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的高校协同育人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2022-03-16胡俊杰

科教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工科校企协同

胡俊杰,舒 琥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引言

协同育人是高校大力倡导和推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我国在近十年的协同育人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重要进展。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协同育人模式中的作用,是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协同育人教育仍然存在培养理念相对滞后、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与实践契合度不足、实效性较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分析协同育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能够为构建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收集与整理协同育人为主题的文献,从关键词分析入手,挖掘我国高校协同育人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同时,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战略需求,探究地方高校构建适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在 CNKI 数据库“高级检索”中限定检索条件:篇名中含“协同育人”,时间为“不限—2020 年”(检索时间:2021 年2 月24 日),学科为高等教育,共检索到1483 条结果。为保证数据的高相关性、准确性,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清洗,首先剔除非教育类论文,其次剔除广告、贺词、政策文件、无作者的非学术类文章,最终获得1457 篇有效文献。

2 我国高等教育中协同教育文献的关键词分析

2.1 文献的时间分布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协同教育”在高等教育学论文中首次出现是2011 年,其主要论述协同育人模式中辅导员需要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与帮助者的重要角色观点。[2]在2011-2020 这10 年中,“协同育人”相关题目论文每年发文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15 年之前每年发文量不足百篇,而在2015 年后,每年发文量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尤其是2016 年发文量比2015 年增长125%,这种增长趋势是基于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5〕36 号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实施。该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要深入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措施。2018 年和2019 年的年发文量增长率分别达到79%和49%,“协同教育”主题研究进入第二个快速增长时期,直到2020 年增速才有所放缓,并达到469 篇的高峰。

2.2 关键词统计分析

高频关键词本身可以作为热点研究领域或者研究方向。出现频次最多的10 个关键词分别是:“协同育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高校”“辅导员”“新工科”和“课程思政”。在这些关键词中,“协同育人”不能作为研究热点是因为本文以“协同育人”为主题筛选文献,导致这个词成为高频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这3 个关键词都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到高校办学工作中为研究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强调把德育目标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是协同育人模式发展的客观需要;“高校”是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辅导员”在协同育人中与专任教师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新工科”表明协同育人模式是工科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为更全面地掌握高等教育中协同育人研究的热点变化情况,将2011—2020 年间所发表的论文按年份分为6 个阶段。“协同育人”“校企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始终贯穿于每个阶段;“创新创业”“校企协同育人”和“高校”仅有一个阶段不是高频关键词;“专业教师”和“新工科”分别于2016—2018 年、2018—2020 年成为研究热点;其他关键词都仅出现在2 个阶段或更少。

2.3 对协同育人教育关键词分析结果的讨论

本文对近10 年以协同教育为主题的文献进行收集,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协同育人研究的趋势。通过概念内涵相近的关键词合并,确定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一直是协同育人教育模式的高频关键词。

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是以完成预期培养目标为目的,通过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适当的管理制度,使得大学生的心智都发生改变的教学活动。培养过程优化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坚持“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初期校内基础教育和后期联合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完成专业教育的“两段式”培养,建立了具有中国科大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广东工业大学通过整合学科、师资和科研的优势,以广东产业转型需求为契机,联合企业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5]目前,我国高校以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措施为主要教学改革方向,如何发挥协同育人的联动优势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校企合作是我国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探索建立校企(行业)协同、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契合度不足,其最佳解决办法就是招揽企业、科研院所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协作的成果。高校要挖掘自身潜力,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于服务社会,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吸引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人才培养。同时,企业与科研院所也需要在校企合作育人工作中作出转变。首先,用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替代人际关系为纽带的契约形式,建立长效固定的合作机制;其次,建立工程实践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等,使合作更加规范化;三是高校与企业要协商讨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课程体系和编写教材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管理制度,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重要解决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协同育人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之一。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6]如何将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充分发挥1+1>2 的效果,建立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将是协同育人模式研究的核心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本身就是彰显尊重人格和自由的先进教育理念,也是解决高校协同育人模式中产学研结合不足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在大学校园内开展,还要整合社会资源,依托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

3 我国协同育人模式的潜在热点

从关键词分析来看,“新工科”逐渐成为高校协同育人研究的热点。如何培养适应5G 时代的新工科人才, 是高校工科专业共同面临的新挑战。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多元协同,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可为高科技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的路径。同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步实施的“课程思政”体系,已成为目前高校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效的重要课题。但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协同育人模式仍存在合作内容简单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未来高等教育协同育人研究需要通过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实施更多一线应用实践方案,积累更多教学经验,从而为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产学研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与社会需求接轨提供参考。

我国高校协同育人模式是多个角度的全面发展过程:从主体出发的专业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以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为内容的协同育人;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的的科研与教学融合的协同育人;近年来在新工科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上述协同育人模式都是围绕培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中心任务来制定和开展的。随着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大部分高校都通过开设协同育人实验班等形式,让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逐步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促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实施协同育人模式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广州大学是一所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方高校,广州大学生物技术校企协同育人实验基地是最早申报认定的广东省省级协同育人平台之一。该基地依托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培养创新型和拔尖型人才。这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重点,采用“双导师制”,每年近20 人在该基地进行学习。通过一系列科研试验项目的训练,既让学生熟悉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领域,又充分利用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截至2020 年,该基地的学生在大学生“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和生化技能大赛等省市校级竞赛中获奖达50 余人次,在SCI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 余篇,考研率保持在40%以上,在协同育人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建立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长期有效合作的机制,与时俱进,逐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猜你喜欢

工科校企协同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