从制度上进行保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推进校院两级联动护航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和二级单位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单位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和多维监督机制,组织校、院两级教育督导专家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对重点建设的思政课程在学院媒体平台进行多方宣传表彰,并将课程建设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评优奖励范围,加大支持力度[5]。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条件保障和经费支持。经费保障是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从项目建设、人员经费、政策激励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单列“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专项,支持重点建设的思政课程参加上级培训辅导、教学交流,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并对进入国家级、北京市优秀“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的课程教师给予一定奖励。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学校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初见成效,但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典型示范课程还不够明显,“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未发挥作用。还需继续加强组织领导、支持保障和示范引领;健全“课程思政”的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检查,学院作为责任主体,协同研究和推进课程思政;加大支持保障,广泛宣传和动员,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加强教学专家组的咨询和督导作用,加强研究生院立项项目的指导和督促,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课程思政”成为一门老师爱讲、学生爱听的课程元素,使课堂作为思政工作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