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03-16谭茹轩
谭茹轩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引言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的新兴教育形式,一般指外国教育机构联合中国教育机构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培养由国内外两所高校共同完成。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内外经济、教育、文化进一步交融,高等教育也逐步走向国际化。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中外合作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包括安徽师范大学在内的很多所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此类方式走出国门,完成学业的同时开拓视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给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时代的进步,信息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思想独立性和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加之生源质量高低不一,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
1.1 学生自我意识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提升
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学生自我意识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纪律意识和政治意识薄弱,但综合能力较为突出,思维活跃。而通过第一课堂开设的相关思政类课程大多形式单一,不能切实结合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特点,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很难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对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群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难以吸引他们,实效性并不高。
1.2 学生学习任务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化难以推进
中外合作专业的学生需在国内修满所需学分,并通过语言考试,达到国外合作院校录取条件后方可到对方学校学习。这就面临着在国内两至三年内,这部分学生都在忙于专业课程学习和雅思、托福等语言考试,学业较为繁重,几乎没有课余时间。原本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暑期实践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外合作专业的学生均没有精力和时间参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成体系化。
1.3 国外学习时间长,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难以保障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多实行“2+2”“3+1”的教学时间安排,学生在连续长达一至两年的时间内均在国外学习,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开展。加之学生在国外学业同样繁重,线上途径受时差、时间等因素影响,频次和效果大打折扣,无法连续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 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 增强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中外合作专业学生在尚未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尚未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时已经前往国外学习,在价值观建立的重要时期会面临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与冲击,思想上会受到外来思潮影响。若不能体系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部分群体极易淡化和忽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以及传统文化,对祖国文化缺乏认同感和自信心。因此,在这个时期提高政治素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2 吸纳更多海外人才学成归国报效祖国,避免人才流失国外
中外合作办学除学习形式不同外,最终目标同样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虽然回国人数呈上升趋势,但仍有大量优秀人才滞留国外。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海外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更加强烈,为扭转学成不归的局面,需持续性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因此,重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对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很大影响,有助于为国家培养新形势新时期下的高素质人才和国际化人才。
3 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
3.1 提高第一课堂主体地位
第一课堂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主渠道,需重视并提高第一课堂的主体地位。在国家出台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相关文件中均明确要求和规定了对于这部分群体,应当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我们应结合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特点,考虑到这部分群体的特殊性,努力丰富思想政治的教育形式,强化和重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帮助学生们在国内学习期间就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可以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转变传统的老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课提问、分组教学、主题研讨、成果分享等形式,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2 发挥二、三课堂实效性
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发挥着实践育人的功能,是大学生在校内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阵地。需对中外合作专业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将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运用起来。除语言学习外,在培养方案中增添第二、三课堂学习的要求和任务,形成约束力,要求其与普通班同学共同参与学习交流活动、社团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促使中外合作专业学生融入集体,增强集体荣誉感,并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并有针对性地面向中外合作专业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校园的各个角落,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新风气,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从被动看,到主动做,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加强学生党团队伍建设
学生党团队伍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可以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推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党团队伍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用这支先进的队伍激励、鼓舞中外合作专业学生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在中外合作专业学生中培养和发展优秀骨干力量,引导这部分群体向党组织靠拢,努力将其吸收成为党组织的一员,因为他们就是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是最近距离、也是最便捷可以与之交流,影响这部分群体的力量,通过他们的积极引导和影响,更便于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群体真正参加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3.4 提升辅导员综合能力素养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虽然给中外合作专业配备了辅导员,但是一位辅导员可能还需同时管理很多其他专业班级,加之中外合作专业学生在校时间相比普通班学生短,很多辅导员老师并未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这部分群体中。因此提升辅导员的综合能力素养和意识非常重要。在国内学习时,应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与他们进行谈心谈话,了解其所思所想;在国外学习时,联系不能断线,要及时定期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线上、联系外方老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3.5 推进新媒体平台合理运用
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经常运用到新媒体平台。中外合作专业学生前往国外学习后,受时空限制,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要确保这部分学生不在国内学习的这段时间里仍然可以连续性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媒体的运用十分关键。应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利用网络平台,如QQ、微信、微博等时刻与合作办学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动态,解决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实际困难,主动实施教育;并在线上聊天、线上班会的过程中经常性地传递学校、祖国的新动态,发挥网络舆论的主导作用,在中国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联系在外学生开展相关活动,激发他们的思乡情、爱国情,营造温馨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新媒体平台贯穿始终。
3.6 联系多方资源共同教育
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但仅仅依靠这两类人群还不够全面。因为这部分学生在国内学习时间有限,甚至四年内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国外学习,所以联系多方资源共同教育非常关键,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专业课老师因学生学业、发展上的需求,需要长期不间断地与之保持联系,在沟通交流学业、专业问题时,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入其中,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专业课老师会与外方老师保持一定的联系,定期了解外方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模式,要将与思想教育有关的内容及时传递给辅导员,有助于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工作。除此之外,学校也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利用家长与学生可以频繁、随时交流的特点,定期与家长联系,侧面了解学生在外近况,通过家长传递正能量,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7 发布国内就业创业信息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致力于祖国的发展。面对新形势下国内外局势的复杂深刻变化,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增强青年一代的民族自信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了让这部分接受国外先进文化知识的青年学子回国,致力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还要时刻与之保持联系,通过线上线下等各种途径和新媒体发布有效的就业创业信息,推送吸纳留学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合作办学学生学成归国就业和创业,在祖国的大地上谱写华章。
4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是青年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的长足发展,作为思政工作者,要重点关注这部分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上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并通过多种途径坚定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多角度、全方位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